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文化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同样,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凝聚着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
西藏地区从唐代开始,就与中原王朝保持着“甥舅”关系。唐太宗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中宗时,金城公主又嫁给吐蕃弃隶缩赞赞普。这两次和亲使汉唐文化大规模地输入西藏。拉萨至今仍保存着许多遗迹。
根据文成公主的建议修建,现有面积约为21500平方米,仍是1000多年前的唐代建筑,殿内中心部分还保持原来式样。主殿觉拉康殿内主供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身量紫金像。二层配殿内,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殿堂及四周回廊间绘满壁画,其中《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等,都如实反映了当初唐蕃和亲的历史画面。大昭寺的围墙内,还立着一块唐蕃舅甥会盟碑。碑立于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蕃方先派专使来到长安,在西郊与唐政府官员举行会盟仪式。会盟之后,唐方又派专使入蕃,在逻些(拉萨)设盟坛。碑文追述唐蕃历史,强调了文成、金城嫁给吐蕃赞普的舅甥姻缘关系,记述了会盟经过,是汉藏人民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西藏从元代起就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明王室与西藏的联系更密切,据礼部统计,15世纪60年代,西藏到北京朝贡的人最多时达三四千。明中央政府也多次派使团到西藏抚慰,带去很多珍贵礼物,大昭寺内至今还珍藏着两幅明代的唐卡(刺绣的卷轴画)。清代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又设驻藏大臣,负责全面督办西藏事务,并规定了达赖、班禅转世抽签的办法。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设立“金瓶掣〔che彻〕签”制度。达赖、班禅及蒙藏大活佛的灵童转世,必须将所找到的灵童名字写在牙签上,放在瓶里,分别在北京雍和宫和西藏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监督掣定,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这些措施稳定了西藏社会秩序,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乾隆当年所赐的抽签的金本巴瓶今天仍藏在大昭寺内。大昭寺门前还有一块乾隆年立的《劝人种痘碑》,当时西藏天花流行,病人被赶到山野岩洞,任其死亡。清驻藏大臣和琳命人专门建房护理天花病人,使不少人痊愈生还。他还严谕前后藏,劝令班禅和达赖以后照此办理。事后刻石立碑,让藏人懂得痘疹并非不治之症的道理。
最早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造的。起初在红山上修了1000间房,但后来绝大部分毁于雷火,仅剩“曲吉卓布”和“帕巴拉康”两处,在今布达拉宫最高顶上。17世纪中叶,达赖五世受清朝册封,修建了白宫。他圆寂后,总管第巴桑结嘉错又修建了红宫。后来经历代达赖再加扩建,才使布达拉宫形成现在的规模。全部建筑依山叠砌,蜿蜒至山顶,占地10万多平方米,被誉为世界十大土木建筑之一。这里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原来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宫里保存着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封诰、印鉴、金册、玉册,工艺品、经文、医药、历史、文学书籍,各类佛像、唐卡、法器等大量珍贵文物。整座宫殿结构复杂,气势宏伟,主要展示了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特点,又表现了汉族建筑雕花梁架和复杂斗拱等特色。从松赞干布开始修造布达拉宫起,就招请了许多汉族工匠。17世纪重建时,康熙皇帝还特别派遣了114名汉满工匠协同修建。因此布达拉宫也是汉藏文化交流合作的成果,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历史的见证。
布达拉宫西面,还有七世达赖创建的“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的夏宫。布局和内地皇家宫苑相似,金顶石墙,树木茂盛,花卉繁多,更有亭台池榭、林竹山石、珍禽异兽点缀其间。现已辟为公园,节假日森林里常有藏胞来度假,拉萨的藏剧团也在这里演戏。
