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些民族,或1949年以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发展阶段,或虽已进入阶级社会,但对于未婚青年,礼教的约束尚不严。因而一些民族婚恋自由;一些民族婚姻虽由父母做主,恋爱却任年轻人浪漫,从而形成了众多风趣的求爱方式。
“串姑娘”是男女青年婚前社交、寻找恋爱对象与向心爱的人倾诉衷肠的一种活动。我国云南的佤、阿昌、拉祜、德昂等族,都有这类习俗,汉语均译为“串姑娘”。“串”含有拜访和一起玩耍的意思;不同民族的“串姑娘”实际内容却各有特色。
入夜,15岁上下的佤族小伙相约着去串姑娘。“阿妹是开不败的鲜花哟,阿哥是砍不完的竹林。”在唱不完的情歌声中,小伙主动求爱,送手镯、送槟榔,如姑娘收下这些礼物,小伙子就知道求爱成功了。反之,则只好另寻他人。一旦双方情投意合,就会在串姑娘处同眠。两人都祈望着做一个好梦,如梦见芭蕉林、竹林、放牛羊等,就预示着爱情有望发展成婚姻;若梦到砍芭蕉、树倒、流星等,则预示不吉,爱情只能中止。沧源佤族以广交异性朋友为荣。一位姑娘可以和几个、乃至十几个小伙子交朋友。小伙们送的礼物,姑娘都要收下,而当她选定其中某位小伙子为情侣后,其他人就知趣回避,不再来访。姑娘则要把他们送的礼物交给自己的情侣,由他出面一一奉还。这一举动不啻向社会宣布:姑娘已定下终身了。
每当夜幕降临,阿昌族小伙子带着葫芦笙、洞箫等乐器,来到姑娘的门前吹奏。姑娘则落落大方地请小伙子进屋。他们围坐在火塘边对歌、谈情,通宵达旦。虽情意缠绵,却规规矩矩。因为,已进入封建社会的阿昌族,视婚前性自由为非法。
保留母系遗风的拉祜族有着与众不同的“串小伙子”风俗。天黑以后,姑娘们一起去邻村,以歌声约会小伙子们。如小伙避而不出,姑娘就主动上门,把小伙的衣服、被褥浇上水,迫使他们出村相会。围着篝火,他们对歌、弹琴。找到意中人的姑娘,会毫不犹豫地表态:或把对方的衣服剪下一小块,或缝上个标记,或用草打个结给他,以此为定情的凭证。若在日常交往中,姑娘爱上了某个小伙,想约他相会,就用水把他浇个透湿;有时则抢走他的帽子,以此表示心意。小伙钟情于某位姑娘,就约上伙伴到姑娘的寨子,请她出来会面。无论姑娘是否乐意,都会在女伴陪同下前来赴约。“东山坡上的姑娘,太阳照着的姑娘,如果你没有情人,就请你开口歌唱。”小伙以热切的歌声来试探姑娘。姑娘则漫不经心地唱道:“我倒是没有情人哟,怕的是你会嫌弃我;请你先唱一个歌吧,听听歌,一天能做两天活。”通过对歌双方得到了了解,如感觉还好,就再次约会,直到彼此倾心,才互送定情之物。
德昂族的未婚男女社交自由,只要不是同一氏族的姑娘,小伙子就可以去“串”。但必须遵守一个规矩,即姐姐出嫁前,不得先“串”妹子。串姑娘有两种方式:一是集体行动,由男青年头头带着小伙子们去串外村或本村内的异姓姑娘。这种活动多在婚礼或节日聚会中进行。二是小伙子单枪匹马出访意中人。在夜色下,他带着芦笙来到姑娘的竹楼前,轻吹慢奏,倾诉心曲(图3)。有小伙子上门献曲是姑娘的光彩,她会欢迎小伙上楼相见。父母兄弟会主动避开。经多次交往,若双方愿订终身之约,青年人就郑重地赠一包茶叶给姑娘,姑娘把茶叶悬于床头,父母便知女儿已有主了。
傈僳族称“串姑娘”和“黑搓花”,是青年男女物色对象、谈情说爱的机会。每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二到初十)的“汤泉会”(俗称澡塘会),是串姑娘的高潮。原来,怒江峡谷两岸有大小18个温泉,被誉为“名峡十八汤”。按传统,每逢春节,傈僳人就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佳肴美酒,跋山涉水,从四面八方赶来赴会。这既是各路歌手赛诗比歌、大显身手的场所,更是男女青年结识异性、择偶谈情的良机。随处可见男女青年三五成群,自由结合进行对歌。情侣们手拉手、肩靠肩欢歌曼舞的场面,好似一幅幅情深意浓的风俗画,展现出傈僳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精神风貌。
