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缘,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如鹤立鸡群,格外巍峨,大有通天拔地之势,故被古人视为顶天立地,“直通帝座”的天柱。满山的苍松翠柏更显出它的壮美。泰山因其高,气候垂直变化,山下为暖温带,山顶为中温带。山上多云雾,年平均降水量达1132毫米,而山下只有750毫米。这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古人得不到科学解释,便产生了神秘感,认为泰山是“出云播雨”、“神灵所居”的天府,因而成为人们崇拜的山神。
自秦始皇至清乾隆,在2000多年间,先后有13代帝王31次到泰山封禅或祭祀,使泰山拥有“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至高无上地位。
泰山还有悠久的宗教活动史,广大文人学士的游览观赏史,学者的科学研究史以及农民起义活动史等等,从而构成了极为丰富的泰山历史文化内容。
据历史记载,东汉时,泰山的道教就已相当兴盛,尤其是宋真宗封泰山碧霞元君,在岱顶建碧霞祠以后,更是盛极一时,至明代,达到了顶峰。佛教亦于东晋时传入泰山,最早的寺院,就是今天泰山的灵岩寺。
泰山作为游览审美对象的历史,也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颂歌。最早在泰山留下足迹的名人当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天文学家张衡、文学家蔡邕、学者班固、马融等,都游历过泰山。东汉学者应劭〔shao绍〕的《泰山封禅仪记》,就是现存最早的游记之一。曹植、陆机、谢灵运、李白、杜甫、苏东坡、徐霞客等人都是泰山风景美学的重要开拓者。
泰山的文化遗迹中,尚有1800多处碑碣和摩崖石刻,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岱庙至岱顶的登山道两旁。其年代,自秦汉至当代,连续两千多年;论书体,真、草、隶、篆,无不齐备;流派,欧、赵、颜、柳,各呈风彩;内容,大多是点化名山胜景,弘扬民族精神,真是洋洋大观,浩浩古今。
自本世纪初开始,现代地质学开创了泰山自然科学的研究篇章,揭开了泰山自然发展历史的奥秘,确认了泰山北侧张夏——崮山地区的寒武系地层是我国北方寒武系地层的标准剖面。在我国寒武系区域地层对比和国际寒武系地层对比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雄伟壮观的泰山,数千年来,自然景观融入了帝王封禅、宗教神话、书画意境、诗文渲染、工匠艺术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等等山水文化,构成了独特的泰山风景。其主景区逐渐形成三重空间一条轴线的景观格局。所谓三重空间,一是以岱庙为中心的人间闹市泰安城,它是封禅、游览、朝山进香的服务基地,是古代的旅游城,二是城西南蒿里山的“阴曹地府”,三是南天门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条轴线是指连接这三重空间的景观带,主要是泰安城岱庙中轴线北延岱宗坊上至玉皇顶长达6300级(号称7000级)的登道“天阶”。通过沿途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构成一条“步步登天”雄伟壮丽的景观序列。
在泰山雄伟博大的怀抱里潜藏着秀丽的桃花峪,险峻的龙角山,奇特的天生桥,幽深的灵岩寺,奥秘的后石坞、天烛峪,高旷的岱顶等。
泰山具有特殊的内蕴,即自然山体之宏大,景观形象之雄伟,赋存精神之崇高,山水文化之灿烂,名山历史之悠久。因而,泰山无论在帝王面前,或平民百姓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凡我炎黄子孙,无不敬仰泰山精神,“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的意识深入人心。世界上很难有第二座山像泰山那样,几千年来深入到整个民族亿万人的心中,并以其自然和文化融为一体的独特性立于世界遗产之林。这座同时具有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泰山,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今天,登泰山已成为世界性的向往,让我们沿着7000级台阶,踏着数千年来亿万炎黄子孙的足迹,领悟“华夏之魂”的精髓,激励奋发向上的人生精神,为攀登事业的高峰而奋斗!