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俗称喇嘛教。元明时期分出很多教派。明中叶后,格鲁派(又称黄教)首领宗喀巴改革喇嘛教。在明清政府的支持下,黄教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流传最广。黄教有六大著名寺院,这就是青海的塔尔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丹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塔尔寺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这里是宗喀巴的诞生地。相传宗喀巴出生时,他母亲将胞衣埋在地下,后来这里长出一棵菩提树,其母便在此建一座小塔,后人又改建成一座大银塔,并扩为寺院,塔尔寺由此得名。这是一组由众多的殿堂、经堂、僧舍所组成的大建筑群,吸取了汉式宫殿和藏式平顶建筑的特点。主殿大金瓦寺,面积近450平方米,是汉式宫殿建筑。另外有大经堂,是全寺宗教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所在,面积1981平方米。几经扩建,现有168根大柱,其中60根在四壁墙内。108根柱子上部,都雕有美丽的图案,外裹彩色毛毯,并缀有各种刺绣飘带,以及各种绸缎剪贴和堆绣的佛像、佛教故事图和宗教生活图。还悬挂着各种壁画,做工精细。寺内的如意宝塔八座、小金瓦寺等也都是很有特色的建筑。人称塔尔寺有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每年春节前几个月,艺人便把纯净的白酥油揉进各种矿物质染料,塑造各种人物花木、飞禽走兽,色泽鲜艳,经久不褪。每到农历正月十五灯节会上展出酥油花,一年一度,成为寺内盛会。壁画则是典型的藏族风格,最多的是画在布幔上,悬挂或钉在墙上,颜色历久不变。堆绣则是用各色绸缎剪成各种形状,塞入羊毛、棉花之类,在布幔上绣成具有明显立体感的佛像、山水、花鸟等,形象生动活泼。三绝之外,塔尔寺的雕塑也享有盛名。其他五座黄教寺院都建于明清时期,规模类似城市,珍藏文物之丰富、殿堂陈设之豪华,均可与布达拉宫媲美。
在西藏日喀则县西南。原为一世达赖更登珠巴(宗喀巴的门徒)于公元1477年所建。取名扎什伦布,意为“吉祥须弥山”,吉祥堆集之意。明朝末年,四世班禅洛桑曲坚掌权后,这座寺就成为历世班禅的坐床之所,是班禅喇嘛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全寺依山傍水,层层叠叠,周围筑有城垣,方圆近两公里。内分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个扎仓(学院)。有殿堂几十处,雕梁画柱,金顶碧瓦。寺内有一座高达27米多的强巴佛(弥勒)像。据记载,当时为铸此像用去青铜22万斤,黄金500斤,是世界上罕见的大铜佛。另外,历代班禅的灵塔也收藏在寺里,塔身包裹银皮,镶嵌各种宝石。与布达拉宫一样,寺里保存着各种贵重的宝器、珍玩、瓷器,以及佛像、唐卡、刺绣等,还有明清皇帝颁发的大量金玉印章,封诰敕书,以及镌有八思巴文的元代“大司徒”印章。
拉萨的甘丹寺、色拉寺和哲蚌寺合称三大寺。甘丹寺在拉萨市郊的达孜县境内,是宗喀巴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兴建的第一座格鲁派寺院。全寺分夏孜、绛孜两个扎仓。僧人定额为3300人。寺院规模相当于三个布达拉宫。主要建筑为拉基大殿、赤多康等。拉基大殿可同时容纳3000多个喇嘛在内诵经。赤多康是宗喀巴生前起居之处,内间有一台坐床,据说宗喀巴就是在这床上圆寂的。宗喀巴的法座继承人、历代格鲁派教主称为“甘丹赤巴”,他们世世住在这所寺里,灵塔也保存在此。
色拉寺在拉萨市北五公里,是宗喀巴的弟子绛钦却杰(大慈法王)释迦也失所建。他曾于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和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先后两次到北京觐见皇帝,被封为大国师和大慈法王,得到明廷的厚赐。寺宇倚山面河,规模宏大。17世纪时僧员定额为5500人。到1959年时寺僧达9000人。主殿为措钦大殿,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共四层,殿内壁画完好。寺内分节扎仓、麦扎仓和阿巴扎仓。所藏文物也很丰富,有释迦也失从北京带回的大藏经、各种佛像、唐卡、金银铜的法器和供器等。
哲蚌寺在拉萨市西北10公里。是宗喀巴的弟子绛央却杰所建。全寺建筑以白色为主调,远望如米堆,所以取名“哲蚌寺”,意为积米寺。占地面积为25万平方米。殿宇依山而起,联成一座山城。五世达赖时僧人定额7700人,解放前夕僧人已超过一万,是喇嘛教最大的寺院。正殿措钦大殿面积1850平方米,前面还有2000平方米的广场,殿内可同时容纳六七千人。另有“噶丹颇章”,意为极乐宫。三世、四世、五世达赖都住在这里,直到布达拉宫峻工后,才移居布达拉宫。五世达赖曾在这里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哲蚌寺便一度成为西藏地方政权的中心,所以历世达赖都以哲蚌寺为母寺。寺内扎仓规模超过其他寺庙,藏书丰富。