图3 竹楼情歌
滇南勐〔meng猛〕海的哈尼小伙追求起姑娘来似乎成功的希望更多。因为从青春期到结婚,姑娘的头饰和服饰要几经变化,这就给小伙的追求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十五六岁的少女像同龄的少男一样,染红牙齿,以示成年,并开始着意从服饰上打扮自己。典型的装扮是:腰前系两块“纠章”——绣着花纹的装饰布;头部和颈部挂草珠串——“楼巴”;戴一顶叫“欧厚”的圆帽。17岁时,改戴称作“欧丘”的方形斗帽,表明姑娘已经成熟。到了18岁,头饰增加一个竹制的圆筒,如在筒上装一团白草,表示她已到成婚之年,欢迎小伙子向她求婚。一旦有了佳偶,就用钉有银泡的黑布蒙在白草上面,暗示她即将成婚。染了齿,换了成人装的小伙,为便于谈情说爱,父兄会帮他在家宅附近盖一间小屋独居。同样,青春期的姑娘为寻偶方便,也要搬到外面去住,一般住寡妇家,有时干脆住在情人的小屋里。
打扮就趁有花衣,
游方就趁朋友齐。
妹妹呀,
要是你们也像哥哥这样想,
就把针线丢在花篮里,
快来游方莫迟疑。
每逢年节、集日,黔东南的苗族小伙就以他们的歌声约会姑娘们游方——谈恋爱。在路人可见之处,年轻后生与姑娘们,或吹木叶、口哨;或站立于青翠山坡上高唱“飞歌”;或低语细声倾吐衷肠。许多青年在游方中订下连理之约。
海南黎族少男少女十二三岁时就不再与父母同住,而要住到黎语称为“隆闺”的小屋里。
“隆闺”有大小和男女之分,小的住一两个人,大的住三五人以上。
夜色徐徐,穿戴齐整、扛枪挂刀的小伙子弹着口弦,吹着鼻箫,到邻村姑娘的隆闺中结交朋友,此即“夜游”或“放寮”。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小伙子就赠送一些定情礼,姑娘也会让情郎与她在隆闺共度良宵。然而双方并不就要结婚,他们的恋情可以只是一夜、半月,也可持续两三年。若感情破裂,可再找新侣,父母及社会视之为正常,且以自己儿女情人多为荣。如十四五岁尚跟父母同住,就会遭人耻笑。
黄果树瀑布周围的布依族,谈情说爱的方式充满诗情画意。
妹在那边一排排,
一样衣棠一样鞋,
一样人材一样美,
可惜小郎配不来。
正如歌儿所唱的那样,布依青年朗梢,即会朋友时,极守规矩。姑娘站一边,小伙站一边,相距三四尺,侧着脸,或背对背,用娓娓情歌和交谈结识对方。小伙子如相中了某位姑娘,就请自己的姐妹传递信息,姑娘无意,就唱一首谢绝歌;若她回眸一笑,心领神会的小伙子就邀她走出人群,单独对歌。经多次相会,互相倾慕的男女青年,一般都能结成百年之好。如遇父母反对,就双双外逃,到远方安家。
朗梢一般是在年节、喜庆聚会或集日进行。无论约会时间迟早,都必须在太阳落山前各自回家,所选地点,也是路人瞧得见的阳面。一些结了婚,但仍在娘家居住的年轻媳妇,以及她们尚未同居的夫君,也同样可以参加朗梢活动。
云南彝族的许多支系,都为青年男女建造谈情说爱的场所——公房。比如,解放前,弥勒县西山的阿细人,每一个村寨都有集体营建的男女公房。十三四岁的男女少年,白天随父母生产劳动,晚上就聚集到公房。姑娘们一边纺线聊天,一边等待小伙子来访。玩公房的只限于未婚男女,且必须是不同家族的青年。一般小伙子们都去邻村姑娘的公房拜访。他们或手拉手跳锅庄舞,或围火而坐,唱歌、吹曲,欢快热烈……(图4)
图4 跳锅庄
