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所建立的以仁义为中心的学说,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体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孔子也是一位音乐家,他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学生,音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刻苦地学习过音乐,能作曲,还善于弹琴鼓瑟、吹笙击磬,善于歌唱。他曾经向著名的乐师师襄学习弹琴。《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跟师襄学琴,有一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回答说:“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掌握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掌握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似的。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一定是周文王了。”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是《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的琴技是很高的,有一次,孔子在室内鼓瑟,他的学生曾子和子贡在外面听。一曲终了,曾子说:“老师的琴声里怎么有贪婪残狠的情绪,这不合于仁义之心吧。”子贡就进去问孔子。孔子说:“曾参真是不简单啊!我刚才鼓瑟的时候,看见有一只老鼠跑出来,而梁上有一只狸猫顺着房梁走动,想捉住老鼠,我的瑟声中就不自觉地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了。”
孔子善歌,《史记·孔子世家》就说“三百五篇(《诗经》),孔子皆弦歌之”。《墨子·公孟篇》也说儒家“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他听见别人歌唱得好,就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着学唱。他和学生在一起,常常是弦歌之声不绝,除了有丧事,他几乎随时随地都在歌唱,就连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被困在陈、蔡(两个诸侯小国)之间,断了粮,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和学生依然弹琴唱歌不断。就在他逝世前七天,他还唱了一首哀悼自己的歌。
孔子对音乐的要求包含“善”和“美”两个方面。善是指内容的健康积极,美是指艺术的成熟优美。相传舜乐叫《韶》,周武王乐叫《武》,孔子曾评论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就是因为《武》舞表现的是周武王伐纣的情况,虽然是正义之战,但是毕竟使用的是武力,与儒家所主张的仁政学说,所欣赏的尧、舜禅让有一些距离。他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把它放在和诗、礼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音乐在人的修养方面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孔子还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他在齐国欣赏了《韶》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此后,他沉浸在对《韶》乐的回味中,以至“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音乐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他曾经对《诗经》的音乐做过一次全面的整理。孔子晚年回到鲁国,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正乐。他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不过,他对民间音乐,即所谓“郑声”的歧视,对后代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公元前约481年,赵简子杀害了两位贤大夫,孔子作了琴曲《陬操》悼念他们。后来,许多琴曲都被附会为孔子所作,包括现在还存在的《龟山操》《将归操》《获麟操》《猗兰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