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道德经》《南华经》这三本经书,又名《周易》《老子》《庄子》。魏晋南北朝时盛行玄学,以《易经》为玄学之源,《道德经》为玄学之本,《南华经》为玄学之精,故合称《周易》《老子》《庄子》三书为“三玄”。玄学即道家之学。武侠小说中出类拔萃的武林高手,他们的武功出处大抵不是佛家便是道家。“少林”“武当”向被奉为武林泰斗,正是推尊这释道二派。
《易经》与武侠小说渊源极深,其中六十四卦的方位常被用作武功步法脚踏的位置,如《天龙八部》中神妙无比的“凌波微步”步法,就是按《易经》的方位来编排的。段誉练这步法时,从“明夷”起始,经过“贲”“既济”“家人”等位而归于“无妄”,一共踏遍六十四卦,刚好走了一个大圈。《书剑恩仇录》中袁士霄与张召重嘴头比武时,满口“中孚”“震”“复”“未济”“小畜”“贲”等名词,也都是《易经》中的卦名。《易经·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十六个字中的“太极”“两仪”“八卦”等词,分别与拳、掌、刀、剑连在一起,便成了拳法、掌法、刀法、剑法的名称。“太极拳”“两仪剑”“八卦掌”等名,不但在武侠小说中时时见到,在现今的武术表演中也是常常见到的。武侠小说家对《易经》颇多青眼,时加引用。《萍踪侠影录》中彭和尚的《玄功要诀》说:“子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岂能出于理、气、象乎?象者拳之形也,气者拳之势也,理者拳之功也。理气象备,举手投足,无不逾矩。”这开篇第一句的“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就出自《易经·系辞》。《系辞》传为孔子所著,故这里称“子曰”。《易经》中的词句又可用作招式名称,《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招名新奇古奥,差不多全选自《易经》,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龙战于野”“履霜冰至”“震惊百里”“鸿渐于陆”“时乘六龙”“密云不雨”“损则有孚”“利涉大川”等招,就与旧武侠小说中常见的招式大异。看到这样的招式名称,是会产生神秘玄妙之感的。
老子《道德经》是道家的著名典籍。《射雕英雄传》中那神秘博大、使得无数武林高手拼死争夺的《九阴真经》,就与《道德经》关系极其密切。《九阴真经》乃北宋人黄裳读尽天下道书,从中悟得武学真谛之后所著,其开首第一行所写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用的就是老子《道德经》的文意。可以说,《道德经》是《九阴真经》的母体,是武学之源,能派生出不少上乘武功。老顽童周伯通在被囚桃花岛时所自创的七十二手“空明拳”,要旨全在“空柔”二字,用的也正是老子所说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之意。周伯通还引用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几句话作例证,以空饭碗能盛饭,空房子能住人的道理,来解释他的“空明拳”何以不把劲力使足的原因。其实这与“九阴真经”的以虚击实,以不足胜有余是同一妙旨的。源出《道德经》的“空明拳”,乃是天下之至柔,正与源出《易经》的天下之至刚的“降龙十八掌”相对。设若有朝一日周伯通与洪七公较量一番,二人功力悉敌,不知是柔克刚抑是刚胜柔?想必十分好看。可惜小说中没有写及,只好留给读者自己去驰骋想象了。
庄子《南华经》亦是武侠小说家的重要武功宝库,可以从中触发联想,创造出一套套上乘武功。如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就含有高深的武学道理。庖丁宰牛时,他肩和手的伸缩,脚与膝的进退,以及刀割的声音,都无不因便施巧,合于昔乐节拍,如同跳舞一般。他宰牛之技已入化境,奏刀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所以虽然“动刀甚微”,那头牛却是“ 然已解,如土委地”。庖丁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确是神乎其技!《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就据此悟出了一套世上所无的精妙拳法,并以此拳法,在余鱼同的笛声配合下,把张召重打到宝剑脱手,力竭就擒。《南华经》中以《逍遥游》一篇最为奇妙,武侠小说家拈取了“逍遥”二字,便创制出一套拳法和一个武林派别来,而功力无比神异的“北冥神功”更是参透《逍遥游》后所创的绝世奇功。