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诗歌,常常有唱和之作。和诗(包括词曲)用韵可以不限,但也可以有一些规定。比如用同一韵部的字,无须按原诗韵字次序,叫做“用韵”。如果和原诗用韵完全相同,连顺序都是一样的,就叫做“步韵”。清吴乔《答万季·诗问》:“和诗之体不一……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步韵,因为韵脚已经定死,所以很束缚思想,写作最难,更难有佳作,如果原作用险韵、窄韵,就更困难了。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说:“步韵最困人,如相欧(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于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率以此。”但步韵奉和又是展露才华的机会,所以古人也是乐此不疲。
元大德六年(1302)冬,散曲家冯子振留寓京城,听歌女演唱白贲的〔鹦鹉曲〕。此曲韵险,无人和韵作新辞。因朋友索和韵,一时兴发,一口气按原韵和作四十二首,甚为有名。冯子振在《序》中说:“白无咎有〔鹦鹉曲〕云:‘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余壬寅岁留上京,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相从风雪中,恨此曲无续之者。且谓前后多亲炙士大夫,拘于韵度,如第一个‘父’字,便难下语;又‘甚也有安排我处’,‘甚’字必须去声字,‘我’字必须上声字,音律始谐,不然不可歌,此一节又难下语。诸公举酒,索余和之,以汴、吴、上都、天京风景试续之。”今举二首于下:
重来京国多时住,恰做了白发伧父。十年枕上家山,负我湘烟潇雨。
〔幺〕断回肠一首《阳关》,早晚马头南去。对吴山结个茅庵,画不尽西湖巧处。
沙鸥滩鹭褵依住,镇日坐钓叟纶父。趁斜阳晒网收竿,又是南风催雨。
〔幺〕绿杨堤忘系孤桩,白浪打将船去。想明朝月落潮平,在掩映芦花浅处。
步原作韵“住”“父”“雨”“去”“处”,末句第一字“画”“在”皆去声字;第六字“巧”“浅”皆上声字,确实非常不容易。而且一和四十二首,可以看出冯子振的才华。
冯子振(1257—1238),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湘乡(今属湖南省)人,一说为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冯氏族谱》又载其生于金哀宗宝祐元年(1253)。官至承事郎、集贤待制。为人博闻强记而才气横溢,文思敏捷,下笔万言,倚马可待,以文章称雄天下。《元史·儒学传》说:“天台陈孚其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凿。攸州冯子振其豪俊与孚略同,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虽事料郁,美如簇锦,律之法度,未免乖剌,人亦以此诮之。”所作散曲小令,或写个人闲适生活,或叹世、羡仙,或即景生情、抒怀抱,或登临感兴、吊古伤时,多劲逸而潇爽。今存散曲小令共四十四首,其中三十八首均为〔鹦鹉曲〕。
冯子振的三十八首〔鹦鹉曲〕,虽然都是步韵和作,但是,内容却十分广泛,有怀古抒情之作,如《赤壁怀古》《夷门怀古》;有写隐士风流之作,如《渔父》《野客》《洞庭钓客》;有写景之作,如《野渡新晴》《燕南八景》《钱塘初夜》《溪山小景》;有感旧抒怀之作,如《都门感旧》《感事》;有悯农之作,如《农夫渴雨》《园父》等。风格也比较多样。比如《农夫渴雨》,写农夫盼天阴下雨的心情,颇为生动: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夫。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后人对冯子振的评价颇高,比如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中说:“冯海粟豪辣灏烂,不断古今,心事天与,疏翁(卢挚)不可同舌共谈。”评其曲为“豪辣灏烂”,大概是指他直抒胸臆,超脱豪迈,语言豪爽,不事雕琢。但说他远胜卢挚,就有一点点偏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