在跳歌场下结交情侣,又别是一番风光。楚雄的彝家跳歌会极多,婚丧嫁娶、祭祀、入新宅等,凡事都跳歌,处处都跳歌。并且除了固定的月日跳歌外,只要是月圆的日子,差不多都要弹起三弦,舞之歌之。男女老少皆参加,这其中自然以青年后生和年轻姑娘最引人注目。十七八岁的后生们,穿着蓝、白、黑相间的衣服,背着大、中、小不同的三弦琴;精心打扮的姑娘们,更是妩媚动人。小伙子和姑娘随着三弦、伴着歌声相对而跳。哪一对跳得最忘情,笑得最甜美,爱情也就在那里出现了。他们往往悄然退出跳歌场,去林荫深处倾吐衷情。
自由恋爱是侗族青年缔结良缘的主要途径。他们通过行歌坐月这种社交活动,寻找自己的终身伴侣。但不同地区,方式也不一样。南部青年恋爱的场所,多在姑娘们集体纺织、刺绣、缝纫的“姑娘堂”。入夜,小伙子们结队成群来到姑娘堂唱歌弹琴。姑娘们落落大方地接待一切来访者,就像侗族谚语说的:“姑娘是一只渡船,富的来了要渡,穷的来了也要渡。”
北部地区的青年则有秘密约定时间、地点、集体聚会的习俗,称“耍花山”。届时,数目相等的青年男女云集在一起,或站或坐,分排两边。先以对唱通名报姓,相互熟悉后男女青年各选出一位有威信的人作代表,为相互的同伴介绍情人,在当事双方同意的前提下,小伙子将斗笠赠予姑娘,姑娘回赠他花带、手帕等物。此后各寻机会加深了解,至难舍难分时,便告之父母,男方自会请人前往女家说亲。
瑶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恋爱方式因而新奇多样。
青裤瑶姑娘的卧室都凿有一个两厘米大小的洞,它与姑娘的床铺一般高。待夜静人稀、大门紧闭时,小伙子带着一根棍子,来到洞旁,用棍子捅进洞里,向姑娘报到。姑娘得知是心上人,就对着洞口谈个没完。如果姑娘不乐意,就装睡拒绝,小伙子只得悻悻离去。
白裤瑶十三四岁开始谈恋爱,称为“玩表”。往往是姑娘主动,双方情意绵绵时会互赠礼物,男送女手镯、丝线,女赠男绣花裤子和烟草。得到对方的信物,表明感情已达高潮,姑娘就可以把小伙子带到家中同宿,父母对此不加干涉,认为姑娘带人来是体面的事。以后,小伙子夜来晨归,过起走婚生活。如感情淡漠,一方提出,即可分手。
茶山瑶女孩长到十三四岁时,父母就让她单独住到楼上,她的住室外有一个类似晒台的东西直伸到路边。开始,几个小伙子在夜间都沿着晒台爬到楼上,对姑娘诉说爱慕之情。当姑娘确定了恋人后,其他人就知趣而退,而由那位幸运儿独自爬楼了。面对正在攀爬的恋人,姑娘总要伸出爱怜之手。情深意笃的恋人自会订下白首之约。
“走坡”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形式,类似壮族的“歌圩”。所不同的是“歌圩”有一定的场所,而“走坡”则无定规。逢节日、赶会、圩日均可进行。通常是一村的男青年邀请另一村的女青年对歌。先是集体对唱,如其中有情投意合的,便可以离开众人,单独约会。经多次接触,两心相许的,就互赠信物。男青年常以布匹、斗笠、草帽等物为礼品,女青年则送给自制的布鞋和自织的帽带、提袋等物。在交换信物时,也要用歌声来表达心意,男方唱道:“说句话来给妹听,送个斗笠作凭信。”女的回道:“来日情哥娶了我,花鞋脱在哥床旁。”双方订约后,需各自回家禀告父母。如果双方父母都同意,男方便请媒人到女家去说亲,这一对情侣的美好愿望,便有可能成为现实。
景颇尽管没有文字,但青年们除了“干脱总”即串姑娘外,还以物代信来表达他们的恋情(图5)。当小伙子爱上了某个姑娘,他就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辣椒等物。再用线细心包扎好,送给日思夜想的意中人。其中的树根表示小伙子思念之情;辣椒和火柴表明他的爱情炽热而坚定;大蒜是请求姑娘考虑两人的婚姻;树叶则表示他有满肚子的话要讲。姑娘如将原信奉还,就表示她与小伙心心相印;若在原信上加一块火炭送还,即表明她十分反感,小伙子得知也就不再追求了。有时姑娘还要考虑一段时间,就在退回原信时,外加一种奶浆果,小伙子明白还有希望,就摘两片嫩栗树叶,面对面合在一起,再次送给姑娘,表示他愿与姑娘共同生活。如再加上玉米、谷子和豆类,则表示希望与姑娘建立家庭。这时姑娘如果同意,就加一点烟草将原物退回,如栗树叶被翻过来,背对背合在一起退回,小伙子就知道没指望了。
