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包办成婚,在结婚之前都有一个议婚阶段,然后以不同的形式订婚。比如许多民族都经过算卦、合八字、下彩礼等等。在各民族的传统婚礼中,既包含迷信的色彩,又表现出人们对美满婚姻的追求和祝福。但是,凡属包办婚姻,家长多着眼于门当户对的实际利益,很少考虑婚姻当事人的幸福。
各民族缔结两性之好都有一定的范围。如朝鲜族和藏族,凡属血亲关系,不论母系血亲,还是父系血亲,都禁止婚配。尚存父系氏族组织——“家支”的凉山彝族,凡父系血亲一律严禁婚配,违者开除族籍直至处死。该族等级森严,黑彝贵族与白彝奴隶之间亦严禁通婚,哪怕是婚外性关系,也要受到严厉惩处。达斡尔、鄂伦春、德昂、珞巴、哈尼等族也实行父系氏族外婚制。门巴与永宁的摩梭人则严禁母系血亲间的婚姻。而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怒、傈僳等族,除父系直系血亲外,均可不论行辈互相通婚。满族等遵循源于氏族外婚制的“同姓不婚”。
凡实行氏族外婚制,或禁止父系、母系血亲婚配的氏族,都认为姑舅表兄弟姐妹联姻是最理想的婚配。在彝、哈尼、侗、纳西、拉祜、苗、傈僳、阿昌、瑶、门巴、珞巴、佤等许多民族中,曾盛行姑舅表优先婚。在大多数民族中,此种优先婚配权是对称的,即姑家的子和女均可和舅家的子和女成婚,而在景颇和独龙族则实行不对称的姑舅表婚,即只有姑家的儿子可娶舅家的女儿,舅家的儿子则严禁娶姑家之女。据说,如若成婚,就会造成“血缘倒流”,给后代带来祸患。违禁之人,会被视为害群之马,同族人会自己动手将其处死。这样的单向姑舅表婚,需要三个以上的通婚集团才能构成一个环状联婚网。独龙族的“安克安拉”婚,就是由若干个通婚集团组成的。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为限制近亲通婚所作的努力,包括付出血的代价——从肉体上消灭违反习俗限制的血亲婚配的人。
阶级分化明显的民族,如珞巴、凉山彝族、傣族、藏族等民族除依各自的传统限制血缘近亲通婚外,一律实行等级内婚。在一些民族中,婚姻的缔结主要考虑门当户对,根本不考虑当事人的意愿。门第婚就是上述历史条件的产物。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因而妇女地位的衰落,买卖婚、转房婚、交换婚等等婚配形式的出现,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合婚也称合八字,在许多民族中都严格遵循,其实质是借助“神判”(其实是父权的神化)预测婚姻的成败和祸福。有些本想终生相伴的有情人就因八字相克而不能成为眷属。
满族自清代以来,男女择偶均要互换门户帖,看看两人是否犯相。这一仪式称“对八字”,也叫“合婚”。所谓门户帖,即在一张红纸上写上当婚者所属的旗、佐领及三代(曾祖、祖、父)生亡、功名、职业、住址及本人的功名、职业、年龄、属相、生日时辰,装入一个写着喜字的红封套。双方通过媒人互换门户帖,经推算八字相合,就是合婚成功。
布依族在订婚后,结婚前要举行“背八字”的仪式。由男方备好“鸾〔luan峦〕书”,写上新郎的生辰八字,并备一桌祭女家祖先的筵席,一对鸡和鞭炮等礼物带到女家。祭祖时把一只鸡腿同填上了女方生辰八字的鸾书一起放在神龛〔kan刊〕上。酒宴后,由男家安排的一个男孩相机把鸾书取下离去。男家取得八字后,便依据双方八字择定婚期。
