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众自卫队的规模、范围和效果不断扩大,有人对中情局是否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管理这些特种部队的问题提出质疑。因此,美国政府决定让中情局把对特种部队作战行动的控制权转交给驻越军援司令部。这一权力转交(称为“回归行动”)于1963年7月完成。但驻越军援司令部接手之后,特种部队的任务以及民众自卫队计划就开始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驻越军援司令部既不了解特种作战的性质,也不知道反叛乱行动的特殊需求。
起初,驻越军援司令部认为,特种部队组建与训练民众自卫队的活动是“静态训练活动”,认为如果把特种部队用于“积极的、进攻性行动”,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结果,大批陆军特种部队被调离民众自卫队计划,不再负责管理和拓展该计划,而是在柬埔寨及老挝边境进行监视活动,并直接参与对越共的作战。
这一任务的变更于1963年下半年开始,大约到1964年年底结束。1965年1月1日,约翰·斯皮尔斯上校担任新组建的第5特种大队司令,他在训令函中说明了驻越军援司令部向该大队下达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监视和控制边境、参与针对渗透路线和针对越共作战地区及其基地的作战行动。”所有这些任务都清楚地反映了驻越军援司令部的策略是进攻性的,重点是在战场上寻找、锁定、消灭敌军。
为了让特种部队能有时间进行攻击作战和边境监视,实施民众自卫队计划以及训练突击力量和村庄防卫部队的责任都交给了越南特种部队。遗憾的是,越南特种部队没有美军特种部队的技术和领导能力。更糟的是,他们与普通越南老百姓一样,也看不起民众自卫队计划所重点关注的少数民族。结果,许多早期“争取”民心行动中所取得的战果也丢失殆尽。
后来南越政府又进一步把民众自卫队计划中的突击力量整编到南越政府军中,驻越军援司令部也开始使用他们执行攻击任务,但这根本不是组建这支部队的初衷。
不久,这些突击力量被从一个地方空运到另一个地方,支援特种部队的突袭行动与监视任务,支援南越政府军的常规军事行动。1963年10月,驻越军援司令部公开了一个计划,准备运用这些突击力量和特种部队一起“攻击越共的基地,阻截北越人员和补给的渗入”。
把突击力量调离本地,部署到它不熟悉的区域作战,这就大大降低了它的效用。这样不仅削弱了中情局-特种部队原始计划中相互支援的村庄防御体系,同时由于对地形不够熟悉,突击力量充其量只能是一支受过简单训练的步兵。
为了充分利用该计划的成果,同时为了扩大民众自卫队营地和村庄的军事用途,驻越军援司令部力图拓展这一计划,而且动作很快。最初选择民众自卫队营区时,只考虑到了军事因素,而没有顾及政治及人口的实际情况。例如,营区可能建在被怀疑的渗透路线附近,或者在越共及北越人民军活动频繁的地区,这两者都背离了这项计划的控制当地民众的初衷。
与此同时,尽管驻越军援司令部、南越政府军以及美国和南越政府有关部门都尽了最大的努力,越南的局势还是每况愈下。到1964年底,越共开始发动以团为单位的协同作战。1965年1月初,叛乱分子对距西贡仅40英里之遥的平嘉村发动进攻,并占领了这一地区。为了夺回这个村庄,南越政府军有201人阵亡,而越共方面经确认的死亡人数只有32人。这一事件以及其他类似的事件最终导致了美国向越南派出了战斗部队。
第一支整建制部署的美军师是第1空降骑兵师。1965年11月,这支部队一到越南,就立即部署在中部高原(越共力量最强的地区之一),开始执行寻歼越共的行动。他们很快就在德浪河谷找到了越共与北越军队一个大型集结地,并对其发动了攻击。战斗中敌军阵亡1200人,而第1骑兵师伤亡相对较小,只有200人。这一胜利使美国陆军更相信,打消耗战是个合适的策略。这一胜利也使驻越军援司令部坚信,北越是叛乱分子的后台(尽管直到美国开始派出正规军后,北越军队才正式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