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约生于公元344年,卒于413年。其祖父为天竺国宰相。其父鸠摩炎,放弃继承相位的权利而出家,并越过葱岭,来到龟兹〔qiuci丘词〕国(今新疆库车一带),被龟兹王尊为国师。龟兹王有个妹妹,当时20岁,许多王公贵族要娶她,她都不嫁,偏偏看中了鸠摩炎。国王很高兴,硬是迫使鸠摩炎娶了她。婚后怀孕,生下了鸠摩罗什。古人说鸠摩罗什是天竺人,是指籍贯而言;现在有人说他是中国人,是指出生地而言。不管怎样,他本身就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体现,也正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和先天条件,为他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的伟人奠定了基础。
鸠摩罗什聪明过人,七岁时随母出家,读佛经常能过目不忘。九岁时,他跟随母亲西行,翻越葱岭,渡过印度河,到达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和克什米尔一带,并在那里跟随著名的佛学大师盘头达多学习。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很受老师的赞赏。久而久之,他的名声大了起来,连国王也知道了。于是,国王把他召进宫里,并召集佛教以外的人士来与他辩论。一开始,那些人只是把他当做无知少年,出言不逊,哪里知道鸠摩罗什当时已经满腹经纶,而且思维敏捷。鸠摩罗什抓住那些人言论中的漏洞,立即予以反驳。他的谈锋犀利,有理有据,使在场的人无不惭愧和叹服。从此,国王对鸠摩罗什也另眼相看,并提高了待遇:每天供应一对腊鹅、好米好面各三斗、乳酥六升;还在他所居住的寺里安排了五个僧人和十个沙弥(未到正式出家年龄的小僧人),专门为他服务。这在当时当地已是最高的待遇了。在他12岁那年,他的母亲带他动身返回龟兹。他们在途中逗留了数年,鸠摩罗什也趁机学习了一些佛教以外的印度古代知识。他的名声越来越大,龟兹王亲自把他们母子迎接回国。鸠摩罗什20岁,在王宫受戒(接受佛教的全部戒律,正式成为和尚)。他在印度时,跟随盘头达多学的是小乘佛教理论,而在他回国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学习的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在他看来,大乘佛教理论比小乘佛教更加精深、更严密。有一天,他的印度老师盘头达多来到龟兹,与鸠摩罗什探讨大乘佛教理论。鸠摩罗什反复地向老师解释和说明大乘佛教的理论,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说服,他的老师竟然被他说通了,并改信了大乘。最后,盘头达多不无感叹地说:“我是你的小乘老师,而你是我的大乘老师。”
公元382年,前秦皇帝苻坚派大将吕光攻打龟兹。临行时,他告诉吕光:“我听说那里有个鸠摩罗什,精通佛法,还擅长阴阳,是后学者的宗师,我很是仰慕。这种贤哲之人是国家的至宝,你如果攻克龟兹,要立即用快马将他送回来。”公元384年,吕光攻破龟兹。385年,鸠摩罗什随吕光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当时苻坚已死,鸠摩罗什不受吕氏重视,在凉州共居住了16年。401年,后秦皇帝姚兴将鸠摩罗什请到长安,并待以国师之礼。从此,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并建立起译经场。他所翻译的佛经有300余卷,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经典,如《金刚经》、《法华经》、《大智度论》、《十诵律》等。他还广收门徒,登坛说法,在全国名声大震,徒众达3000人。当时为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处于大分裂的局面,鸠摩罗什身处北方,而庐山慧远身处南方,形成了南北两大佛学中心。慧远很钦佩鸠摩罗什,写信向他请教有关问题。(以上据《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
鸠摩罗什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他曾亲自到印度去学习佛经,他的行动对西行求法运动的兴起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这就有力地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第二,他翻译了大量佛经,不仅有翻译的实践,而且有翻译的理论,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划时代人物。他不仅把印度佛教理论介绍到中国,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翻译学的进步。而中国古代的翻译学的发达,正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大成果。第三,他和他的弟子们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魏晋之际,由于士大夫们喜好清谈,中国思想界兴起了所谓的“玄学”。魏晋玄学对儒、道、释三大思想体系进行了一次综合,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一次吸收。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在这中间也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