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总是有来有往的。在唐代,既有日本遣唐使和阿倍仲麻吕等留学生、学问僧的西来,又有中国聘日使和鉴真等高僧的东渡。阿倍仲麻吕和鉴真和尚一个为学习中国文化,一个为传播中国文化,都历尽曲折,最后埋骨异国,两人的动人事迹交相辉映,永远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鉴真(公元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人。14岁出家到扬州大云寺为僧。由于他勤学苦练,并得到名僧的指点与教诲,年轻时已成为佛门高徒,并赴洛阳、长安等地深造。鉴真从26岁开始在扬州大明寺讲授戒律(佛教约束教徒的条规)。据记载,他作为南方的授戒大师,曾先后举办戒律讲座130余次,听过他讲经和由他授戒的僧人竟达四万余人。他还组织僧人精心抄写经书33000多卷,参与设计建造寺院80余所,并经常扶病济贫,广施救助。鉴真和尚博学多才,德高望重,在中国以至日本都享有盛名。
当时日本虽也崇尚佛教,但佛教界律戒不兴,纲纪不正。因此日本元兴寺主持隆尊便向朝廷奏请聘唐朝高僧传授戒律。日本朝廷也正希望通过建立授戒制度,严格控制僧籍,便下令遣唐使团实行此事。733年随第10次遣唐使团来华的荣睿〔rui瑞〕和普照两位日本学问僧,就负有此项使命。他们先聘到洛阳福光寺僧人道璇和印度僧人菩提赴日,可是他们只能讲经不能授戒,所以必须再邀请一位中国高僧前去传戒弘法。742年,荣睿、普照到扬州大明寺邀聘誉满江南的鉴真和尚及其弟子东渡。两位日本和尚说:“佛法传到日本之后,虽初具规模,但还没有传法授戒的高僧。过去有位圣德太子说过二百年后佛教将大兴于日本,现在正是实行这句话的时候了,希望大和尚能够东渡弘法。”(《唐大和上东征传》)鉴真答道:“过去听说南岳惠恩禅师去世以后就托生为日本王子,兴隆佛法,济度众生。还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曾制千套袈裟分施我国僧人,并在袈裟上绣着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看来,日本的确是一个与佛法有缘的国家啊!”于是鉴真问众弟子谁愿去日本传法?弟子们害怕渡海风险,一时竟鸦雀无声,无人答应。鉴真和尚虽已过半百,却已下定东渡日本的决心,便毅然大声说道:“为了弘法传道,何惜身命!即使你们都不去,我也照样东渡。”师父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弟子们,祥彦、道航等21人表示愿意跟随师父赴日。然后他们就秘密造船并准备粮食、佛经、药品等物品。743年,鉴真一行正在准备出发之际,东渡计划却由于僧人如海向官府诬告而告夭折。
743年年底,他们再次购买舟船粮物,从扬州启航。不料出航不久,即遇狂风,船只触礁而破,第二次东渡又遭失败。但鉴真并未气馁,一个月后就在当地修好破船重新出发。744年春,驶到舟山附近,船又遇风暴被撞碎,只得弃船登岸,饥渴三日,才得救济,第三次航行又受挫折。当地僧侣不愿鉴真再冒风浪之险,甚至请求地方官逮捕日本和尚荣睿。但是,这也没有动摇鉴真东渡的决心,在荣睿被释放后,他又派弟子去福州购船备粮。745年,鉴真一行在前往福州途中,又被地方官强制送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以受阻告终。
鉴真尽管四次东渡失败,受尽挫折,但仍矢志不渝。748年,他们又一次从扬州上船启航,先沿运河南下,到杭州湾出海。不幸,刚驶离舟山群岛,进入东海,就遇到了东北风,把他们吹向西南,经过14天惊涛骇浪的漂行,舟中淡水用尽,艰苦备尝,结果不仅没到达日本反而漂泊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振州(今崖县)。振州地方官派兵把鉴真迎入城内大云寺,住了一年。以后,经万安州(今万宁)、崖州(今琼山),过琼州海峡;又在桂州(今桂林)、南海郡(今广州)逗留。途中日本学问僧荣睿因长年辛苦跋涉,不幸病逝于端州(今广东高要)。鉴真悲痛万分,由于历尽艰难又在南方长期感受暑热,以至忧劳成疾,眼睛发炎,终致双目失明。在江西,始终追随他的忠实弟子祥彦也因病去世,对于这位63岁的老人,又是个沉重打击。鉴真一行经九江、南京回到扬州,结束了近三年艰苦卓绝的曲折行程。
