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是继《辞源》之后又一部综合性词典,它以百科为主,兼收语词。同其他辞书相比,由于它收词丰富,在体例编排、释义引证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出版以后曾风行全国,在文化界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成为一部著名的工具书。直到现在,此书对查检语词典故仍有用处,其中许多百科性词目也能为读者提供有用的知识,因此,解放后中华书局曾多次重印发行。
《辞海》的编纂 1936年版《辞海》的版权页上,主编列有舒新城、徐元浩、沈颐、张相四人。1915年,当《辞源》出版时,中华书局的陆尔奎、范源廉、徐元浩决定另编一本性质相似的辞书,定名为《辞海》,来和商务印书馆竞争。最先是由徐元浩主编,1927年改由舒新城主持工作,为全书制订编辑计划,规定要旨、范围和体例。后来张相、沈颐等人相继负责部分工作。《辞海》的编写人员先后不下100余人,从1915年至1935年,苦心耕耘20载。中华书局于1936年出版上册,1938年出版下册,1947年出版合订本。
舒新城(公元1893—1960年),原名玉山,学名维周,遁庵。湖南溆浦人。由于家境贫寒,曾靠帮助国文教员代改作业、在黄鹤楼卖字等来换取学杂费以求学。1914年考入长沙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深得校长符定一赏识。1917年毕业后,任中学教员、大学教授等。1927年起主持《辞海》编辑工作,1928年继徐元浩之后任主编。1930年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1944年长沙沦陷,日军曾企图要他出任伪职,他以重病为由坚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主持中华书局工作。
《辞海》的特点 《辞海》的编纂者以《辞源》为鉴,力图避免《辞源》的许多疏漏和不足,在《辞源》的基础上,自出新裁,有所改进,有所创造,成为一部百科性质的综合性辞书。
(1) 词目收录 以百科为主,兼收语词,共收单字13955个,普通语词21724条,百科词50124条,共计85803条,包括:古籍中常见语词,当时流行较广的新词,成语典故,历史上重要的名物制度,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常用古今地名,科学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上各行各业常用的专门词语等。其中百科词语几乎占全书的3/5。对语词的收录,与《辞源》相比,特别强调博采“常俗用字”,增收了小说词曲中的常用词语,和采收近现代的新语词、活语词。
(2) 音义注释 对单字音义的分辨,比《辞源》详备。每个单字用《音韵阐微》的反切注音,还加注直音,标明韵部(平水韵)。如果古今音有变化的,也一同注明。如“铅”字下注“余全切,音沿,先韵。今读牵。”特地说明今音读作“牵”。书中还依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所定的字音,以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编成《国音常用字读音表》,附在书后,既便利读者查检字音,也增强了辞书正音的权威性。
《辞海》的词语解说,比较确切。对普通语词的训解,求完备中有创新。百科词语的解释,由专家编写。所引证的古书资料,除引自字书、韵书、类书外,还讲究查证原始资料,补充新的书证资料,使释义更加全面。由于《辞海》的编纂者在比勘查证上下功夫,资料性的错误比《辞源》少一些。
(3) 编排体例 《辞海》的分部,字及复词的排列,基本沿用《辞源》的方法。比《辞源》有较大改进的地方主要是:引书举例大多数注明篇目;词的释义,大多数先解释,后列书证,体例比较一致;一律使用新式标点,废弃旧式的句读法。
《辞海》是一部后来居上的综合性辞书。但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观念的更新、科学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大部分的百科词条,越来越显露出政治性的、科学性的、知识性的谬误,以致变得陈旧无用。书中有的错误和缺点还沿袭了《辞源》的疏失。在书证的引用上,有的抄自《佩文韵府》、《骈字类编》而没有重新复核,造成了以讹传讹;有的书证没有篇名卷次。一些词的收录也存在盲目性,并有各科词语不成比例的现象。此外,还存在音义解释上的失误和义项漏列等情况。为适应读者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对《辞海》重新修订。修订工作始于1958年春,舒新城、陈望道、夏征农先后担任主编。1962年初,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出版了《辞海》试行本16个分册,1965年4月出版《辞海》未定稿。1979年10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辞海》三卷本,次年出版缩印本,1983年出版《辞海》增补本。从1985年起又对《辞海》1979年版进行修订,出版了《辞海》1989年版,以及新二版《辞海》26个分册。经过修订后的1989年版《辞海》,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部内容充实、新颖、准确、“以百科为主,兼顾语词”的大型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