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情况来判断季节,这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备的知识。任何一个民族,其发展的最初阶段都要经历物候授时过程,甚至到本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的变幻莫测,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或者十几天,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尚书·尧典》描述:远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长蛇座α)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太阳最高和初昏时大火(天蝎座α)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夏,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宝瓶座β)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以太阳最低和初昏时昴 〔mao卯〕星(金牛座η)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冬。
物候授时与观象授时都属于被动授时,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历法便应运而生了。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罕有,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是当时各诸侯国借用古名颁布的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¼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春秋战国500年间(公元前770—前222年),政权更迭频繁,星占家们各事其主,大行其道,引起了王侯对恒星观测的重视。中国古代天文学从而形成了历法和天文两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