《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是当时秦国的吕不韦组织编撰的。该书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是现存最早的农学专论,体现着中国传统农学和耕作技术特征。
“上农”篇论述农业理论和政策。“上农”即尚农,是重农思想的反映。它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阐述了重农对于国家治理的意义。从政治上看,农民有了小块土地,建立小私有经济,就可以被固定在土地上,思想单纯,注意力专一,不会随便离开土地迁徙流动,便于管理和统治,国家有事也便于征调人力和物力。如果舍本(农业)事末(工商业),就容易迁徙流动,一旦国家发生战争等事变,就会有远走之心而无安居之志,而且思想活跃,不利于管理。从经济上说,农业起着保证统治者衣食需求的作用,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兴衰。在重农思想指导下,“上农”篇提出了奖励农桑的政策。重农思想和奖励农桑的政策,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采用,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而工商业则一直受到抑制,无法自由发展。
“审时”篇提出农业生产“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则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强调天时、地利、人力三要素有机联系和相互调谐的思想。也就是要人们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国农业生产中精耕细作的技术传统。其要点是想方设法从选种、耕翻土地、播种、中耕除草、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最后收获,为农作物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以达到丰收的目的。对此,“任地”、“辨土”“、“审时”三篇都有所论及,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农学和农业生产技术在战国时已基本形成。后代的农学和农业生产技术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不断得到发展、充实、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