土家族男方求婚成功后,需备酒肉、衣物到女方家取回八字,请地仙先生为二人“合庚”,如年庚相冲,议婚作罢;相合即鸣放鞭炮,表示订婚。
黎族婚姻很少自主。当男方家长看中某家姑娘时,就请亲戚去提亲。如女方家长同意,便将女儿八字交给提亲人带回。此后三天,如果男家发生人、畜伤亡或疾病,甚至打破盆碗等,都视为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不宜进行。若三天之内相安无事,则认为大吉大利,男方父母便带上礼物到女方家,表示十分满意这门亲事。
朝鲜族则在女方接受男方的求婚后,将写着男青年姓名、出生年月日时的一张纸片——“四柱”送去女家,与姑娘的“四柱”进行占卜,如“四柱”相合,由女方选择定婚日子通知男方。
蒙古族男方家长为儿子物色好某家姑娘后,也要设法打听姑娘的生辰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测算男女双方的命相是相合还是相克,并以此决定是否正式向女方提亲。
白族先由男方向女方作试探性的提亲,如果女方有意,就会答应给“八字”,即把姑娘的生辰写在一张红纸上交给媒人。男方接到八字就请算命先生“合八字”,除了看当事男女二人的八字互相影响外,还要看女方的八字对男方的父母、祖父母有没有“冲犯”。如果一切良好,这桩婚事就会继续积极进行,而如有不合之处,男方就会退回八字,另觅佳偶。
总之,以八字合婚是一些民族父权制家庭择媳的一个程序,是父权与神权相结合来决定年轻人婚姻的手段。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和其他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优先婚配或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择偶的民族,并不采用合八字这种方式择偶,而采用请媒人或由亲友出面说亲的方式。在一些民族中,说亲时并不开门见山,而是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充满诙谐的气氛。
“鄂温克”是该民族的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部分鄂温克族仍从事游猎生产,他们说亲由男方主动,请另一氏族能说会道的一男一女为媒,他们到女家拜访要带两瓶酒,见到女子的父亲,媒人并不提说亲的事,而是说:我们打算向你家借个酒壶。
女父说:没有。
媒人说:不是用杯酒来哄你,
不是用碗酒来灌醉你,
是为对长者敬酒,
请借个酒壶吧!女父说:酒壶是有。
媒人说:那就借一个吧,
我们“杜拉尔”(氏族)的先辈说,
你们“深格冬”有个拿剪子的姑娘,
我们是结亲来了。
女父说:女儿是有,还小不懂事,
还离不开父母,不行。
说亲不可能一次成功,非要几次登门才行。第二次媒人去,女方把全家族的人都请来,媒人对大家说:
从很早以前我们就世代为婚,
是割不断,
拉不断的关系。
为了结成世代的亲戚,
我们又来了,
直截了当地说:
是为男女孩子的喜庆事来的。
这时女方父母装听不见。两个媒人一个拉着另一个的耳朵大声重复一遍上面的话。如女方父母愿意了,就在媒人带来的酒瓶上悄悄拴上一条红布。
女父说:我不看你的家院如何(贫、富),