格鲁教派的另一座大寺拉卜楞寺在甘肃夏河县,是甘南藏族地区的最大寺院,下辖寺院108所,喇嘛总数达两万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僧舍有万余间。寺内有能煮四头大牛的铜锅,五尺长的象牙。珍藏文物几万件,藏文经典、书籍六万多册。因而与塔尔寺、扎什伦布寺和拉萨三大寺并称为黄教六大寺院。
新疆古称西域,各重要县市几乎都有古代城址遗留,多数是北朝到唐代的遗迹,还有许多古代大型墓葬群,因气候干燥,墓中古尸和随葬物都没有腐烂,大量古代文物得以保存。西域在汉代盛行佛教,中国的佛教正是从西域由丝绸之路传入。因此目前在新疆发现的许多石窟大多是佛教石窟,又称千佛洞,其中最著名的克孜尔石窟,开凿于公元3世纪,比敦煌还要早。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有236个石窟。这是古龟兹国的一处石窟寺群,也是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窟形体制主要是僧房群式和中心塔柱式。现仅有75个洞窟形制完整。彩塑多已毁坏或被盗,壁画尚保存下来一万平方米左右。题材繁多,情节离奇,仅第17窟就有38种之多,被誉为故事画之冠。第38窟所画伎乐图,有20个乐师,各奏一件胡地乐器,如琵琶、箜篌、横笛、筚篥等。第175窟还有耕地图、制陶图。壁画以西域的凹凸画法驰名中外,石窟后壁有不少龟兹文题记。是研究新疆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丝绸之路上佛教的遗迹也不少,如甘肃的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此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朝都有增建。现有窟龛和摩崖雕刻194处,大小佛像7000多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洞内泥塑有高浮雕、圆塑、粘贴塑、壁塑四种。圆塑大小与真人相仿佛,数以千计,极富生活情趣。佛两边的菩萨弟子,有的低眉含笑,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向人们招手。最高的阿弥陀佛达16米,最小的泥塑才十几厘米。工艺之精湛,堪称我国古代大型雕塑艺术的宝库。
5世纪初夏国王赫连勃勃重修的海宝塔,至今仍矗立在宁夏银川市郊,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砖塔之一。塔身是砖砌楼阁式,共11层,平面为方形。每边正中设券门,并略略向外凸出。建筑外形层次分明,线条清晰,风格独特,式样在我国数千座塔中罕见。楼内有木梯可以盘旋上登到第九层。极目远望,贺兰山和黄河可尽收眼底。
维吾尔族的前身是回鹘,原来奉行佛教和摩尼教,从13世纪初开始大多改信伊斯兰教。元明时代,侨居中国的穆斯林(其中有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转为中国人,在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的长期相处中形成回回民族。伊斯兰教徒以十几户、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建立居住区,并建立礼拜寺,由居民请掌教,主持宗教仪式和调解民事纠纷。到清代伊斯兰教已经中国化,被称为清真教。新疆喀什市中心艾提尕〔ga 嘎〕广场上的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伊斯兰教礼拜寺。相传始建于公元1798年,共占地约15亩。寺门两侧有两座10多米高的塔楼。全寺以米黄色为基调,砖面上勾着雪白的砖缝和花纹,显得庄严而雅洁。院内有一座水池,四周苍松翠柏,白杨参天,十分清幽。礼拜殿内140根雕花绿色木柱,成网格状排列,可同时容纳六七千名穆斯林作礼拜。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旧城内的清真大寺,建筑风格又自成特色,相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寺门朝北,门前是一座仿木结构的砖砌照壁,中心有大幅精美的砖雕。门内高达10米的砖包大台基上,建有礼拜殿、宣礼楼、阿訇住房等。礼拜殿及右前侧的唤醒楼将汉族传统和伊斯兰教建筑艺术融为一体,技巧精湛。同心清真大寺是宁夏最古最大的伊斯兰教建筑,文物价值很高。
蒙古地区在辽金两代就流行佛教,但蒙族尊崇喇嘛教主要是从元代开始的。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执政时,西藏的喇嘛教首领已为蒙古大汗效劳。元朝廷尊喇嘛教派的首领为国师和帝师,皇帝朝见百官,帝师有一个专座。黄教兴盛起来以后,逐渐取代其他教派的势力。明中叶后,三世达赖在蒙古俺答汗的支持下,到蒙古高原弘扬黄教,于是黄教很快成为蒙古民族一致信仰的宗教。清皇室与蒙古封建主一直保持着世代的婚姻关系,修建了大量喇嘛教寺院,其中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内蒙包头市东北的五当召。全寺依山势布局,占地约300多亩,屋宇2500多间。共有六宫、三府、一陵、60多栋僧房和喇嘛塔等。各幢建筑自成一区,墙体方整洁白,草墙为红色,上有各式铜饰,色彩鲜明,壮丽辉煌。其中苏古沁独宫位于寺庙前部,共三层,是举行全庙性集会、诵经的地方。却伊拉独宫是讲授佛教教义的场所。洞阔尔宫是教授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的讲堂。位于山顶的那木林独宫内供奉九米高的宗喀巴铜像,在内蒙首屈一指。苏卜盖陵是历代活佛的灵塔殿。七座灵塔铜质鎏〔lu 流〕金,嵌有珍珠宝石,本身就是华美的艺术作品。
