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佛寺的殿堂,除应用斜拱外,往往采用减柱、移柱手法,有时减到不能再减的程度,让人产生危险之感。大同市郊的华严寺和善化寺,均始建于辽金时期,具有当时佛寺殿堂建筑的特殊风格。
华严寺在今山西大同市区西南隅,是我国辽金时代佛教华严宗的重要寺庙之一。华严宗是唐朝兴起的一个佛教学派,在唐武宗灭佛时遭到沉重打击,辽代得以复兴,辽道宗也亲自写经。在这种情况下,华严寺得以顺利建成。这座寺庙内,曾安放过辽代诸位皇帝的石像和铜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兼有皇室祖庙和佛教寺庙的双重功能。明朝中叶,华严寺被分为上、下二寺,它们各开山门,自成格局。1963年,上下两寺又连成一体,统称华严寺。
上寺布局严谨,以大雄宝殿为主。大雄宝殿采用减柱法,共减少内柱12根,为现存辽金时期最大佛殿之一。殿内满绘壁画,不但四壁环列,天花板上也有 973 块彩画,总面积达887.25平方米,内容包括释迦牟尼传教故事、说法图、善财童子、罗汉及千手千眼观音等,一座大殿内壁画如此之多,为国内罕见。殿中央5尊佛像高3.1米,两侧20诸天身躯都向前倾斜15度,也为国内罕见。
下寺布局较为自由灵活,建筑风格也比较活泼,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薄伽教藏殿,即藏经殿,始建于辽,虽经各代重修,仍保存着辽代的木结构和梁枋、彩画、彩塑佛像。其建筑艺术向来为我国建筑史籍所称引。殿壁四周存放双层檐楼阁式藏经柜38个,里面藏有明、清经卷共1700余函,18000余册,十分珍贵。另外,寺内的文征明诗碑、金大定二年碑等,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天宫楼阁”
辽统治者所属的契丹族建国前流行原始巫教,建国后仍作为一种宗教保存下来。华严寺沿袭契丹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寺内主要殿宇也都面朝东方。华严寺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
善化寺在今山西大同市区南门里,又称南寺,是辽金时期陪都西京(今大同)的大型佛教寺院建筑之一。它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初名开元寺,五代时易名大普恩寺,辽代末年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火,金代曾予以重修。明朝正式改名为善化寺,并将其作为官吏演习礼仪的场所。
大同善化寺
善化寺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布局比较严谨。中轴线上分布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等建筑,这些建筑物层层迭高,一个比一个高大。山门两侧是对称的围墙,直达大雄宝殿,山门后有东西配殿,主殿东西两侧又有文殊阁(已毁)和普贤阁。寺院布局对称但不单调,由于各殿大小、位置不同,严谨之中又透出活力,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善化寺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辽金寺院。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主殿,与华严寺风格一致,雄浑、粗犷,反映出辽代建筑特色。殿内佛坛上五尊四米多高的泥塑全身佛像,端坐莲台,衣纹流畅,姿容凝重。东西两侧的泥塑二十四诸天,体态丰伟,神情各异;西壁、南壁上的佛教故事画,画面线条流畅圆熟,人物形态栩栩如生。这些画虽然重画于清代,却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绘画的遗风。三圣殿因供奉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贤像而得名。檐下左右次间各出60度斜拱,形如鲜花怒放;殿内采用减柱法,殿顶重量仅由四根大柱支撑,内部十分开阔。三圣殿是金初的代表性木结构建筑。殿内有四块珍贵的辽代石碑,其中以《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最为著名,其碑记是研究善化寺沿革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