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火器篇 第四节 火箭

这里说的火箭,既不同于宋代以前的纵火箭,也不同于宋代的火药箭,而是一种利用火药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反冲力推进的火箭。这种火箭在发射和飞行原理上,与现代火箭是一致的。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就有人自发地运用这一原理,制成了能够高飞的“起火”(又称“流星”)。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燕王朱棣所率领的部队,在白沟河(流经今河北省)同明政府军作战时,被政府军使用的多发齐射式火箭“一窝蜂”,射杀许多士兵。这是我国史书上关于使用喷气式火箭进行作战的最早记载。到明代后期,各种单级和二级火箭频频问世,竞相争奇斗胜,形成了我国古代火箭发展的高潮时期。

(1)单级火箭

单级火箭有单发和多发两大类。单发火箭每次只射出一箭,多发火箭每次可射出几支几十支甚至上百支箭。单发火箭有下列几种发射方式。

其一是架射式火箭。其制品有戚继光所部使用的飞刀箭、飞剑箭、飞枪箭等“三飞箭”。它们用长六一七尺、粗五一七分的坚硬荆木作箭杆,镞长五寸,横阔八分,其锋坚利,能穿透敌兵的铠甲;箭镞后部绑附一个长七一八寸、粗七寸的火药筒,筒尾通出火线;箭尾有保持箭身在飞行时平衡的羽翎。水战时,将箭身安于竖立在船舷的架上点火发射。陆战时,既可将箭身安于竖立在地面上的叉形兵器镋的头部点火发射,又可用火箭柜载于火箭车上,随军机动,遇敌即点火发射,给敌以重大杀伤。因此,“三飞箭”是戚家军杀敌制胜的利器之一。

其二是槽射式火箭。这种火箭放在特制的滑槽上发射。这种滑槽又称“火箭溜”,是明代火器研制家赵士桢所创,它能使火箭按预定的方向和高度飞行,提高了命中精度,具有现代火箭导轨的作用。

其三是有翼式火箭。这类火箭有神火飞鸦与飞空击贼震天雷两种。神火飞鸦在构造上属于多火药筒并联式火箭。鸦身内装火药,背上钻孔,从中通出四根一尺多长的火线,并与鸦腹下斜插的四支起飞火箭的火线相连,然后用上好的绵纸将鸦身糊固,安上鸦形头尾与两翅,如飞行空中之势。使用时,先点燃四支起飞火箭,驱动鸦身飞行。飞抵目标时,起飞火箭的火线引燃鸦腹中的火线,使火药燃烧,焚烧目的物。

飞空击贼震天雷用篾竹编成,直径约三寸半,上安两翅,雷身内部装填爆炸性火药与几支涂有毒箭的棱角,中间安装一个用纸制作的长约二寸的喷筒,用火线与雷身内装填的易爆药相连,外用十几层纸糊固。这种火箭多用于攻城。攻城时,士兵顺风点火,喷筒内喷出火药燃气,将其推至城上爆炸,顿时烟飞雾障,棱角扎人,是一种攻城的利器。

这两种火箭的一个重要进步,是将单级喷气火箭运载冷兵器进行的个体杀伤,发展为运载装药火器进行群体杀伤与破阵攻城的火箭,扩展了火箭的作战用途和增强了火箭的战斗威力。

多发齐射火箭。一般是将装有火药筒的多支火箭,安置于一个口大底小的火箭桶中,桶内有分层箭格板,每格插一箭,然后把它们的火线集束一处,通出桶外。使用时,将火线点着,众箭齐发,提高了杀伤效率。它们的制品有三只虎钺(三支箭)、五虎出穴和小五虎箭(各五支箭)、一窝蜂箭(32支箭,即前文提到的明军在白沟河之战中使用的火箭)、群豹横奔箭(40支箭)、群鹰逐兔箭(60支箭)、百虎齐奔箭(100支箭)等10多种。

(2)二级火箭

二级火箭的制品有火龙出水与飞空沙筒。火龙出水的箭身由运载火箭加战斗部火箭组成。形如龙腹式的箭身用五尺长的上好毛竹制成,前端安上木雕的龙头,尾部安上木雕的龙尾,龙腹内安有多支火箭,龙口呈昂张形态,便于龙腹内的火箭从口中喷出。龙头和龙尾的两侧,各安一支半斤重的起飞火箭,箭镞后部各附一个火药筒,箭尾有平衡翎。装配时,先将四支起飞火箭的火线并联,然后再同龙腹内所安火药筒的火线串联。这种火箭大多用于水上作战。作战时,在离水面三一四尺高处点燃四支起飞火箭的药线,将火箭推进二一三里,当四支起飞火箭的药线燃尽时,恰好点着龙腹内火箭的火线,将火箭射向目标,杀伤敌军官兵。

飞空沙筒是一种用后可以返回的二级火箭。箭身用薄竹片制,连火药筒共长七尺。供起飞和返回用的两个火药筒,互相颠倒绑附于箭身前端的两侧。起飞用的火药筒喷口向后,其上连接另一个长七寸,直径七分的火药筒,内装燃烧性火药与特制的毒沙,筒顶上安几根薄型倒须枪,构成战斗部。返回用的火药筒喷口向前。三个火药筒依次相连,尔后将火箭放在“火箭溜”上待射。使用时,先点燃起飞火箭的火线,对准敌船发射,用倒须枪刺扎在篷帆上。接着,作为战斗部的火药筒喷射火焰与毒沙,焚烧敌船船具。当敌船上士兵想要救火时,因毒沙迷目,难以入手。在火焰与毒沙喷完时,返回火箭的火线被点燃,引着筒内火药,借助产生的火药燃气反冲力,将飞空沙筒反向推进,使火箭返回。最早记载飞空沙筒的是兵书《武编》,系右都御史唐顺之所著,刊印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时称“飞空神沙火”,《武备志》转载后改称现名。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在1560年以前,就已经掌握了二级火箭的制造和发射技术了,它为现代火箭的创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是我们的祖先对火箭技术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