鉴真遭到五次失败,也没有动摇东渡的坚强意志。753年10月,日本第11次遣唐使团归国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备真备、大伴古麻吕和仕唐多年准备回国的阿倍仲麻吕一同来到扬州拜谒鉴真。藤原大使说:“我们早就知道大和尚曾经五次东渡去日本传教,实在钦佩之至,今天能见到大和尚容颜,真是荣幸。如果大和尚还有此愿,弟子等一行四艘船舶,食物行装具备,东渡非常方便。”这时鉴真虽已66岁高龄,而且双目失明,却毫不退缩,欣然同意搭乘遣唐使船东渡。四天后他们即从扬州搭船赴苏州,与遣唐使其余人员会合。这次随行的弟子和工匠等人共23人。带去的物品有如来、观世音等佛像八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七种,华严经等佛经84部300多卷,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真迹行书等字帖三种。临行前因怕被官府发觉而一度下船,直到启航前才上了副使大伴古麻吕的第二船。753年11月6日,这四艘遣唐使船正式扬帆出海。结果阿倍仲麻吕与藤原大使乘坐的一号船被风刮走,而鉴真所乘的二号船在五天后漂到冲绳岛,又过了近一个月,于12月20日终于抵达日本九州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鹿儿岛县)。经过12年艰辛折磨、九死一生的鉴真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754年2月4日,鉴真一行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城,被迎进东大寺,受到日本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欢迎,皇族、权贵、僧侣都来拜见。3月,吉备真备以敕使身分向鉴真宣读了天皇的诏书:“大和尚远涉沧波,来到我国,朕不胜欣慰,自今以后,授戒传律,都由大和尚担任。”不久天皇又授以其传灯大师位,并委托他立坛授戒。4月初在东大寺大佛殿设立了戒坛,由鉴真登坛主持,先后为太上皇圣武天皇、皇太后、皇子以及400余位僧人授戒。以后又在东大寺专门建立了戒坛院。756年,孝谦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僧佛事务。两年以后,鉴真71岁时卸任,被尊称为“大和上”,“恭敬供养”。759年,鉴真及其弟子们苦心经营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此后即在该寺传律授戒,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763年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佛教对僧尼死亡的美称),享年76岁。777年第15次遣唐使带来鉴真去世的消息,扬州各寺僧人服丧三日,并在龙兴寺设大斋会追悼。
鉴真亲自设计的奈良唐招提寺已被日本列为国宝,它是移植到日本的中国盛唐时期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精华。唐招提寺内的金堂被认为是现存的奈良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成就。鉴真对日本医学和药物学也有巨大贡献。他在国内已精通医药学,到日本后曾为天皇和皇太后治病,还靠嗅觉、味觉帮助鉴辨中草药,以至被日本医药界尊为始祖,直到17世纪江户时代日本药行的草药袋上仍印有鉴真的像。鉴真带去的中国佛经印刷品和书法碑帖对日本的印刷术和书法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和尚干漆像是鉴真去世前由他的弟子模影塑造的。该像双目紧闭而似含深情,前额宽阔,面颊含笑,两唇紧敛,显示了鉴真和尚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和严肃和蔼的性格,是世界雕塑艺术的杰作,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每年仅在鉴真忌辰时开放三天供人瞻仰。1980年鉴真像被护送回扬州大明寺巡展一周,中国各地前往瞻仰者超过10万人。现代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在唐招提寺绘制了巨幅壁画《涛声》与《山云》以纪念鉴真。著名作家井上靖则把鉴真事迹写成小说《天平之甍》,并改编成戏剧上演。
千百年来,鉴真和尚一直活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心中,正如郭沫若先生诗中所赞颂的: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