云南洱海地区,在唐代建过一个南诏国,受唐朝册封,宋代改为大理国。南诏大理大力推行汉文化,有许多古迹遗存至今。最著名的是大理的崇寿寺三塔。三塔位于苍山应乐峰下,一大二小,鼎足而立。中间的大塔名千寻塔,建于南诏劝丰祐时期(公元823—859年),相传在唐代建筑师恭韬、徽义指导下建成。高69.13米,16层,每层正面开券形龛,龛中有一尊白色大理石雕像,是一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形状与西安小雁塔和嵩岳寺塔相似,是典型的唐代风格。两座小塔各高42.19米,10层,是八角形实心砖塔。塔身涂有一层白色泥皮,建于大理国时期。塔后原有一所规模很大的崇寿寺,清末毁于兵火,只有三塔巍然屹立,成为云南最古老的建筑物。
云南、贵州、广西居住着壮、傣、苗、侗、白族等许多少数民族。这里山青水秀,苍山洱海、滇池、石林、昆明大观楼、贵阳甲秀楼等等,都是驰名中外的风景胜地。不少民族具有古老悠久的历史。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许多山崖上的原始图画,年代可追溯到千年以前。广西宁明、龙州等地临江峭壁、岩洞顶旁的大型壁画,是古代壮族部落留下的。广西侗族地区及贵州黎平、榕江、丛江、天柱等县侗族聚居的村寨中,有一种很有特色的塔形建筑物,叫做鼓楼。一般都用杉木为原料,不用钉子和铆钉,完全采取接榫和悬柱结构,牢固严谨。第一层是正方形,以上各层是多角形,并有飞檐。顶楼常悬一面鼓,叫做“款鼓”。“款”是侗、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历史上的一种社会组织,遇事由款首在鼓楼击款鼓召集村民商量决定。当地喜庆佳节,都以鼓楼为娱乐中心。因为侗族历来是同姓聚居,所以一寨一姓就建一座鼓楼,一寨多姓就建多座,因此鼓楼又是族姓的形象标志。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城北有一座马胖鼓楼,是广西地区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鼓楼,高20米,形似宝塔,比一般鼓楼宽胖。四边形殿式房顶,九层飞檐,层层相叠,建筑艺术很高,现已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三江县城北20公里处,还有一座程阳风雨桥,长76米。五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直径的六根连排杉木,共两层。上盖五座楼阁,各座楼阁屋顶不同,互相连接,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边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有精美的侗族图案。整座桥用大木凿榫接合,大小木条,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精密而牢固。桥体形式优美,表现了侗族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古迹还有很多。如傣族的曼飞龙白塔和景真八角亭,是两座很精致的佛教建筑。曼飞龙白塔在云南景洪县大勐〔meng猛〕笼的曼飞龙后山上,由大小九座塔组成,塔身洁白,塔尖如笋。建于傣历五六五年(公元1204年)。中央塔高16.29米,八个小塔分列八角,高9.1米,塔座下设佛龛,供佛像。八角亭在勐海县西的景真山上,建于傣历一○六三年(公元1701年),高15.42米。亭身为多角形的砖砌墙,开四门,墙面内外抹浅红色泥皮,镶各种彩色玻璃,并用金银粉印出各种花卉、动物、人物图案,光彩夺目。屋顶结构极其复杂,木质锥形。八条边每边都有10个人字形屋脊,一层套一层,直到15米高的亭顶,上面铺平瓦,像鱼鳞覆盖。屋脊上装饰各式传统花鸟陶器饰物,屋檐上层层系结铜铃。亭顶的金属薄片上刻着哨状网洞,风一吹哨音便响,颇有奇趣。整座建筑玲珑华丽,是傣族佛教艺术中的杰作。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山河壮丽,名胜众多,简括的文字难以描绘出它的全貌。但从以上粗略的勾勒已可看出:三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以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居于世界文明的前列,值得国人自豪的又岂止是汉唐盛世!而近百年来名胜的毁圮〔pi 痞〕和烈士的遗迹,又清楚地显现出晚清以后中国积弱的趋势,以及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命运而浴血奋斗的艰难历程。成就和失败发人深思,催人振作。历史期待着今人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中国应当重新焕发出世界文明大国的光彩。人们在周览了全国的名胜古迹之后,定会得出这共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