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华杉详解
2. 挂形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形,叫挂。有去无回,就挂了。杜牧注:“挂者,牵挂也。”这牵挂不是惦记,是有东西把你牵扯住了,挂起来了。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遇到挂形,要看敌人有没有防备。他若没有防备,则出兵突然袭击胜他。他若有防备,我们攻击不能得手,就进退两难。
杜牧注:“挂者,险阻之地,与敌共有,犬牙交错,动有挂碍也。往攻敌,敌若无备,攻之必胜,则虽与险阻相错,敌人已败,不得复邀我归路矣;若往攻敌人,敌人有备,不能胜之,则为敌人守险阻,邀我归路,难以返也。”
地形险阻,如敌人没防备,我们去突袭得手,敌人已经败了,地形也就对我们无所谓。如果敌人有防备,攻不下来,敌人就会断了我们退路,我们恐怕就要挂了。
如果陷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陈皞注解说:“不得已陷在此,则须为持久之计,掠取敌人之粮,以伺利便而击之。”如果不得已被人断了退路,则须有持久之计,抢夺敌人粮食,等待时机再攻击他。
陈老师这是安慰人,更是害人!陷到那挂形里,前面攻不下来,后面被断了退路,哪里还能抢得了粮食打持久战!遇到这种情况,只有三种选择,一是有援军来救,万事大吉;二是拼死一战,以图万一,但拼死的结局基本上是全部战死,否则那就不叫挂形了;三就得认输投降。兵法不教投降,是个大问题,该认输的时候不认输,那就只有送命了。
为什么说陈老师害人呢?人家孙子没教怎么办,因为他没办法,陈老师却想出了“办法”。
这挂形,你不能去,去了就回不来,百分之九十九回不来。一旦被断了退路,那就是绝人之路。但陈老师告诉你天无绝人之路,还是有办法的,就鼓起了你本来就蠢蠢欲动的侥幸心理。再一翻历史,确实有成功的,就更有信心了。其实历史上这种情况发生过一千次,九百九十九次都死了,不值得写书里,就那一个活的,你却坚信自己会跟他一样,甚至比他还强。
然后就去了,挂了。
3. 支形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敌我双方处在隘路的两端,谁先出动,就对谁不利,这就叫支形。
比如两军之间相隔一个峡谷,谁去攻打,都要先经过峡谷,经过峡谷,就容易中对方埋伏。或者两军隔河对峙,谁要进攻,都得渡河,这就给对方半渡而击的机会,所以谁都不想先进攻。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遇到这种支形,敌人虽然利诱我,我也不出击。我们应引军离开,让敌人出击,出了一半我们出伏兵再攻击他。
陈皞注解说,若彼此出军,地形不便,敌人若来诱我,我们一定不要追击。我们引军离开,敌人如果不来追,就算了;敌若来追,等他出来一半,急击之。
前面我们学过那个战例,晋楚交战,晋将阳处父与楚将子上夹泜水而军。阳处父想让楚军渡河,半渡而击,于是退军一舍。子上也想到了半渡而击之计,要诱使晋军渡河,他也退军一舍。大家想到一块儿去了,相互都不中计,越退越远,没意思了,干脆各自退回国内去了。
这也是一种支形,支形就是谁先出击对谁不利,所以都想引对方先出击,又相互都不上当,干脆就打不起来,各自回家了。
有人会觉得这算什么兵法呢,都没打胜仗!
其实兵法最重要的,不是打,而是不打。我们为什么会失败呢,为什么会损兵折将呢,就是因为我们打了。
如果不打,就不会失败。
不打,永远有机会打。打败了,死了,就什么机会也没有了。
所以孙子讲先胜后战,赢了再打,没有赢就不要打。可见打的情况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选择不打。打,就一战而定。仔细看看那些重大的战例,比如周亚夫平七国之乱,都是“不战而等,一战而定”。
学会等待,学会不打,才是真英雄。从头打到尾,是电影里的英雄,为了电影好看。
真英雄都懂得一个最通俗的道理——
不作死,就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