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每到正月十五,都会张灯结彩,大放花灯,通宵欢乐。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一片“火树银花”的美丽、热闹的景象,这就是传统的元宵佳节。可是,你知道“闹元宵”是怎么来的么?
原来,“闹元宵”的习俗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皇帝,就是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重用诸吕而排斥诸刘,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的老臣和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无权无势,而且深知吕后的残暴,都是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惟恐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他们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准备发动政变,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不料,这件事传到刘氏宗室,齐王刘囊的耳中。刘囊为了保全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他与汉朝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最终“诸吕之乱”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史称汉文帝。经过了诸吕之乱,文帝深感太平盛世的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据道教的说法,“三官”是三尊神祀,分别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正月十五这天,天官给人赐福,称“上元”;七月十五这天,地官给人消灾,称“中元”;十月十五这天,水官给人赦罪,称“下元”。所以在道教信仰中,“三元”都是节日,都有相应的祀典。
但对世俗影响最大的则是正月十五之“上元”,正当岁首,隆重地庆祝一番,不仅是叨求福祉,还兼有祈祷全年平安、万事顺遂的意思。
至于张灯,据说也是一种媚神的手段。天官喜欢娱乐,地官喜欢热闹,水官喜欢灯火,所以人们在元宵夜大张灯彩、结群游观,而且举行猜谜、拔河、踏歌等各种娱乐活动,实在是为了同时取悦“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