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小山。
山脚下一块堰地靠垅边的向阳处,是一座煤矿的出炭坑口。
和其它地方的状况一样,在坑下工人的辛勤劳作下,这只“口”正日夜不停地往地面“吐”着乌黑的煤炭。
紧挨矿井不远处,是数间用石灰泥抹的窑洞,在当地算是非常考究了。
洞内墙壁平滑无痕,整个洞体方正圆润,干爽宜人,一看就能发现这是一位“业内”行家的“经典杰作”。
“洞主”叫李福来,他家祖上是专门给人家打窑洞的。
窑洞,是山西人根据自然环境和条件,随着山形土质而挖制的“洞式”房屋。
当然,这种房屋的最大缺点就是采光不足。但优点更明显:冬暖夏凉。其次是打窑洞“工程”建设成本低廉。如果看中一片土崖,按当时的工钱算,出几斗粮食,再等一两个月后,一间用白灰泥浆熨抹平整的窑洞就成型了。接着再“凉醒”几天,就可住人。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在这个黄土的海洋,黄土的世界里,纯朴愚钝的先人们默默应和着上古洪荒的自然造化。山西人住窑洞,也印证了先人“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从人类初期的迎风而庐、掘地为穴,到后来的依山而居、挖洞为窑,无不得益于脚下这块藏风聚气的传说中的“息壤”——黄土高原。
如今,在以李老头为代表的山西人心中,浑厚深蕴的黄色文化和用之不竭的黄土资源为在这里世代生活的先人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想象和居住创意,也就是说,黄土文明已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里。
在今天,这一带还有不少人居住在窑洞里,当然随着建材和工艺的改进,人们对窑洞内涵和形式已做了不少改进。
有的人用当地烧制的砖头砌“窑”洞,有的人用钢筋水泥和预制板搭建“平顶窑”。
据李老头讲,到他这一辈时,已没人再找他们打窑了。也就是说,自己的祖传手艺,到他这一代为止。面对自己身后的四个儿子,他只好仰天祈祷:“‘老道没儿子——自个儿早作打算’,你们兄弟几个赶快另找别的活路吧!”
有道是岁月不居,风水轮回。
八十年代初,就在李老头家所住的小山脚下,一下子冒出了十几家私人的“黑口子”小煤矿。
这座毫不起眼的小山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后来常有人手里提着镢头漫山遍野又刨又挖。
在当地,挖煤不叫“挖”,而是叫做“请”。
在李老头的精神世界里,“请炭”,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再后来,山下出煤了,兜里有钱了。于是,人们便拖家带口搬到村后塬上居住,把为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山西人挡风遮雨的土窑洞留在山下。
“山下的煤老板能在土里刨煤,我为什么不能在土窑洞里试试?”
这天李老头的三儿子突发奇想,于是在自家土窑洞壁上“请”了起来。
估摸有三丈远时,他遇见一层石头层页,越过石头层再往后“请”,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黑乌乌的煤层页直逼鼻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