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剧杨派武生创始人杨小楼,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名噪海内,不仅被同行尊为“武生圭臬”,就连深居宫围的慈禧太后也喜欢杨小楼的演出,经常传他入宫侍戏,并被召为“内廷供奉”。
光绪年间,杨小楼与其义父谭鑫培,同时被召进宫演出。慈禧赏给每个演员一包银子,谭鑫培顺手把自己领到的一包赏银,递给杨小楼代拿,却被几位素好无事生非的王爷看见了。他们只见杨小楼手里拿着两包银子,就说慈禧破格恩赐杨小楼。为什么要“破格恩赐”?这里定有不可告人的隐情。这个谣言竟一时成了童叟尽知的风流韵事。
杨小楼听此谣传有口难辩,只得闭户不出。但慈禧太后对此谣传却闻所未闻,仍不断传差杨小楼进宫唱戏。杨小楼对此忍无可忍,为了避嫌,只好去白云观出家当了老道,并取法号杨佳年。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他才再返戏曲舞台。
一位优伶怎么能有如此的“轶事”?这还要从京剧的形成和在当时的地位说起。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着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称为“四大徽班”。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从此,京剧成为所有戏剧中独领风骚的“国剧”。京剧的名家很多,他们交游王公大臣,很受人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