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平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创建苏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她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体现了苏区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具有苏维埃运动时期的浓郁特色。在波澜壮阔的苏维埃革命运动中,苏区广大军民不畏艰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在创造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的同时,也培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一部分,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起,构成了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条色彩斑斓的精神长河。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先后领导创建了十几块苏区,这些苏区像黑暗中的星火,闪烁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在这些苏区中,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的中央苏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地域最广、影响最深,在中华苏维埃革命运动中也最具代表性。作为中华苏维埃运动的产物,苏区精神发轫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熟于中央苏区,表现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广大苏维埃红色区域,贯穿于苏维埃革命运动的整个过程。在中国革命精神的多个链条中,苏区精神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她不同于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也有别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历史环境中诞生的长征精神,苏区精神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她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跨越了历史的空间,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时代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苏区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她在更广阔的时空领域里,把以开创历史、星火燎原为主要特征的井冈山精神不断加以拓展,不断发扬光大,相比而言,苏区精神的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宽泛。作为中华苏维埃运动的核心区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的中央苏区对苏区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包括西北苏区在内的全国各地苏区对苏区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西北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建立起来的,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块完整的、规模较大的苏区。西北苏区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共中央和中同工农红军长征提供了最终的落脚点,也为中国革命的重心向西北地区的战略转移奠定了基础。1935年10月以后,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西北苏区不断巩固和扩大,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地域范围涵盖了北起长城、南至黄龙山、东临黄河、西到六盘山的大片区域,苏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苏区内建有陕北、陕甘、陕甘宁三个省级苏维埃政权,53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北苏区改为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和战略总后方。西北苏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的伟大贡献,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
西北苏区的创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大革命失败后,陕西地区党组织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高举武装斗争的大旗,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先后组织领导了清涧、渭华、旬邑等地的武装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西北地区军事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先河,为西北地区的武装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1931年秋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开始在陕甘边、陕北地区领导游击战争,开展创建苏区的活动。他们凭着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先后领导创建了陕甘边、陕北两块苏区和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在北方地区树起了土地革命的一面旗帜。1935年2月,中共西北工委、西北军委相继在陕北苏区的赤源县周家硷成立,开始了统一领导与指挥陕甘边、陕北苏区及革命武装的新时期,标志着西北苏区的正式形成。谢子长牺牲后,西北苏区广大军民在中共西北工委和刘志丹等人的领导下,不但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西北苏区的第二次“围剿”,而且先后解放了安定(今子长)、延长、延川、安塞、靖边和保安(今志丹)六座县城,使整个西北苏区连为一体。在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全国苏区丧失殆尽的情况下,西北红军和西北苏区的发展壮大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西北苏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
1.在北方地区树立了武装斗争的一面旗帜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那天起,就把领导机构和工作重心放在了南方。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我们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主要发生在南方各省,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武装和苏维埃政权也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西北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在北方地区树立了武装革命斗争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西北苏区横跨陕、甘、宁三省,其影响范围则涵盖了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陕、甘、宁、晋、绥五省。到1935年9月,西北苏区已经在陕北、陕甘交界地区建立了31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有正规红军四五千人,地方游击队三四千人,对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以至国民党的报纸惊呼,“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现在陕北状况,正与民国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西北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对周边各省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来红军东征、西征战役的顺利进行和红军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2.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贡献
中央红军被迫长征的时候,正是西北红军英勇作战、西北苏区不断发展的时候。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后,蒋介石调集与西北苏区接壤的陕、甘、宁、晋、绥五个省军队6个师、30个团约五六万兵力,向西北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围剿”。在西北军委的统一指挥下,苏区军民众志成城,奋勇作战,先后歼灭国民党军队8000余人,解放了6座县城,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西北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将游击区域扩大到30多个县,西北主力红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发展到5000多人,地方游击队扩大到4000余人。1935年7月,蒋介石增调东北军两个军七个师,外加马鸿逵的三个骑兵团,总计15万人,对西北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同年10月,西北红军与先期长征到达西北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密切配合,先后发动了劳山、榆林桥战役,重创国民党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对东北军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西北红军的英勇作战和西北苏区的不断拓展,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长征中的红军的压力,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中国革命重心的战略转移作出了贡献
