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九月版《毛泽东诗词选》。
赏析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起首落笔写景,颇有气势,于井冈山万千景物中以大视野直选“参天万木”,一则5月底的井冈山景色宜人,高入云霄之木蓊蓊郁郁,年深岁久,山深绵邈,逶迤千百里,二则借参天大树起兴,“俱怀逸兴壮思飞”,“飞”上了这“南天奇岳”井冈山。一“飞”字使得原本平实无奇的开头染上一抹灵动之色,南方山系原本清秀婉润,而山势如飞,则又奇峭逼人。联系下文中“车子飞如跃”,则又可说是白描心情之畅快,当年老杜是乘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如今毛泽东则是乘汽车“即从茅坪抵茨坪”,身未到,心已远,心情的愉快从一“飞”字就初露端倪。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该句一问一答,以白描出之。此处“故地重来”一说,点明题旨,今昔对比,多少感慨隐寓其间,但毕竟是上阕,仅以此等概括句一笔带过,却为下文“忆往昔”张目,笔势如草蛇灰线,使得行文潜气内转。答句“多了楼台亭阁”,表面平淡,却暗含新中国成立后春和景明,百废俱兴之义。若是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之际,大多则见草木含悲,山川变色,甚至亭台倾颓,断壁残垣,狐兔出没,又岂能有新建的“楼台亭阁”?但此处不得不指出,“楼台亭阁”四字太过泛泛,作词要有意境,情真景真此处可见,惜乎鲜明动人则未达。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总称五井,明清以来立有“五井碑”。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桐木岭、朱砂冲、双八石、八面山、黄洋界)中最险要的一个,是从宁冈进入井冈山的必经之路。此处山势嵚崎崔嵬,常年云横雾锁,茫茫云海故又名“汪洋界”。因为地势险要,战争岁月里,黄洋界占据着重要位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三十多年前,井冈山军民曾在此进行过“黄洋界保卫战”,以少胜多,使得井冈山根据地转危为安。“车子飞如跃”,则补写上两句乃是车中所见,与其说车速快,毋宁说词人在感慨路况好。一则彼时山路崎岖,此时车行如飞,与记忆中的井冈山大相径庭,词人心情大好;二则是“高路入云端”,联想词人曾作“天堑变通途”,对于有着乐观精神,相信“人”的力量的伟大来说,这是让他最兴奋的。不过这里依然要指出,这一句作为词来说,太过平直,易流于浅滑,而且“飞”字与前句重复,略有叠床架屋之病。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上阕末句“江山如画”从东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来,未必作者此时想起坡公此词,但江山二字毕竟是吞吐八荒的大气势,指点江山,睥睨海内的傲然身姿跃然纸上。“古代曾云海绿”,为押韵调换词序,大意是,有人说,这里古代曾经是海。不过这一拗折,以“陌生化”的效果救前两句浅滑之失,倒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效。而且,此处的古代,就不仅仅是东坡的遥想三国了,而是李贺的“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一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梦天》)这样的景深了。在这样的历史长度下,甚至人类的历史活动都不过弹指一挥间了,词人的胸襟该是多豁达。据云该词手迹此句为“遍地男红女绿”,则词之味道诚然大失。上阕中词人赞叹人的力量之语虽未明写,但细品处处皆是,若到结束还要重作交代,不免使人腻烦,亦使词的“要渺宜修”特点丧失殆尽,毕竟爽利之词仍然是要葆有词的特色。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此句承上而来,如画江山沧海桑田须臾变幻,对于这秀险的井冈山来说,三十八年算得了什么?但是对于词人,对于“人间”不一样,作者用一比喻“似天渊翻覆”来形容变化之大。“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三十八年前的词人,亦是如羽扇纶巾的青年才俊周郎一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那时,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次年,朱毛会师,1929年毛泽东带兵下山,从此星星之火,开始燎原。井冈山,对于词人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是理想开始向着现实迈进的地方。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此句白描,亦是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化出。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隔着三十八年的长度回溯,却依然历历在目,仿佛昨天那么清晰。这一句是对来之不易的胜利的珍惜,革命成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是如何能跳出历史上的王朝“开始无不兢兢业业,其后亡国灭种有之,人亡政息有之”的“历史周期率”循环?这是词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的问题。毕竟,毛泽东首先是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诗人。陈匪石论词境如何能佳时曾经说,要做到“高处立,宽处行”,并说“能高能宽,则涵盖一切,包容一切,不受束缚,生天然之观感,得真切之体会。再求其本,则宽在胸襟,高在身分”(《声执》)。正是因为毛泽东立得高,看得远,所以他营造的词境便也有高远之意。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此句使得全词豁然生动,气象万千,可谓“篇中之独拔”。回忆三十八年事,雪泥鸿爪,昨日之事不可追,但是贯穿一气的是那如风雷般磅礴的豪情,是如同中天高悬的明月一样的豪情。两处比喻,气势恢弘,如鲸吞鳌掷。“天际悬明月”亦可视作“兴”,也许在重上井冈山的夜晚毛泽东的确看到了悬于中天的白玉盘,亦不禁兴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之感,毕竟百废待兴,渴归贤士,中心曷敢忘之。然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月也好,山月也罢,照出的是作为一个历史上的真英雄的忧思,毕竟,历史告诉我们写完此词的次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便爆发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代伟人绝不是盲目乐观之人,因为有思索,才会有张力。“九州生气恃风雷”,下句磅礴之气喷涌而出,但因为有前面的“天际悬明月”的意象,这一豪情就顿生沉潜之力,自然就免去了过于直露之病。这一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亦可生发无限之意,诗词摇曳不禁之妙此处略可窥知。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末句以暗喻写中国革命成功后,旧社会的一切不好的现象都消失了。在词的脉络上,“一声鸡唱”承“天际悬明月”,黑夜终于过去,“一唱雄鸡天下白”,又化用传说中的妖魔鬼怪白天不敢危害人间之语作结,照应上阕最初的愉快心境,抒发一种必胜的豪情。且与下阕回忆三十八年前的硝烟弥漫相呼应,硝烟远去,战争的恶魔已经离新中国的老百姓远去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作者:毛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