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女婿(同意了)。
说亲成功,女方家族要媒人喝四大碗酒,媒人常常是带着喜讯酩酊大醉而归。
居住在云南边疆的拉祜族婚姻是自主的,但在双方定情之后,要分别告知父母,实行母系制的地区,是女方父母请媒人去男家说亲,多数地区是男方家长托媒去女家求亲。按惯例,媒人需三次登门,才能得到明确的答复。有的地方媒人不能直截了当地提亲,而要婉转表达。媒人见了女家父母,会这样说:“我到你家找一只小母鸡。”女家则冷淡地回答:“我家没有,你到别人家去问吧!”表示拒绝。
媒人不灰心,仍一而再、再而三登门去问。第三次媒人带一壶酒,如女方父母当场喝了酒,就表示同意。如不同意,就把酒打翻在地。有的还在酒壶上挂着手镯或耳环,如女方同意,不直接用语言表示,而是将手镯等取下即可。
拉祜族与鄂温克族相距千万里,但在求亲方式上却有着相通之处:使用隐喻的语言和充满幽默感。拉祜族也善于狩猎,两族中又都有家庭公社的组织,或许社会发展阶段的近似与他们习俗上的相通有某种关联。
傣族的说亲是在青年男女相爱禀告父母后进行的。西双版纳的傣族是妻方居住,婚姻的缔结十分重视母系亲属的意见。姑娘要征求母亲娘家亲属的意见。男方则请舅父、姨妈前去说亲。说亲的言语既直率又讲究措词。
媒人说:“听说你家有一个女儿,心里有了情人,常在晒台上梳妆,在火塘边整理衣裙,见人眉开眼笑,喜在心间。另一家有个健壮小伙子,常与月亮为伴,星星为友,与姑娘心心相印。姑娘离不开小伙,小伙也围着姑娘团团转。上寨姑娘很多,下寨姑娘不少。我们东家不想,西家不找,专上你家竹楼,因为你家姑娘向小伙子表白了衷情,愿结为夫妇,白头偕老。但是不经一定手续,不合傣族规矩。小伙子把心事告诉了父母,让我们请求你二老作主。俗话说:谷子落地应该拣,姻缘称心应该嫁娶。可是‘身在竹笼里不会自己打开,坐在竹筐里不会自己提筐’。所以小伙子缠着来要求,我俩不好不管,愿做穿针引线的人,迈着大步,穿过树林,前来贵府提亲。请二老同意,将爱女许配给小伙子,使他的双亲得到好媳妇。”
女方父母回答说:“二位来提亲,我们很高兴。但是双方儿女相爱,愿许终身,究竟是男对女讲真心相爱,还是女对男讲愿做爱妻,我们一点也不知道,还得问一问闺女,不能马上答复。要是女儿做姑娘感到厌倦,谷子成熟就该割。我们一定使你们满意。还得问问家族和村长。因此,请你们从哪条路来,暂时从哪条回去,有心就下次再来吧!”只要女方如此回答,下次来便可以商议订婚和结婚的条件了。
待媒人再去,女方父母往往不再出面,而由族长、村长出面答话。双方问答的内容包括两位青年是否真心相爱,男方到女方上门的期限,结婚的彩礼,以及如何宴请亲友等等。由此可见,青年人恋爱虽有自由,婚事并非就能自主,甚至不单是双方家庭的事。因为西双版纳是封建领主制,多了一人上门,就添了一个分摊封建负担的人;反之,外出一个男子,就影响众人的利益。所以,进出村寨,要征得族长和头人的同意。
一般来说,合婚以后才订婚,但也有许多民族在求婚的同时就订下了婚约。一旦订了婚约,任何一方毁约都将受到制裁。但这个将双方约束起来的婚约的订立,在庄严中不失诙谐。
酒在婚宴上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在订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达斡尔族媒人说亲时,要带上一瓶酒。媒人见到女方父母,常以这样的言辞说明来意:“您方有个拿剪子的姑娘,我方有个拿弓子的儿郎。为了撮合异姓男女,为了亲睦两家门宇,穿过千里丛生的荆棘,冲破遍盖山野的厚雪,我甘心磨穿了鞋底,我情愿累断了腰脊!”媒人为了促成这桩婚姻,总要几次三番往女家说亲,直到女方父母接受媒人的敬酒和磕头,婚事才算订下。
