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的著名散曲家中,有一批少数民族作家,他们学习汉文化,而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蒙古族散曲作家阿鲁威、维吾尔族散曲作家贯云石、女真族杂剧家李直夫、蒙古族杂剧作家杨景贤等。其中,贯云石的成就最高。
贯云石(1286—1324)是回纥(今维吾尔族,元朝时称色目人)人,原名小云石海涯。他的祖父是阿里海涯,从忽必烈攻宋,官至安南行省左丞相。死后封荣国公,又进封江陵王。他的父亲名贯只哥,他就以贯为姓。自号酸斋。
贯云石出身武官世家,自幼习武,“年十二三,膂力绝人,善骑射,工马槊”。
贯云石二十岁时就荫袭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各地的监管官,拥有实际兵权,一般为正三品)。后把官爵让给弟弟,自己弃武习文,北上从姚燧学,诗文皆有可观,尤善散曲。元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但不久就辞官,自号“芦花道人”,归隐于杭州一带,“与文士徜徉佳山水处”,“倡和终日,浩然忘却”。
贯云石历览名胜,名声越来越大,他每到一处,“士大夫从之若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拱璧”。于是决心避世的贯云石进而隐姓埋名,定居在钱塘(今杭州)正阳门外,靠卖回回药为生。他在凤凰山避暑,到包家山修禅。有时上天目山与中峰禅师论道,有时到城东阿里西瑛的寓所去吹奏铁笛,切磋乐律。他与张可久交厚,常常一起游湖观潮、饮酒唱和,在秀丽的西子湖畔度过了一生中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贯云石后来一心向道,他是决心归隐的,于是变更姓名,改易服饰,混迹于普通人中间。乃至后来与人的接触越来越少,中午以后就拥被睡觉,以昼为夜,可能这样也影响了他的健康,泰定元年(1324)就去世了,年仅三十九岁。
贯云石算得上是一个奇人,他的个性,他的行为,都大异于常人,也正因为此,他的散曲也有与众不同的风格。
贯云石的散曲,今存小令八十首、套数九。他的散曲,内容以写山林逸乐和男女恋情为主。
贯云石是北人,但长期生活在南方;他是色目人,但又酷爱汉文化;他出身官宦人家,但淡泊名利,性爱山水田园,所以,他的山林逸乐之作,有一种清俊爽利之气,比如〔双调·水仙子〕《田家》(三首录一):
绿阴茅屋两三间,院后溪流门外山,山桃野杏开无限。得浮生半日清闲。邀邻翁为伴,使家僮过盏,直吃得老瓦盆干。
他有〔正宫·小梁州〕《春》《夏》《秋》《冬》四曲,其实都是写四时山林逸乐之趣,如:
春风花草满园香,马系在垂杨,桃红柳绿映池塘。堪游赏,沙暖睡鸳鸯。
〔幺〕宜晴宜雨宜阴阳。比西施淡抹浓妆。玉女弹,佳人唱,湖山堂上,直吃醉何妨。
画船撑入柳阴凉,一派笙簧,采莲人和采莲腔。声嘹亮,惊起宿鸳鸯。
〔幺〕佳人才子游船上,醉醺醺笑饮琼浆。归棹晚,湖光荡,一勾新月,十里芰荷香。
贯云石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占了他作品的很大部分。一般都写得很有情致,如〔正宫·小梁州〕:
巴到黄昏祷告天,焚起香烟,自从他去泪涟涟。关山远,抛闪的奴家孤枕独眠。
〔幺〕盼才郎早早成姻眷,知他是甚日何年。何年见可怜,可怜见俺成姻眷。天地下团圆,带累的俺团圆。
最著名的,是他那首〔双调·清江引〕《惜别》: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没有天一样大的纸,就写不下那么多那么深的相思,用宋吕渭老《卜算子》“若写幽怀一段愁,应用天为纸”意,奇思妙想,让人拍案叫绝。
贯云石受教于姚燧,曾结识赵孟頫、袁桷等著名文人,又与张可久、徐再思、杨朝英等是好朋友。他本人饱读诗书,他的散曲风格多样,或雅或俗,或豪放或清丽,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天马脱缰”,指的就是这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