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后续发展证明了一条真理:重要的决定不妨缓一缓再做,切莫操之过急。
王银在拜师之后回到驿馆,不断回味着适才的辩论,越想越懊悔自己服输得太轻率。经过一夜的缜密思虑,第二天一早,王银匆匆上路,再战王守仁。
王守仁倒很欣赏王银的态度,再战也无妨。结果在又一番辩论之后,王银终于心悦诚服,拜在王守仁门下。在明代思想史上,这一刻的重要性无论怎么高估都不过分。阳明心学的市井色彩也好,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也好,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也好,后人心目中这些最突出的阳明心学的特质,其实主要都是由王银在后来一手打造出来的。
王银一系,被近现代的思想史研究者称为“王学左派”,变儒学的温柔敦厚为高蹈奋发,使所有以怀瑾握瑜自命的人尽情彰显心中的珍宝。誉之者称其为思想解放,毁之者视其为群魔乱舞。阳明心学成也王银,败也王银,而王守仁当时收下王银这个弟子,很近似《西游记》里唐僧收下孙悟空之后的感觉,既欣赏他除妖伏魔的神通,又为他的野性难驯而大伤脑筋。
所以在收下王银之后,王守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他改名取字,将王银改为王艮,取字汝止。
艮,貌似只是将“银”去掉偏旁,显得文雅一些罢了,但王守仁之所以这样改,显然在针对王银的性格。“艮”是《周易》当中的一卦,尤其为理学家重视。周敦颐曾有一句名言:“一部《法华经》,只消一个艮字可了。”
这当然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如果不把这种逻辑当真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说宇宙间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伸一根手指来解答。《法华经》八万多字,如果删去全文,替换成一个“艮”字,恐怕恼火的不只是佛教徒吧?而如果把周敦颐的话理解为《法华经》的主旨与艮卦暗合,倒也有几分在理。
理学家对艮卦的理解虽然只是一家之言,而且绝不符合《周易》古义,但为求王守仁对艮卦的理解,我们就必须在理学家的易学经典里找答案。
程颐《伊川易传》,又名《周易程氏传》,认为“艮”的含义是“止”,具体说就是人应当止于天理安排给他的那个特定位置。这正如《大学》告诉我们的,如果你是君主,那就要止于仁爱;如果你是臣子,那就要止于恭敬;同理,做儿子止于孝,做父亲止于慈,与国人交往要止于诚信……如此这般的话,万事万物就会各得其所,圣人治理天下,所做的无非是使万事万物各得其所罢了。
道理虽然简单,但人们往往不能止于其当止之处,这都是因为受到了欲望的迷惑。而一个人必须既不受外物的诱惑,又不被内心的欲望所干扰,这才能够止于其所。
王银,现在应该称他为王艮了,因为他是从社会底层靠自学出身,从未受过书香门第的君子教育,所以行事做派每每显得浮夸,最缺乏分寸感,换言之,不太能够“止于其所”。古人的名与字总有含义上的关联,王守仁为他取字“汝止”,其含义通俗以言之,不啻在说“你可要消停一下啊”。
艮卦的《象传》有一句话也格外适合王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王艮的所思所想偏偏总是出位的,而出位往往意味着出格,既让旁人看不惯,也很容易给自己以及亲朋好友招致无妄之灾。后续的发展一再证明,王艮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惹祸精,王守仁每每被他弄到焦头烂额,而他偏偏天真而挚诚,有死缠烂打的认错本领,让人纵然想甩也甩不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