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cuju促居〕,亦作蹋鞠。鞠是古代的一种皮球,蹴是踢之义,故知蹴鞠即是踢球。先秦时人,喜欢以踢皮球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据汉代刘向《别录》记载:
蹴鞠,黄帝所造,本兵势也。
唐代蔡孚《打球篇序》中对刘向之说加以进一步阐说:
打球者,往昔蹴鞠古戏也。黄帝所作兵势,以练武士,知有材也。
在《汉书·艺文志》“兵伎巧十三家类”中著录有《蹴鞠》25篇,它能使兵士的体质、耐力、速度、机敏程度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是一种训练军士于娱乐之中的绝好方法。蹴鞠与古代的战争和军事训练有关,明代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说“蹴鞠始于轩后”,即轩辕黄帝之时,赞同刘向之论,但较多的文献资料说其始于春秋战国时。在《史记·苏秦传》中记载,山东临淄〔zi资〕一带,市民比较殷实,常常以“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为娱乐。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季,年轻时喜欢与社会上游民、无赖少年蹴鞠“为欢”。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刘季被封为太上皇,长年居住在深宫中,觉得很不开心,常常“凄怅不乐”。刘邦知道后,就在宫苑内仿故乡丰邑建筑了“新丰”球场,又将一些会蹴鞠的人请入宫内,陪伴太上皇游戏。汉代李尤在《鞠城铭》中,对球场、球具、比赛人数、裁判、规则以及裁判员、运动员的道德作风(“鞠政”),都一一加以阐述,这说明蹴鞠之技,在春秋、战国时已兴起,在秦、汉之际很风行,至明、清仍不衰。
秋千(古作“鞦(革迁)”),今日民间仍沿用此词,如“秋千飞人”、“浪桥飞人”、“蹦床飞人”等这些高空高难的杂技项目,就是在古代秋千杂技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据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引《古今艺术图》佚文载:
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qiao桥〕者。齐桓公伐山戎,流传入中国。
它是古代居住在河北一带的北方山戎族游戏,在春秋时流入中原,后又传到了江南。高无际作《汉武帝后庭鞦(革迁)赋》,记载了汉代初年内宫做秋千游戏的情况。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引用刘向《别录》云:
春秋县(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袨〔xuan玄〕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秋千”,楚俗谓之“施钩”,《涅盘经》谓之“罥〔juan倦〕索”。
图7 殷勤送宝玩(见《水浒全传》插图)
似这种游戏也入释家法眼。在清代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六十九回中,描写了萧后打秋千时“体态轻狂”的诱人情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后称赞这种游戏为“半仙之乐”,是因为表演者在空中随着秋千飞动,姿态优美,飘飘若仙,颇能引人遐想。从《隋唐演义》可知,这种杂技性娱乐方式,在隋唐时盛行,明清之际仍流行,不然不会被褚人获写在小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