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赏析
1949年是中国革命历程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解放战争赢得全国性胜利,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年的3月25日,毛泽东由西柏坡“进京赶考”,到达北平,在西苑机场举行了隆重的入城式,检阅了部队,晚上在颐和园益寿堂设宴招待各界人士。柳亚子参加了白天入城式和益寿堂的宴会,兴高采烈,曾赋诗三首,其中畅叙与毛泽东的深厚情谊:“二十三年三握手,陵夷谷换到今兹。珠江粤海惊初见,巴县渝州别一时。”热切企盼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长江自昔非天堑,逆豫何曾幸瓦全。百万大军南下好,夫差授首甬东天。”但是,仅仅隔了三天,3月23日,柳亚子写了《感事呈毛主席》,大发牢骚,甚至要学严子陵那样归隐,回到故乡分湖去。
此时正是多事之秋。4月1日,国共两党开始和平谈判。4月20日,国民党当局拒签和平协议,紧接着毛泽东主席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过大江,摧枯拉朽,4月24日南京解放。毛泽东挥笔写下“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诗句。
在此期间,毛泽东要思考多少问题,要决策多少大事,正所谓运筹帷幄,日理万机。但是,他没有遗忘柳亚子先生的“感事”,在南京解放之后不久,即提笔酬答柳亚子先生。
为什么呢?毛泽东曾总结中国革命胜利有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正当人民解放军向南方挺进,全国解放指日可待之时,对“感事”的柳亚子酬答,是统战工作的需要。做民主人士的思想工作,共商国是,筹建人民共和国,堪称头等大事。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从追叙与柳亚子的交往开端,“饮茶粤海未能忘”。那是毛泽东与柳亚子的初次会面,时在1926年5月,地点是广州。当时国民党召开二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代理宣传部长,柳亚子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他们两人都反对蒋介石提出的违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准备篡夺国民党大权的《整理党务案》。政见相近,又都属诗人气质,于是两人相对品茶,惬意畅谈。柳亚子1941年给毛泽东的诗中也写过“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患难共品茶”。“品茶”、“饮茶”,并非单纯的朋友之间的应酬,而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交流,在当时则主要是抨击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的排挤和打击,忧虑革命前途。那时的柳亚子,对孙中山敬仰,对蒋介石愤慨,对共产党人敬慕,这给毛泽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未能忘”和“难忘”都是感情的记忆,但也有小小的区别,“未能忘”更具理想的思索。
“索句渝州叶正黄”,指毛泽东和柳亚子的第二次会面。1945年8月28日到10月11日,为了制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毛泽东毅然接受蒋介石的邀请,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柳亚子当时也在重庆,他在1945年8月30日于重庆曾家岩与毛主席相见,“赋赠一首”中写道:“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两人促膝谈心,毛主席诚恳指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此,柳亚子作诗称之为“与君一席肺肝语,胜我十年萤雪功”。其间,柳亚子向毛主席索诗,“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叶正黄”点明时序是秋天。对于在重庆的一段交往,单拈出“索句”一事,完全符合诗人交往的特点。广州一别,柳亚子给毛泽东写了许多诗,比如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他写的《存殁口号六首》中有:“神烈峰头墓草青,湖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孙中山、毛润之)。”毛泽东三次打败蒋介石对苏区的“围剿”,他赋《怀人四载》:“平原门下亦寻常,脱颖如何竟处囊。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毛泽东这次来重庆早就准备把旧作《泌园春·雪》送给柳亚子,作为多次赠诗的回报。