由父母包办婚姻的怒族,订婚时媒人要带着四瓶酒到女家。先拿出一瓶请大家饮,说明来意后,女方父母如表示赞同,媒人就拿出另外三瓶酒,请女方村邻、亲戚喝,以此宣布订婚的事情。
许多民族在求婚成功后要以宴请订婚。
蒙古族求婚成功,即择良辰吉日举行订婚仪式:由男家设宴款待女方双亲、媒人及亲朋好友,双方互换哈达。此后逢年过节,小伙子都要去女家问候请安。
哈尼族由男方父母亲自带上酒肉、粮食等物到女家举办酒席,称作吃订婚酒。西盟佤族订婚时也由男方杀猪、煮饭,请双方老人、亲友及伙伴吃顿酒饭。独龙族订婚,男方父母要送刀子、锅、铁三角架、酒给女家做订婚礼,并请村邻友好喝酒、吃肉。
拉祜族以吃火笼酒订婚。即男家请媒人带上二筒大米、二壶酒、二斤肉、一只鸡、一包茶叶和一块盐巴到女家,由媒人动手用所带之物做一顿饭,宴请女方父母亲友。也可在男方摆火笼酒,宴请女方父母和亲友。吃罢火笼酒,婚约就订了。之后,姑娘、小伙要到对方家里做些活计,男的砍柴、挖地、犁地;女的纺线、织布、缝衣。如不会做或偷懒不好好做,对方可提出退婚,此举不会受舆论的谴责。
用赠送礼物定亲,更为多见。
畲〔she奢〕族男女自愿结婚,父母一般都能允诺。但还要走走提亲、订亲的形式。男方要请一位亲族长辈或歌手作媒人,提着一斤素面,一斤红糖去求亲。女方家长往往不正面回答,也不收礼,只说:“你回去再来吧。”亲事就有商量的余地;如说:“你回去不要来了”,就没什么可商量的了。媒人第二次来,女方仍不受礼,还是说“你再来吧。”到第三次,女方才收下礼物,亲事也就妥了。
与畲族相比,京族的订亲仪式——下订礼,就要复杂得多。当然也因地而异,礼物的多寡也依男家经济条件来定,不过头巾、衣料、猪肉、鸡、糖、糯米、烟草等是不可缺的。小礼物用红纸包着送双数,象征夫妇双双白头到老。当媒人和男方的父亲把这些订礼送到女家时,女家要杀小母鸡或阉鸡招待他们。鸡要整只煮,未熟时要捞出看鸡卦。开宴前,先要将佳肴敬祖先,向祖先报告女儿的这门亲事。宴毕,订婚告成。
白族订婚,男家给女家送去一瓶酒、一只鸡。西双版纳的傣族订婚礼,少不了蜡条和槟榔。
云南圭山的彝族男女青年有恋爱婚姻的自由,双方父母一般也尊重儿女的心愿,但在婚姻当事者禀告父母后,男方仍要托媒到女方说亲。媒人初次上门,带红线扎绕的一罐烧酒作见面礼。但不管媒人怎样能说会道,女方父母照例要婉言谢绝。他们推托说女儿年纪小,还离不开父母,还不会侍奉公婆,更不会料理家事,请媒人另觅佳偶。这样推辞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姑娘有身份,不会随随便便就嫁人;二是要考验男方的诚意。被拒之后,男方并不灰心,还是多次地请媒人上门提亲,表明男方的真心实意,非此姑娘不娶,直至女方父母欣然同意,收下酒。然后同择吉日,祭祖定婚,称为“吃小酒”。
云南墨江布朗族的说亲,是由男方家长托媒给女方送去一条腰带,若女方家长收下腰带,表明对婚事首肯,而退回腰带则表示拒绝。若女方收下腰带,男家在一月以后,要送去酒、肉、烟、茶等礼品,女方父母用以宴请叔伯近亲,通知姑娘已经许配,这桩婚事就算妥了。
撒拉族在求婚成功后,就请媒人给女方送去“订婚茶”——耳坠一对,茶叶一封。