峄〔yi易〕山有小泰山之称,位于山东邹县南。孔子、孟子、秦始皇、汉高祖等都曾登临峄山,并有秦始皇先立峄山碑、后刻泰山碑之说,可见峄山成名之早。更重要的是峄山的诱人之美。它海拔555米,拔起于邹鲁平原,相对高差大,显得十分雄伟。峄山是一座造形地貌十分丰富的花岗岩丘陵,节理发育,形成三峰耸峙,峭壁如削的气势;其球状风化也十分典型,浑圆的丸石漫坡相挨相叠,异常壮观。石间多孔穴,幽奥迷离。峄山有不少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是现存的重要人文景观。
峄山因帝王登临而出名,梁山则因农民造反而闻名,尤其是《水浒传》的艺术魅力,使水泊梁山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梁山位于山东梁山县,在宋代是800里水泊中的岛屿。明代以后,因黄河泛滥淤为平川。沧海桑田,前些年还在平地之下挖出一条较完好的明朝的船。梁山不高,海拔197米。历史上之所以成为多次地区性农民起义的根据地,是因为有800里水域,使官兵无可奈何,故有“梁山之险在水,不在山也”之评说。现在山上仍有宋江寨的寨墙及“水浒胜迹”可寻。梁山不但是历史纪念地,更主要的是一座因《水浒传》而扬名的文化名山。
北京的东西北三面环山,西部是耸立于华北大平原与山西高原之间的太行山北段,统称西山;东部、北部则是横亘于蒙古高原与华北大平原之间的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它们成为古都北京的天然屏障。经千百年的选择和建设,今有许多闻名中外的京郊名胜。其主要特征是文物古迹丰富,人文景观突出。
八达岭是军都山的主峰,海拔1015米。八达岭山势陡峭,沟谷深邃,构成天险。长城盘回于崇山峻岭之巅,纵横在千沟万壑之间,犹如一条巨大的游龙,使雄险的八达岭更加壮伟(图4)。军都山南麓的十三陵,则是一处群山环抱,清泉长流,幽美秀丽的小盆地。它北有天寿山,东西有龙、虎山环抱,几条碧水汇于盆地而缓缓东流,13座金碧辉煌的明陵隐约于北部山林之中,构成幽美寂静的皇家陵园景观。
图4 八达岭长城
北京西山南起房山县的拒马河,北至昌平县的关口,西山名胜古迹荟萃,有香山、西山八大处、碧云寺、卧佛寺、樱桃沟、潭柘寺、戒台寺等等。香山景致随四季变幻,霜秋时节红叶满山如火似锦;冬雪初霁,凭高远望,重峦叠嶂,红装素裹,就是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西山八大处,在翠微山和卢师山上,八大古刹错落棋布。碧云寺座落在香山东麓,曾有“西山台殿数百十,侈丽无过碧云寺”之句。1925年孙中山先生灵柩停在该寺,至今仍有先生的衣冠冢。
北京西郊的房山地区是石灰岩岩溶比较发育的地区,有“北方阳朔”,“京郊桂林”之称的十渡山水风光,有北方罕见的石灰岩溶洞——石花洞和云水洞。就在这山水、洞壑之间,50万年前北京人祖先——周口店猿人和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人类远古文化。房山石经山云居寺还保存着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这部石经自隋大业年间开始,千余年间共刻石1.4万块,计1000多部、3000多卷,成为“国之重宝”。
承德距北京230公里,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四周群山环抱,气候宜人,尤以其北部的避暑山庄闻名。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完工,历时89年。它规模宏大,占地5.6平方公里,沿着起伏的山势筑宫墙,周长10公里,面积比北京的颐和园大一倍。它是清代帝皇避暑、围猎、政治活动的离宫别苑。山庄按照“自然天成就地势,不待人力假虚设”的原则建设,集南北造园艺术之精华,山、川、林、泉自然天成;建筑以朴素淡雅为主,近村舍与周围环境协调,为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皇家园林。山庄的外围有著名的外八庙,它们是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乐寺、安远庙、殊像寺、溥仁寺等。外八庙因山就势,建筑宏大精美,集藏、汉等风格,形成环绕山庄的建筑群,如众星捧月。
