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嫌疑人在押,2名嫌疑人(被上网通缉)在逃,江苏省市县3级警方十多次赴石家庄抓捕未果……
2002年8月《经济观察报》刊登《涉嫌卧底华药维C厂曝出商业间谍案》,揭露了国内维C企业一场离奇的商业间谍案。
江山制药是中国四大维C巨头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注重技术改进,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收益率,维C生产技术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
1999年初,在维C市场残酷的竞争下,华药集团维尔康药业铤而走险,决定派出商业间谍进驻江山制药。维尔康药业技术开发部副经理唐青江(化名)出马,重金收买了江山制药的一线职工毛峰(化名)。毛峰是一个对间谍工作极为负责的人,不仅亲自盗窃技术,而且又发展了3名战友。这4名一线职工潜伏在江山制药的4个生产车间,分别对应维C生产过程中提取、发酵、转化等4道工序。
两年多时间,江山制药大量的核心技术不断被传送到维尔康药业技术部,导致其维C技术不断赶超江山制药。与此同时,商业间谍案的主谋唐青江在公司地位也不断上升,翘起了尾巴,开始挑战正经理的位置,正经理感到了威胁,于是两人反目成仇。
2001年5月,正经理主动联系江山制药总经理孔智(化名),密告江山制药有卧底。孔智大吃一惊,连忙洽谈合作。双方进行几次密谈,江山制药开出的奖金从5万元一路飙升至20万元,最后合作双方就告密费的价格达成一致,正经理大义灭亲,提供了详细的证据。
靖江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开始侦破,11月逮捕了唐青江、毛峰等5人,然而针对间谍案其他参与者的抓捕工作却异常艰难,江苏警方10多次赴石家庄无功而返,最后只好在网上通缉了维尔康药业的2人。
由于这起商业间谍案,江山制药的核心优势——高收益率和低成本的优势就此丧失殆尽。
“我们是受害方,虽然做事低调,不喜欢张扬。但如果别人侵犯了我们的权益,肯定要奋起反击。”对于间谍案的最终结果,孔智态度强硬地说,“我们的立场很明确。一是要把事情搞明白——维尔康方面哪些人涉案要搞清楚,要保证工艺不再扩散;二是侵权造成的伤害要有一个说法。”
维尔康药业首先否认了维尔康维C工艺水平以及产量的提高得益于这桩“间谍案”的说法,表明了几点原则性意见:
1.唐青江涉嫌某一方面的问题被靖江警方抓了,未必说明他就构成了犯罪,他的问题到底什么性质,要由司法机关来做最终的定论;
2.在唐青江的问题作出最终定论之前,维尔康方面目前只能认为唐青江的行为是他的个人行为,不赞成是企业行为的说法;
3.对于把它报道成企业行为的媒体,维尔康保留提起法律诉讼的权利;
4.不希望看到某些企业或者某些人在某一个案件的问题上通过媒体助其作为,变换其他方式来搞不正当竞争。
最后,在中间人的协调下,双方进行低调处理。
孔智评价说:“有很多曲折的情节,可以拍成一部好看的电视剧。从办案过程中公安部门反馈的信息来看,各级政府的地方保护非常厉害。同在一部共和国宪法之下,地方和地方之间的割据,其程度甚至超过了国与国之间。”
事后媒体采访了一位正值轮休的车间工人,这名工人在充分表达了江山制药工艺领先全国甚至全球的自豪感之后,也对毛峰等4位职工表示了理解:“要是给我那么多钱,说不定我也会干。其中有个人原先家里较穷,后来在城里乡下都买了房子,还给他哥买了面的。”
案发后,公司管理方面有两点变化:一是公司和每个工人都重签了《技术保密协议》;二是给每个人都增加了40元工资。
本案后来没有媒体做进一步的报道,只是直到2009年江山制药的网站上,仍有一句无言的描述:2001年,一个窃取江山制药重大技术机密的商业间谍网被破获,多名犯罪嫌疑人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国内某企业向江山制药作出赔偿。
2005年国内多家媒体刊登全球十大商业经典间谍案,本案被列入其中,是国内唯一上榜的案例,堪称中国第一商业间谍案。
1.1982年FBI参与的日美商业间谍案
案例看点:IBM一战成名
2.1969年杜邦公司诉克里斯托夫商业秘密侵权案
案例看点:商业机密至上
3.2001年宝洁联合利华商业间谍案
案例看点:垃圾窃密
4.2002年通用大众商业间谍案
案例看点:两巨头相争,难言谁获利
5.2002年Oracle派私人侦探调查微软
案例看点:为达目的,无所不为
6.2003年威盛涉嫌商业间谍案
案例看点:主角夫妇齐步登场
7.2001年日本医学家窃密案
案例看点:商业间谍上升到国家政治
8.2002年香港首名“电脑商业间谍”被囚
案例看点:香港首宗
9.2002年爱立信公司5名职员涉嫌参与间谍案
案例看点:为保密不惜曝家丑
10.2001年华药维C厂曝出离奇的技术偷窃案
案例看点:间谍就躲在你的门后
点评:家贼难防,卧底要保护好。可怜的毛峰没有被自己人识破,却中了别人家贼的暗箭,看来间谍工作确实不好干。孔智没有料到的是,商业间谍案仅仅算是广告片,一部更长、更精彩的电视连续剧——江山争夺战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