裕固族媒人带着一瓶系着红毛线的酒和送女家长辈的哈达去说亲,女方如当即收下礼品,并通过媒人互换了哈达,婚事就算成了。
指腹为婚,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流行。
锡伯族除有一般订婚外,在姨表、姑表和舅表之间流行指腹订婚;有时两家虽非亲戚,但关系密切,也可以形成这种姻缘关系。通常双方在女眷怀孕后,就说明如为一男一女,就作儿女亲家。这种指腹为婚,俗称“蛋婚”。普米族和布依族的姑舅表之间,也流行这种指腹订婚。塔吉克、傈僳也有这种订婚方式。柯尔克孜称此种订婚为“母胎订婚”。
另外还有一种与指腹为婚接近的订亲方式,叫“背带亲”。即在儿女年幼时,由双方父母订下的婚约。仡佬〔gelao哥老〕族的姑表、姨表之间,布依族的姑舅表之间,都有这种订婚习俗。
还有一些风趣而别致的订婚方式。
代人求婚,在许多民族中都是苦差事。鄂伦春族的媒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求亲是家常便饭。他必须聪明机敏,彬彬有礼,又不知疲倦,随时留意女方父母流露出的一丝丝允诺之意,立即磕头,订下这门亲事(图6)。
图6 鄂伦春族的磕头订亲
黔东南苗族的订婚,是在女方家举行一个占卜仪式——“杀鸡看眼”。参加者只是双方父母及亲族三五人。鸡不能用刀杀,而由女方一男子用手挤死。煮熟后,众人查看鸡眼,双眼全睁或全闭为吉,亲事就成;一睁一闭为凶,订婚作罢。
哈萨克族订婚时,前往女家送订礼的男方父母及近亲,都要客客气气、规规矩矩听凭女方摆布。女方接受男方送的一匹好马及衣料等礼物,就表示接受了这门亲事。为此女方要宰羊盛宴款待男方来客。当酒足饭饱后,主人又端上一盆散发着诱人芳香的酸奶子(奶酪),上面还撒有煮熟的羊尾巴油和羊肝,不等客人动手,主人已眼疾手快地将其往客人嘴里、脸上又塞又抹,客人不但不躲闪,还与之同乐。女方青年则把来客中的年轻后生拉出帐篷外,推到河中取乐逗笑,把欢庆的气氛推向高潮。
图7 乌孜别克的订亲队伍
乌孜别克的订婚仪式只能妇女参加,并分两步进行。首先,男方母亲在几位女眷陪伴下前往女家送礼:一二块衣料,一二块茶叶及一些甜点。女方母亲也由几位女眷陪同热情款待来客,双方母亲就此认了亲。第二次,男方母亲率一二十位女亲友各端着一个蒙着的托盘,井然有序地前往女家,引人注目的是紧随队伍有一只犄角系红绸的大绵羊(图7)。到了女家,来客将托盘揭开,并把这些令人垂涎的食品摆在铺着漂亮地毯的房子里,又着手去准备其他事宜。客人忙得不亦乐乎,主人及其亲友却都袖手旁观,不帮任何忙。不一会功夫,刚才那只活脱脱的大绵羊,就变成了盘中的美味佳肴,一顿丰盛宴席呈现在女方主人面前。宴会上,男方母亲谦恭地敬给女方母亲一碗热糖茶。男方代表还要当众打开送姑娘的礼物,让女方众亲友过目。但一切仪式姑娘都不得参加,因为没过门的媳妇是不能见婆婆的,这是乌孜别克的规矩。
门巴族婚姻虽由当事人做主,形式上却是父母操办。男女有了感情后,多由男子征得父母同意,委托有口才的亲朋去女方求婚。也有的男方父母会亲自带一些酒和若干条哈达去女家请婚。一经同意,双方请两位证人,当即写下“订婚书”。
壮族的订婚称“定命礼”,仪式相当隆重,日期要由巫师择定。届时,男方派一位媒人、一位长老、两名后生和一个小孩,带着聘金、酒肉、手镯等礼物到女家。举行“定命礼”时,要把煮熟的猪头、猪肉和一只鸡放在桌上祭祀女方的祖先,随即宴请女方主人。饭后,女方把姑娘的八字包上红纸,放入一只布袋摆在桌上,男方小孩在媒人示意下,悄悄把布袋背走,称“背八字”,订婚就算完成了。
