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月14日武元甲部署作战方案的时候,重炮部队行进到了距离前线65公里处,但要进入各个火炮阵地却没有大路了。工兵和民工赶在重炮团和高射炮营抵达前修出了一条15公里长、宽3米的简易道路,但是通行等级低,无法用卡车牵引,需要骡马和人力拖拽。而105榴弹炮的准确射程为1万多米,重炮阵地必须设置在距离奠边府预定摧毁目标10余公里的阵地上。
1954年1月17日,武元甲下令,即日起调用第312师和炮兵一起拉炮通过山间道路进入阵地。
这条便道穿过山间森林,通达奠边府外围独立高地以北大约6公里处,一路上山岭崎岖,有的地方倾斜达60度。狭窄的道路盘旋而前,一边是悬崖,另一边是峭壁,路面只能通行一辆炮车。稍有不慎,大炮就会滚落山谷。
越军战士深知大炮对战役意味着什么,拼出全身力气拉炮。他们在每门高射炮上拴四根绳子,每条绳子由25个战士拉拽。随着一声吆喝,上百人一起发力,但炮车有时只前进几厘米。在前线拉炮的第一夜,大部分火炮只前进了1000米,有的仅500米。
上坡自然艰难,下坡更加惊险。
坡短的地方,众人拉着绳子慢慢往下放;坡道长的地方,就要把绳子先拴在大树上,再由人拉着慢慢地放。有时刚刚拴上绳子,战士们还没有吃上劲,大炮就开始往下滑了。战士们猛拉绳子,绳子会在大树皮上擦起青烟,藤条会深深地勒入战士的肩胛和手掌。
大炮缓缓前进,但越军步兵已经在奠边府和法军交上火了。
这时,法军在奠边府兵力部署基本就绪,工事也修出了模样。
不久前的1月3日,当纳瓦尔和科尼陪同法国印度支那专员德让飞抵奠边府,再一次估计战役形势时,大概是回想起了一周前那个圣诞之夜的枪声,纳瓦尔对奠边府的防御突然产生某种怀疑,他问德卡斯特里:“如果越军在四面山腰上建立了炮兵阵地怎么办?”
德卡斯特里倒是信心十足,他回答:“不太可能。”他补充说,“到现在为止,越军的大炮口径还在75毫米上徘徊,没有发现越军有了更大口径的火炮。75毫米山炮的射程有限,其炮兵阵地必然设在法军的大口径炮火射程之内,一旦被发现,必遭法军的炮火压制,法军轰炸机也将随后飞到它们上空予以摧毁。而到目前为止,越军只有小口径的高射机枪,还没有发现拥有大口径高射炮。而且,奠边府阵地已按防御105毫米炮弹轰击的标准构筑,完全可以抵御越军炮火。”
对奠边府司令的这个回答,不仅纳瓦尔和科尼,连德让专员都表示满意。当天下午,德让返回西贡。他在两天后写给法国政府的报告中说:“我军司令官认为:如果敌人发起进攻,战斗将十分残酷,但这将给予我们一次真正的机会去赢得胜利。因为武元甲的部队从来没有经历过像进攻奠边府这样艰巨的战斗。”
当天傍晚,纳瓦尔和科尼同机返回河内,在飞机上,科尼请求纳瓦尔尽快在南方执行亚特兰大行动,以减轻奠边府的压力。纳瓦尔答应他,法军机动部队正在南部集结,他说:“要是我不能如愿地实施亚特兰大行动,我将请求政府将我免职。”
两天后,法国记者格雷翰·格林来到奠边府采访,他应邀和德卡斯特里等人一起吃饭。席间皮罗斯上校说起了那产,他的谈话被德卡斯特里打断:“别提那个那产了,我不愿意听那么多的那产。那产只是个掘壕据守的营房,而我的奠边府是随时可以反击的战役集结地。”
1954年1月上旬和中旬是奠边府法军求战最切的时节。1月9日,法军飞行员的航拍照片让科尼吃了一惊:照片显示出越军的105毫米大炮向奠边府前线移动的迹象。科尼立即向纳瓦尔报告了这一最新情报。德卡斯特里则在1月15日获得了自己的情报:发现来到奠边府的越军拥有105毫米榴弹炮和80毫米大炮的迹象。他希望奠边府之战赶快打响,这天,德卡斯特里利用已知的越军电台波长发出明码挑战:“等什么?为什么不敢向我们进攻?你们还敢不敢打奠边府?”
