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海运史上,有一桩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之盛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明朝太监郑和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在近30年的时间里,郑和率领着巨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途经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现今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我国勇敢的船工历尽千难万险,开辟了一条又一条的远程航线,在中国和亚非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友谊“桥梁”。
郑和下西洋(取自《龙的传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郑和生长在元末明初的动荡年代里,他原来姓马,是个回族人。祖籍云南。他祖父和父亲都称“哈只”,在伊斯兰教中这是一个尊贵的称号,只有那些历尽千难万苦到红海之滨的伊斯兰圣地麦加去朝过圣的人,才能够取得这个称号。郑和幼年就听到他的祖父和父亲讲述跋山涉水的历险经过,知道一些国外的风土人情和航海知识,并且立志长大后要航海到麦加去朝圣。
他11岁进宫,成了一名太监。后来在朱棣发动的兵变中,他的机敏和才干为朱棣所赏识,亲自赐其姓“郑”。
公元1405年,郑和第一次远航西洋的船队组成了。这是个大得惊人的船队,有62艘巨大的宝船,连同中小船只,合计有200多艘。船队有27000多人参加。我国古代所说的东洋和西洋,实际是以南海为界。南海以东为东洋,南海以西则为西洋。西洋还包括印度洋及其沿岸国家。
在启航那天,适逢秋高气爽,海面上刮起了东北风,这正是下西洋的极好时机。
经过10多天的昼行夜驶,船队的前方隐现出一片陆地,占城(今越南南部)国到了。这是出国后访问的第一个国家啊!占城的国王听说中国派来了大船队和使者,非常高兴,亲自前来迎接。他骑着大象,头戴金花冠,身着节日的服装,由500多名威武的士兵簇拥着。士兵们一手拿刀,一手拿皮盾牌,随着行列中的袅袅椰笛声,翩翩起舞。这是占城国迎接尊贵客人最隆重的仪式。欢迎仪式后,郑和把中国的礼物送给了国王,国王也把占城的礼物送给使者郑和。商人都纷纷前来做生意。驰名世界的中国瓷器、绸缎博得了很高的声誉。中国船队则收购占城商人送来的象牙、香料和药材。
告别了友好的占城,他们又继续向南前进。一路上经过爪哇国、旧港国(这两国均在今印度尼西亚),穿过了马六甲海峡,先后到达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在今印度西南沿海阿勒皮一带)等地。
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这七次远航,可以分为前三次和后四次两个历史时期。前期三次的航海,船队航程主要以古里为限,活动范围不出东南亚和南亚,主要是为了同上述地区诸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并为下一步向南亚以西远航建立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后期四次航海,船队每次均驶往忽鲁谟斯(今伊朗一带)以远,开辟新的航线,同一些从来不通中国的亚非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打开中国到亚非各国的海上之路。
在后期航海中,郑和出海航程最远的是第五次。公元1417年,经过四次下西洋实践的郑和,这一次又顺利地到了马来亚半岛西岸的满剌加(马六甲)。从这里出发,船队分头活动。其中一部分船,穿过马六甲海峡,到忽鲁谟斯和阿丹(今亚丁);另一部分船穿过马六甲海峡后,先到了锡兰国。他们又继续西行,经过20多天的昼夜行驶,到了非洲大陆。船队又继续沿岸南驶,一直驶到非洲东海岸的麻林(今肯尼亚)。这是郑和船队最远的一次航行。这次出访,满剌加、古里、爪哇、占城、锡兰、麻林等十几个国家都遣使随船到中国朝贡。他们辞还时,明成祖命郑和与其偕往,并赐各国国王锦绮沙罗彩绢等物。应柯枝国王可亦里之请,成祖还赐其印诰并封其国之山为镇国山,亲制碑文赐之,以志友好。
郑和病故于第七次远航途中。此时明成祖及仁宗已逝去,郑和也60岁了,但他仍率27000多人的船队远航。沿途,他一一拜访前六次访问过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会见当地的政界领袖和友好人士,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他又增访了一些过去没有访问过的国家和地区。郑和一行足迹遍及南洋和西洋各国,出色完成了出访任务。在归途中,操劳过度的郑和又染病在身,没赶到中华故土就逝世了。他的遗体由随船官兵运载回国,隆重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下。现此墓尚存。
伟大的明代航海家郑和及其船队,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在惊涛骇浪中与海洋搏斗。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和不惜生命代价的开拓进取精神,表现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与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谱写了中外人民友好的新篇章。他们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总结的航海经验和开拓的远洋航路都是留给后人的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值得我们纪念。人们看到,至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一直保存着纪念郑和航海的文物和古迹,如在爪哇有三宝(保)垅、三宝(保)洞、三宝(保)公庙等;在泰国也有三宝(保)寺。在非洲索马里把当地发掘出土的明代瓷器,作为中索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以其卓越的才能、英勇无畏的精神所领导的七下西洋的壮举,实为15至16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时代之开端,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