承德的自然景观亦不可多得,四周山峦多在海拔400—600米,分布着丰富的造形地貌,如磬锤峰、蛤蟆石、僧冠峰、双塔山、罗汉山、朝阳洞等十几处奇峰怪石。武烈河像一条银色哈达紧依山庄曲折回流于峰峦寺庙之间。
盘山离北京70多公里,于蓟县境内,属燕山山脉。盘山为花岗岩山体,山势雄伟,峰峦异秀,水清石奇。主峰挂月峰上锐下削,海拔864米。历史上有五峰、八石、七十二寺观、十三宝塔以及历代名人题刻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被誉为“京东第一山”,曾经是我国15大名山之一。古人把盘山风景概括为三盘之胜,即自来峰一带为上盘,劲松苍翠、蟠曲翳〔yi益〕天为松胜;古中盘一带为中盘,山石嶙峋嵯峨,千奇百怪为石胜;晾甲石一带为下盘,万泉响涧,泻玉喷珠为水胜。盘山的寺观大多已毁,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千年古寺几乎全部被焚,满山苍松翠柏被砍伐一空,唯山石尚存。如千缘寺后的“动摇石”,一人推之可晃,众人摇则岿然不动,此为一奇。又如上方寺嶕峣峰,石大数寻,似无依倚,仰视如悬空中,称悬空石,也甚奇特。
太行山脉介于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延绵600公里。从山西高原东望是起伏和缓的山地,而在河北平原西看则是重峦叠嶂直上云天,气势雄伟,蔚为壮观。沿太行山脉的东麓,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北交通要道,而发源于太行山的众多河流、谷地,往往是河北和山西的关隘险道。人们在南来北往西上东下的交往中,发现和开发了不少名山胜景,犹如明珠闪闪发光。如北京西山,井陉的苍岩山,赞皇的嶂石岩,修武的云台山和济源的王屋山等。
位于太行山脉中段,石家庄市以西的井陉县苍岩山,是一颗太行明珠。苍岩山是由水平层理的砂岩构成的,断壁悬崖,古柏横空,重林蔽谷,景色奇险幽美。桥楼殿是苍岩山人文景观中的一绝。它飞架于危岩绝壁之间,下临深渊,上结悬崖,天景人艺融为一体,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丰富想象力和高超技艺。
秀似江南的太行“一方绝胜”——嶂石岩,也属太行山脉中段,位于河北赞皇县境。海拔1774米,由浅红色石英岩组成,为叠起三层陡崖的峰林地貌,南北绵延近10公里。每层陡崖高100—150米,层间有缓坡平台,成为天然栈道。平台上遍布天然次生林,形成丹立翠横,峻峭挺拔的雄奇秀美景色。砂岩裂隙发育,众泉绵绵不绝,泉水自崖壁直泻,形成飞瀑。槐泉四季不竭为槐河之源。
嶂石岩人文景观亦较丰富,如周穆王伐犬戎曾登临的赞皇山,有槐泉寺、圆通寺、明长城等古迹。
太行山南部的云台山,平地崛起,壁立苍穹,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气势雄浑博大,充分显示出太行气派。云台山不仅峰峦雄奇,峡谷幽奥,更难得的是林泉之秀丽,从山麓的温盘谷,到深山的小寨沟、老潭沟,山水盘回,清泉环流,五步一潭,十步一瀑,喷珠漱玉,绚丽多姿,逆源而上,林密草茂,谷深瀑高,如入峰峦皆美、水石动情的自然美小王国。老潭沟高达300米的大瀑布,是我国落差最高的瀑布。茱萸峰是历来重阳登高的好地方。
王屋山在太行山南端,主峰天坛顶海拔1715米,大有一峰擎天、万峰簇拥的雄伟气势,素有“太行之脊”的美誉。白居易以“天坛在半天”赞美其高大。王屋山高崖巨壑,奇峰异洞,颇为神奇,故被道教列为“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不仅雄奇,而且格外灵秀,拥有良好的森林植被和清澈的流泉。更为难得的是,这里还有良好的天然次生林及局部原始森林。山林溪谷中栖息着猕猴群、娃娃鱼、虎皮蛙和红腹鸡等珍稀动物。深秋时节,500里王屋山变成红色海洋,极为壮观。雄奇灵秀的王屋山,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成为天下名山。相传轩辕黄帝曾登天峰顶祭天,禹封九山中亦有王屋山,寓言中的愚公移山故事以及星罗棋布的古迹和文人墨客所留下的文化遗迹都说明王屋山古老而光辉的历史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耸立于中州大地。嵩山是由东部的太室山和西部的少室山组成,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4米,少室主峰1512米。嵩山构造复杂,断块隆起,巍峨壁立,形成“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雄伟气势。它介于古都洛阳和开封之间,为“地之中”而被封为中岳,嵩山地形险要,自周、秦、汉以来,一直是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人墨客游览歌咏的胜地。