这不仅是诗人之间风雅的交往,也是志趣相投的革命者之间的珍贵情谊。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这是毛泽东和柳亚子的第三次会晤。毛泽东曾于1918年到北京,1919年春离京,1949年再来,相隔正好三十一年。三十一年间,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革命者,历尽无数艰难曲折,经受血与火的洗礼,终于站到了胜利的门槛上。正在这时,读到了柳亚子满腹牢骚的诗篇。这样的牢骚,与胜利时刻不和谐,与时代使命不协调。这就需要对柳亚子进行劝慰。因此,紧接着趋“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牢骚”而“太盛”,究竟柳先生有哪些牢骚呢?在《感事呈毛主席》中至少有三大“牢骚”,一是“说项依刘我大难”。这有两解。从当时的形势看,指国共和谈。因为1949年3月26日,电台广播了一条重要新闻:由周恩来等组成的中共代表闭将于4月1日与以张治中等组成的南京政府代表团举行和平谈判。这完全出乎柳亚子的意料。当年在广州,柳亚子看透蒋介石的本质,曾向恽代英等建议暗杀蒋介石。这次到了北平,诗作呼吁人民解放军迅速渡江,活捉蒋介石。现在听到和谈的消息,就像要刘邦、项羽言和一样,他感到困惑,他感到不解,十分愤懑。另从个人处世言,“说项”来自唐代杨敬之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赠项斯》)“依刘”来自《三国志·王粲传》,王粲依附刘表,但不为刘表所重用。明代张羽《寄刘仲鼎山长》:“向人恐说项,何地可依刘?”“说项依刘”是要我等说别人的好话与自己得不到重用,这太难为了。两种解读各有千秋,可以并存。
“牢骚”之二是“夺席谈经非五鹿”。《汉书·朱云传》说朱云驳倒了善谈《易经》的五鹿充宗,夺其讲席。柳亚子是以被非难被排挤的五鹿充宗自比。有人曾经说到柳亚子身为民革秘书长却连代表民革参与新政协的资格也没有;出席文协筹委会,但只为列名常委。虽然不必一一坐实,但借此表达在名位上被贬抑的牢骚是确凿的。
“牢骚”之三是“无车弹铗怨冯驩”。冯驩客孟尝君门下,三次弹铗,一怨“食无鱼”,再怨“出无车”,三怨“无以为家”。有人以“出无车”为例,说柳亚子一到北平就要求到碧云寺孙中山灵堂祭奠,但一时无法提供专车而未能成行。总之,冯驩之怨,是属于计较个人待遇之类的牢骚。
“一之为甚,岂可再乎”,柳亚子层层叠叠的牢骚,所以毛泽东称之为“太盛”,太多太多的烦恼,患得患失的焦虑,与年老体弱的柳亚子极不相宜,所以劝慰他“防肠断”,不能让太多的牢骚损害身心健康。这是相知几十年的老朋友的关切与爱护,体现了朴实无华的情谊。
紧接着,又从哲理的高度予以启迪:“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万事万物,都应该开阔胸襟,静心衡量;都应该站在高处,看得深远;都应该着眼全局,分别缓急。反之,局限于一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计较个人名位,忘却革命事业,这都是不作长远考虑的短视行为。从“饮茶粤海”到还归“故国”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历经坎坷,终归胜利,证明了“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历史经验。这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异曲而同工。“防肠断”、“放眼量”,涤于情,喻于理,如此热情开导,当然事半功倍。
诗的结句“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承上言,阐明事理之后提出具体规划:放弃归隐,留在北京,共商国是。从酬答言,是针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的回应。当时柳亚子住在颐和园,取其所居眼前之景着笔,“观鱼胜过富春江”。规劝柳亚子不要学严子陵而回故乡归隐,留在北京,共享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胜利的喜悦,参与建国大业。“莫道昆明池水浅”,也许昆明池水浅,但故人情、人民情并不浅;昆明池水并不浅,只是未能“放眼量”而觉得浅吧。这份深情厚谊、这份重大责任远远胜过离群索居的归隐生涯啊。事实正是如此,柳亚子读了毛泽东的这首酬答诗后,很受感动,接连和了好几首诗,决定留在北京,出席了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为新中国建设出谋划策。这首诗哲理、政情、诗意兼容,“风物长宜放眼量”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
作者:吴锦
附
原注:分湖为吴越间巨浸,元季杨铁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胜村。第宅为倭寇所毁。先德旧畴,思之凄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