《北冥神功》开宗明义写道:“庄子《逍遥游》有云:‘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也。’又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 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是故本派武功,以积聚内力为第一要义。内力既厚,天下武功无小为我所用,犹之北冥,大舟小舟无不载,大鱼小鱼无不容。是故内力为本,招数为末。”又道:“北冥神功系引世人之内力而为我有。北冥大水,非由自生。语云:百川汇海,大海之水以容百川而得。汪洋巨浸,端在积聚。”这两段文字,前者由水厚能负舟纳鱼,以说明积聚内力的重要;后者以百川汇海之喻,来解释“北冥神功”的要旨是吸引别人的内力而为我所有,均言之成理,令人信服。只是这门功夫,吸别人之力而为己有,则如同盗取旁人财物一般,颇不光明正大。《天龙八部》中的星宿老怪丁春秋,《笑傲江湖》中的魔教教主任我行,心狠手辣,行事邪僻,专吸对手内力,令武林中人闻风丧胆,视之为邪魔妖魅。二人所用的“化功大法”和“吸星大法”,便是与“北冥神功”同类的功夫。
《易经》《道德经》《南华经》是三部著名的经书。《易经》最古老,号称“群经之首”;老子、庄子二人的哲学思想合称“老庄哲学”。这三部典籍,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武侠小说家别出心裁,从这些道家典籍中,捡取片言只语,经过惊人的想象和发挥,便创制出一套又一套震世骇俗的武功来。文弱书生们摇头摆脑的经书,竟成了武功秘籍的源泉,真是匪夷所思,令人拍案惊叹。但小说家们如此夸张,并非全无根据。当代气功师们的某些气硬功表演,就与武侠小说中的超凡武功近似,而《易经》《道德经》和《南华经》,正是与气功修炼有密切关系的。汉代河上丈人注释《老子》,阐发治身养生之理,认为人禀元气而生,欲治身养生,必须爱精气,保神明,守静抱一,除情去欲,使呼吸微妙,五脏不伤,而后复还性命,则久寿长生。因此《老子河上公章句》是中医养生学和气功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书中所谈吐故纳新,按摩导引之术,虽迹近神仙家,但语言朴实,与神仙家荒唐之说不同,是有一定的文献价值的。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则是在参透《周易》的基础上,再兼容黄、老与炉火之学而成。此书为研究炼丹的权威著作,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所谓炼丹,有外丹、内丹两种。外丹又称“金丹”,是指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所得的化合物;内丹又称“还丹”,是把人体当作炉鼎,以体内的元精与元神为药物,运用元气去烹炼,使元精与元神凝聚互结,产生真种,诞生圣胎,然后经过温养及反复烹炼,结成内丹。服食外丹,大多会致病致死;修炼内丹,则能养生延年,防病愈疾,两者优劣自见。而这内丹的修炼,就是现代所说的气功。武侠小说中写修习上乘内功之调息炼气,打通经脉,正与今日之气功修炼者相同。《庄子》与气功亦有渊源关系,气功家认为,其《养生主》所说的“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新,可以尽年”等语,就充分说明了沟通督脉的重要性,而《逍遥游》中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则表示大小周天运行之功,而“怒而飞”,则是形容坎阳发动,大有不可遏止之势,都说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
《周易》《老子》《庄子》等三大经书既然都与气功有关,武侠小说家们把它看作是武功秘籍之源,就毫不奇怪了。古代经书甚多,并不是每部经书都能和武功连得起来的。“五经”除《易经》之外,其余《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四经,似不见有谁把它们当作武功之源来看待。作为儒家经典的“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也没有发现其中含有精妙的武学真谛。因此武侠小说家们把《周易》《老子》《庄子》写成是武林秘籍之源,虽然异想天开,却并非全无根据,取舍之间,是颇有分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