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曲 渔歌/严铁明曲

《渔歌》是管乐演奏家严铁明创作的一首非常经典的巴乌独奏曲,乐曲旋律动听优美,描写了夕阳西下,湖面波光粼粼,金色的晚霞撒在略带雾霭的水乡,渔民打鱼归来,欢乐愉快的场面,表达了边疆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

在云南省南部,有一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但是翻开云南省的地图,你却找不到这条红河,原来,这条发源于云南省西部,长约一千二百公里的大河在我国境内叫元江,当它流入越南的时候,才被叫作“红河”。因为主要从红土高原流过,所以河水泛红,红河也因此得名。这是一条景色秀丽的河流,在它的两岸,居住着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人民。《渔歌》就是采用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和彝族的音乐素材写成的。由于相互的影响,这一地区的哈尼族音乐和彝族音乐的风格已经大同小异。

乐曲由引子(晨曦)、渔歌、欢唱、跳月和尾声(远去)五个部分组成。

在乐队和扬琴的琶音伴奏下,巴乌奏出一段轻柔而悠扬的散板引子,勾画出一幅红河黎明烟波浩淼、晨曦微露的秀丽景色。接着,是一段哈尼族民歌《渔歌》主题改编的中板乐段,旋律非常流畅,节奏轻盈起伏,我们好像看到哈尼族渔民驾着小舟,在泛着金光的元江上撒网捕鱼。船儿随着微波摇荡,鱼儿蹦跳在船舱,渔民的心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他们对着蓝天白云,对着青山绿水,对着生养他们的红河放声歌唱。这时,乐曲变得欢快,带有一种舞曲风,它是由《渔歌》的主题发展变化而成的,很好地表现了哈尼人民勤劳乐观的性格。

接下来,乐曲采用了彝族跳月歌舞的音乐主题。跳月是流行于我国西南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风俗,在初春或暮春的月明之夜,未婚的青年男女聚集在野外,尽情地歌舞,他们往往通过这些活动寻找到爱情和幸福。这是一段欢快热情的旋律,三拍子与二拍子节奏的交替出现,使乐曲更富舞蹈性,乐曲也在这里达到高潮。

这时,《渔歌》的主题再次出现,一切慢慢地复归平静。夜深了,篝火也已经熄灭,人们踏着月光,渐渐地远去。

(以上巴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