图5 以物代信
当布朗小伙爱上一位姑娘时,就采来鲜花送给她。姑娘对小伙有意,当即会把花戴在头上,心领神会的小伙便找机会与她幽会。但有时姑娘并不把花戴上,遇到这种情景,小伙子也不灰心,却采来更多更美的花一次次送给姑娘。姑娘在小伙的热烈追求下,或最终将花戴上,或给予其他拒绝的暗示。漂亮的姑娘常会收到几个小伙子的鲜花,有时还是同一种花,聪明的姑娘就将花放在挎包中,设法与意中人相遇,在他面前把花戴上,又立即取下来。此举既表明了姑娘的心意,又免去了许多误会。
傣族的恋爱方式风趣而多彩。无论在幽静凉爽的竹楼凉台上,还是在篝火映照下的纺车旁;在热闹嬉戏的丢包场,抑或赶摆(赶集)的鸡摊上,都是青年们表达爱慕之情的场所。感情细腻的傣家人,无论是“串卜少”(即串姑娘)还是求爱,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农闲季节,夕阳西下,青年人的心情就不宁静了。姑娘们相约去纺线房摇起纺车,小伙子们披着毛毯,弹着琴弦,徘徊于纺线房周围,向被爱慕者唱起赞美之歌,弹出歌颂之曲,夸奖姑娘线纺得好,容貌长得美。并进而用歌声问道:“姑娘啊,你叫什么名字?父母是谁,有没有蜜蜂飞进你的花蕊?你这朵沾巴花是否被人采了?你的窗檐下是不是有了人影。”如果姑娘的心灵被小伙子的情意触动,就会回答:“小伙子呀!小伙子!沾巴花还没有人来采,露水还没有沾过初开的花蕊,窗檐下还是静悄悄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歌,姑娘把小伙子接进室内,以茶水、瓜果款待。小伙子就轻轻坐在姑娘的身旁,将半边毯子披在姑娘身上,依偎在一起,情意绵绵。经过许多次相聚,感情发展到求爱阶段。互相传递情书也是傣族青年表达恋情最常用的方式。
傣族情书有六种形式,其中以凤凰情书最为别致。当小伙爱上一位姑娘,就在一张纸的中央画上一只美丽的凤,围绕着它写上倾慕的情诗,并设法交给姑娘。如姑娘也倾心于小伙子,就在纸上加画上一只口含花儿的凰,交还男方。就在凤求凰的诗情画意中,双方委婉地将恋情传达了。
如果你有幸去基诺山,你很快会发现基诺族男女的耳垂上,有的戴耳珰,有的插鲜花。原来无论男女,基诺人从小就穿耳孔,有无耳孔是判别一个人美与丑、勤与懒的标志。耳孔内插鲜花是基诺人爱美的表现,对年轻人来说则是恋爱的象征。
当一对男女心心相印时,姑娘就会将两朵用红线扎好的鲜花悄悄送给小伙子,或亲手插入小伙子的耳珰内。用插花表达爱恋之情,是基诺族恋人美好感情的流露。经过双方私下频频幽会的初恋——“巴漂”阶段,恋爱由秘密转为公开。钟情的恋人白天结伴劳动;晚上,在青年社交的场所——公房中,窃窃私语,相互偎依。最能表达姑娘心意的是亲手端着梨木烟调成的墨汁,请小伙子漆齿。小伙会回赠姑娘一块肉,是小伙的母亲专为姑娘准备的珍贵礼物。通过公开的社交活动,爱情得到考验和升华,一对热恋的青年,顺理成章地从“巴宝”——公开恋爱阶段转入“巴里”即同居阶段。追求同居,小伙子主动,但决定权在姑娘。当小伙子委婉地提出请求后,姑娘往往会予以示意,并找机会发出邀请信号,请小伙子随她回家。同居初期,天破晓前,小伙子必须悄然离去。如感情逐渐淡薄,就可中止同居关系;如感情日益加深,并决定终生相伴时,小伙子天亮前就不再离去,而是采取一个反客为主的决定性行动:为女家背水,扫地,烧热水请姑娘父母洗脸。借此向世人宣布,他要与这位姑娘结为夫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