又称聘礼,是缔婚中重要的一环。它产生于变妻方居住为夫方居住的时代,作为男方补偿女方出让女儿的代价。伴随着私有制的确立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而日益演变为赤裸裸的买卖婚。被当作商品的女子,可以由男人用牲畜、物品、货币等来交换做妻子。在一些处于早期阶级社会的民族中,公开议价娶妻被视为自然。如珞巴、柯尔克孜等族,由于沉重的彩礼负担,至使贫寒的男子难于娶妻,只能以换亲方式缔婚。
虽然要彩礼是普遍习尚,但也有不要或少要彩礼的民族。如我国的俄罗斯族就没有要彩礼的传统。若小伙子对某位姑娘有意,他就请父亲和一位媒人陪他前去求婚。礼物只是撒了盐巴的一块面包,据说它是五谷丰登的象征。一到姑娘家,媒人就对她父母说:“请接受我们的面包和盐巴!”求婚成功,男方只需准备结婚必需品及姑娘的婚服,其他请客费用,皆由双方自筹。保留母方居住传统和自主婚姻的民族,如云南宁蒗县永宁乡的摩梭人缔结阿注婚,男方只要送女方少许盐茶及一身衣裙。盛行妻方居住的门巴族和拉祜族,聘礼也不重。布朗族的聘礼也只是酸茶叶、草烟和猪肉等。
满族缔婚要过两次礼。头一次称为下小茶。由男方父母姻族会同媒人带着礼品送去。早先要送如意、荷包、首饰、衣服、绸布等物,以及酒、果、米、肉等四色礼物。而不论何物,俱用双数。清末时期,还要送“养钱”。迎娶前一月,要下大茶之礼,也称过大礼。由男家择吉日将正式的彩礼送去。在金代除酒肉外,还要送马匹,贵族之家多至百匹。明代的记载,有送牛马、衣服、奴婢的。清代明文规定不同品级的官员纳不等数量的彩礼。对老百姓规定猪或羊二只,烧酒、黄酒五瓶,家禽随便使用。还要选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为新娘裁一件衣服以祈福。
实行包办婚的民族,有些社会生产水平很低,聘金却不低。如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独龙族,彩礼却少不了一头牛、一口锅、一个铁三角架、一件衣服和必要的首饰。富足者有送三头牛的;贫困者则赊欠或分期交付。佤族称聘礼为“奶母钱”和“买姑娘钱”,前者送给岳母,必须在结婚时交付;后者是给岳父母的,数量依姑娘母亲出嫁时的聘礼定,一般为一至数头牛,一次付不起,可以赊欠,当代付不起,后代归还,或等新娘的女儿长大嫁一个给外祖父家以作抵偿。
处于早期奴隶制社会的珞巴族,实行赤裸裸的买卖婚,娶妻叫“买老婆”,嫁女就是卖女儿,无论贫富,婚姻一律买卖成交。贵族等级的女子,身价为六至十头大额牛;自由民的女儿,三至五头牛;奴隶的女儿也得三头牛。凉山彝族的聘金也因等级而差别甚大。聘金多寡取决于女子出身家族血统的贵贱,而非她本身的才貌。正因为此,大黑彝贵族的女子聘金可高达一二千两白银,而贫贱的白彝女子则可少到一二十两白银。
为了尽量少出聘金,人们想尽办法讨价还价。有的民族女方搬出一块大石头要与之等重的聘金,男方则在媒人帮助、恳求下一次次把石头敲小,以达少给聘金的目的。裕固族在女方提出很高的要价时,男方媒人或女婿便跪下献哈达,请求减少彩礼数额,每送一次哈达,便减少一点,直至不能再减少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