古代帝王一般都要巡幸五岳,封禅泰山,唯有武则天,封禅中岳嵩山。她于公元696年腊月,登嵩山封太室,禅少室,为表示她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为告城。定年号为“万岁登封元年”。
嵩山风景区是人文荟萃之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多处,人文景观格外突出。著名的景点有嵩山中岳庙、少林寺、嵩岳寺、法王寺、嵩阳书院、测景台和观星台等。
嵩山中岳庙是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图5),布局严谨,轴线对称的九进院落,现存房屋400多间,古柏300多株,碑碣百余通。整个建筑群坐落在坐北朝南的山谷小盆地中,是典型的“风水宝地”。它背依黄盖峰,左右环山,前屏玉案山,轴线长达数公里,实为风景建筑佳例。
少林寺位于太室与少室山之间的小溪畔,风景优美。少林寺建于公元495年,是中国禅宗的祖寺,又是少林武术发源地。寺西松柏林中耸立着240多座少林寺高僧墓塔,造型各异,高低错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塔林景观。
图5 嵩山中岳庙
峻极峰南麓,有一座有名的嵩阳书院,为宋代全国四大书院之一。院中建筑并非原物,但两株“将军柏”,则是罕见的活文物。相传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游嵩山时见此柏高大,封为“大将军”和“二将军”。“二将军”柏高18米,树干围12米,“大将军”略小些。千百年来围绕着将军柏的传说、游记、诗歌很多,为这两株古柏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独特的中国古树名木文化。
河南洛阳是九朝古都,因建朝年代较早,城郊名山无重要遗迹,唯有龙门因石窟而盛名不衰。龙门的西面是龙门山,东面是香山,两山对峙,崖石壁立,伊河切谷中流,形似天然门阙,故龙门又称伊阙。伊阙山为奥陶纪石灰岩,质地坚硬细腻,宜精雕细刻。龙门石窟就开凿于此。它与敦煌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齐名,为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四大宝库。龙门石窟自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动工,历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以及隋、唐各代,连续400多年的营造建成的。计有石窟2100多个,造像10余万尊,题记、碑碣3600多品,佛塔40余座,是一座极为珍贵的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多在西山,东山则以香山寺出名。该寺始建于北魏,唐时最盛。有“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之赞。大诗人白居易居洛阳18年,晚年大部分时间在香山度过,死后就葬在香山的琵琶峰上。
鸡公山是大别山的余脉,位于河南信阳市南,鄂豫两省的交界处。著名的“义阳三关”之一的武阳关就在鸡公山的南麓。因山形似雄鸡引颈报晓而得名。它是一座花岗岩山体,受断块构造作用,山势峭拔高耸,颇有“青分楚豫,势压嵩衡”之势。海拔811米,低于嵩山、衡山,但耸立于江、淮两平原之分水岭上,显得高峻。鸡公山的花岗岩造形地貌丰富,尤以“五怪岭”为多。它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带上,雨量适中,夏季凉爽。这里植被茂密,物种丰富,融南北植物特征为一炉,生态环境优良,为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