1月20日,法军电台截获了越军重要电报,获知越军将在1月25日下午向奠边府发起进攻。科尼立即电令德卡斯特里作好战斗准备。
1954年,越军312师战士奋力拉炮,将重炮运抵奠边府前线
同一天,越军军情局向武元甲汇报:奠边府之敌巩固东面几个山丘防线后,又在芒清西北增建几个据点,可能在那里形成坚固的防御中心,同时还加紧加固工事和设置障碍物体系。每个据点周围均布有密集雷场,结合多层带刺铁丝网,宽度为50~70米,有的近200米。特别是侦察兵发现法军拥有一种四管机枪,而且就安装在德卡斯特里的指挥部近旁,可向多方扫射。
1954年1月23日上午,越军总部通过电话检查第312师战役准备情况。黎仲迅师长报告,敌军已加强工事,增设一种铁丝网,我军必须继续突破敌军三道防线才能进入中心区。虽有困难,但决心完成任务。不过,没有重炮兵恐打不了攻坚战。
因此,武元甲、韦国清催促炮兵尽快进入阵地。
从“速战速决”到“稳扎稳打”
重炮在奠边府起伏的山峦间缓缓挪动,第312师派出了精锐团参加拉炮,战士筋疲力尽,还是无法在22日前进入阵地。韦国清发现情况不妙,和梅嘉生商量,只能推迟进攻时间了。1月21日,韦国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
奠边府之敌现增至13个营(欧非兵8个营、其中伞兵2个营,越南伪军5个营、其中伞兵1个营)。另有105毫米榴弹炮4个连,155毫米榴弹炮1个连,120毫米重迫击炮1个连,75毫米无后坐力炮1个连,机械部队1个连,汽车50~60辆,坦克10辆,及经常停在机场之侦察机、驱逐机7~8架,共1万人左右。
原集结于奠边府以西孟夸、灰亚那宋、索脑一线之敌,现主力已调至琅勃拉邦与中寮,只剩下孟夸1个营,如发现我主力西进,孟夸之敌可能南逃,或用飞机撤走。
此外越军现已陆续赶至奠边府附近集结,有步兵8个团,及榴弹炮、高射炮各2个营;由于部队内部不纯,部队到达奠边府附近后,第102团有一班长逃跑投敌,故敌已发现我部分部队之番号与情况。
根据上述问题之粮弹供应、运输已接近完成,原拟定于1月22日对奠边府发起攻击,但因直达奠边府之最后路段尚未修通,榴弹炮、高射炮需绕小道12公里翻山未到达射击阵地而不得不推迟发起攻击时间。只有等炮兵部队到达预定位置,才能打到奠边府之机场,使敌撤退困难或增援困难,有利于我歼灭奠边府之敌。
否则,如炮兵不能控制机场,敌依靠美援之119式双身大型运输机,则敌于一两天内撤光或增加几个营都极容易。
故为争取迅速进入阵地,由步兵将榴弹炮、高射炮抬至奠边府北面之预定阵地,每炮也需60~100人,约需三四天可全部完成,因此对奠边府发起攻击时间需延至1月26日左右。
韦国清
1月21日
在这份电报里,发起奠边府战役的时间变得模糊了。也就是说,即使1月26日也未必能发起进攻,而要看那时情况又有什么变化。
在北京,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特别关注来自奠边府战场的电报,一接到韦国清的报告,他们立刻转呈彭德怀批示。彭德怀同意战场指挥员的意见,中共中央军委遂于当日复电韦国清,同意推迟对奠边府的进攻,并提醒韦国清:“不要四面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分割包围的办法,一股一股地歼灭敌人。要细心组织火力,切不可把阵地攻坚战当作运动战来打。”
时间又过去了两天,越军炮群继续在山路上挪行,不能按时进入阵地。
战场形势的变化使韦国清的决心跟着变化,他不再坚持原来的设想,打算变“速战速决”为“稳扎稳打”。1月24日,韦国清就变更奠边府作战计划致电中共中央军委:
由于道路地形限制,榴弹炮、高射炮进入阵地极难,第312师全师帮助推拉,六个晚上只前进12公里,已精疲力竭,尚未全部到达预定射击阵地,还须翻过两个很陡的山,始能完全控制机场。但恐时间再长,敌人还可能增加,部队体力不支,不拟再推而在现地构筑阵地,榴弹炮可控制一部分地区,并直接打到奠边府北之两个据点。
韦国清认为,以越军现有的力量和部署,即使能够在夜间以部分兵力突入法军纵深,也没有把握消灭德卡斯特里的指挥部。同一份电报说:
由于敌兵力较前增加,外围工事加强,而我炮兵又未能全部进入预定阵地,部队一夜突入纵深较困难,消灭敌指挥所与炮兵无甚把握;或突入纵深后,伤亡过大,不能消灭敌机动部队,中途退出,对继续战斗,甚为不利。故需改变速战速决之打法,而采取稳扎稳打:第一晚消灭两个营的据点,第二晚再消灭一两个营,消灭一个据点算一个据点,但攻则必歼,以后再视情况而定。如敌不增加,而战斗又顺利,则坚决全歼奠边府守敌;如敌自空中继续增援,造成新的困难对我作战不利时,则我不打奠边府,另选其他地区作战。以上打法,较有把握。
发出电报后要等中共中央军委回电,改变奠边府作战方案事关重大,韦国清还没有向武元甲说起。
实际上,在上面这个电报中,“不打奠边府,另选其他地区作战”一句,包含了更深刻宽广的战役选择。韦国清和梅嘉生商议,不马上对奠边府发起进攻,奠边府前线一时无战机,可从奠边府抽出一个师,按原先制订的西北战役方案,向上寮发起进攻,相机占领琅勃拉邦,进一步分散印度支那法军的战略机动兵力;第316师留在奠边府继续钳制奠边府法军,使之不出盆地周边;在奠边府前线的第312师主要任务是保护大炮和炮兵阵地,由他们再吃一回苦,把重炮拉回出发地,再进一步修建道路,为重炮重新进入阵地创造条件。这样做,越军在兵力上仍对奠边府法军保持明显优势,减少一个师风险并不大。
发出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后,韦国清和武元甲商议,阐述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