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华杉详解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梅尧臣注解:“他人有形,我形不见,故敌分兵以备我。”“形人”,这里“形”是动词,意思是让他暴露出形,用各种侦察手段,或调动敌人,让他暴露出实情来,对他一目了然。比如我们熟悉的火力侦察,打他几枪,看他反击的火力点在哪儿。
侦察不是盲目的调查,而是有目的的验证。拿破仑打仗,战前他会反复思考,脑海里演习各种情况好几个月。我怎么样,敌人会怎么样。敌人会在哪儿设营,在哪儿设伏,在那条路线行军,几种可能性。到了战场,他不是派侦察兵说,你们去侦察一下敌情哈!而是明确地告诉每一支侦察兵,具体去哪里看有没有敌人。也就是说,拿破仑的侦察,不是漫天撒网的侦察,而是直接派人去具体地点和路线,验证或推翻他的判断。
我无形,是隐蔽自己的行动和意图,让他看不出我的军形,不知道我的虚实。这样他就要处处分兵来防备我,而我能集中兵力对他虚的地方,所以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也,则我众而敌寡。
杜佑注解:“我专为一,所以人多,敌分为十,所以人少。”
张预注解:“我能见敌虚实,所以不劳多备,能集中兵力为一。敌则不然,看不见我的军形,所以分为十处防备。那我就是以十倍的兵力对付他了,所以我怎么打也是人多,他怎么打也是人少。”
这个在《谋攻篇》学过,“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总之,一定要兵力占绝对优势才能打。双方兵力相当怎么办呢?就是靠虚实,避实击虚,让敌人分兵备我,他分散,我集中,攻其一点,就以十击一了。林彪的“一点两面三猛”,挡住两面,集中一个点猛打猛冲猛追。两面或多面布阵,敌人都得多面防备,集中猛攻一个点,他就挡不住,猛打猛冲猛追,一点喘息调整的余地都不给他。
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约”,就是少,就是有限。我们对敌方虚实一目了然,能集中兵力,而敌人不知道我会从哪儿来,要到处分兵把守,能跟我们对阵作战的敌兵就少了,我们就能以众击寡。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敌人不知道我从哪儿来,不知道交战地点在哪儿,他需要分兵防备的地方就多,备得越多,能投入与我战斗的兵力就少。所以他加强前面的防备,后面的防备就弱了;加强后面的防备,前面的防备就弱了;加强左面的防备,右面的防备就弱了;加强右面的防备,左面的防备就弱了。前后左右到处都防备,则前后左右到处都弱了。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兵少力薄,是因为被动地戒备敌人;兵多力强,是因为能使敌人到处戒备我军。
杜牧注解说:“所战之地,不可令敌知之。我形不泄,则左右、前后、远近、险易,敌人不知,亦不知我从何处来攻,何地会战,故分兵辙卫,处处防备。形藏者众,分多者寡。故众者必胜也,寡者必败也。”
“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是最本质的道理,我们做事也是一样,你只能选一头,不能哪头都想占。哪头都想占,最后就一头也守不住。但是人都贪心,占了一头,就想占下一头,最后就都丢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