西北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提供了最终的落脚点,使历经千难万险的红军指战员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的绝佳环境。1935年9月下旬,经过将近一年的长征,中共中央率领由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组成的陕甘支队到达甘肃省宕昌县的哈达铺。在这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获悉了西北红军和西北苏区仍然存在的消息,果断作出了“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的决定。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西北苏区赤安县吴起镇(今吴起县城),结束了历时一年的长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北红军和西北苏区的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长征中的红军,也挽救了中同革命,对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我们很难设想,如果没有西北红军的顽强奋斗,如果没有西北苏区的发展壮大,红军的长征何时才能结束?中国革命最终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特别是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苏区的胜利会师,使西北苏区的革命力量空前强大,也使中国革命重心向西北地区的转移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西北苏区进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4.西北苏区成为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整合基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创建了十几块苏区,在红军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红军总数超过30万人,这些红军和苏区,大多分布在南方各省交界处,基本上处于独立作战的状态,并没有统一的军事行动计划,党的领导更多地体现在对各个苏区的政治领导层面上,尤其严重的是,长征途中竟然出现了张国焘分裂中央和红军的行为。中共中央长征到达西北苏区后,特别是三大主力红军实现了历史性的胜利会师后,中国革命的主要武装力量均集结于西北苏区,这就使得整合红军武装力量,使之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共同行动成为一种必要和可能。西北苏区成为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整合基地,为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整合作出了贡献。从此,中国革命武装力量开始了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统一行动的新时期。
5.为苏区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西北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历程,是西北地区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历程,也是西北红军和苏维埃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领导创建西北苏区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开创了西北地区革命斗争的新天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创建西北苏区的伟大斗争实践中,苏区广大干部、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斗争精神、工作热情、精神风貌,都极大地丰富了苏区精神的内涵,为苏区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苏区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创建苏区的过程中培育出来的一种革命精神,是中华苏维埃运动实践的产物。作为中华苏维埃运动的一个重要区域,西北苏区广大军民的伟大斗争,丰富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历史,西北苏区广大军民在创建苏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斗争精神,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丰富了苏区精神的内涵。苏区精神在西北苏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定追求精神
西北苏区的创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共产党人表现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他们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始终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从大革命时期开始,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就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建革命军队,虽屡遭挫折和失败,但从不灰心,从不气馁,从不悲观,从不动摇,终于在西北地区建立了人民的武装,并使之不断发展和壮大。西北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印证了毛泽东关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论断,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江泽民在视察江西革命老区时指出的那样:“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所以能燃遍全国,走向胜利,就在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信念。”这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所在。
2.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牺牲的精神
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牺牲的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和优秀品质。这种精神,既体现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创建中央苏区的伟大实践中,也体现在刘志丹、谢子长等人领导创建西北苏区的艰苦斗争中。在创建、发展和保卫西北苏区的伟大斗争中,西北苏区的广大干部、红军指战员和革命群众倾家为国,在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援革命战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人甚至血洒黄土地,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了鲜血和生命,西北苏区的创始人刘志丹、谢子长以及谢维俊、杨琪、杨森等一批领导干部成为其中的杰出代表。
3.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
西北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历史,是西北苏区广大干部、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历史。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贯穿了西北苏区的整个发展过程。早在1933年,陕北特委组建和领导的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就曾两次南下陕甘边,配合红二十六军作战。1934年7月,红二十六军第三团北上,配合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扩大了陕北苏区。1935年2月西北苏区形成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在西北军委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伟大胜利。同年9月,率先长征人陕的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红十五军团成立后,在延安和甘泉之间的劳山设伏,给进犯西北苏区的国民党东北军以沉重打击。11月,红十五军团与红一军团在直罗镇战役中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歼灭国民党东北军一个师又一个团。“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4.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对西北苏区错误“肃反”问题的处理上。1935年10月,“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在西北苏区大肆进行“肃反”活动,先后逮捕了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杨森等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并错杀了其中的200多人,造成了西北苏区的严重危机。刚刚进入西北苏区的中共中央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震惊,毛泽东当即下达了“刀下留人,停止捕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的指令,并派王首道前往西北苏区首府瓦窑堡,接管了执行错误“肃反”的西北军委保卫局。随后,中共中央成立了由董必武等五人组成的党务委员会,负责审查西北苏区的错误“肃反”问题。在中共中央的直接关怀下,刘志丹等一大批被错误关押的干部很快被释放,苏区群众的情绪得到了稳定,党心、军心、民心重新得到了凝聚。对西北苏区错“肃反”问题的处理,是我们党纠正西北苏区“左”错误路线的序曲。但在当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尚未得到彻底清算的情况下,西北苏区的“肃反”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遭受错误路线迫害的许多干部仍然戴着“右倾”的帽子。在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共中央对西北苏区的错误“肃反”重新进行了审查,分清了路线是非,遭受迫害的大批干部才得以彻底平反。
5.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
西北苏区在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多次受到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刘志丹、谢子长等人也多次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排挤和打击。早在陕甘边根据地初创时期,刘志丹、谢子长就曾被“左”倾教条主义者排挤出红军(游击队)的领导岗位。1935年10月,“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在西北苏区开展错误“肃反”活动,先后逮捕了西北苏区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给苏区造成了严重危害。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及时制止和纠正了西北苏区的错误“肃反”,使西北苏区的大批领导干部重获新生。但由于中共中央初到陕北,对许多情况还不够了解,加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尚未得到彻底清除,遭受错误路线迫害的许多干部依然戴着“右倾”的帽子,工作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此情况下,遭受迫害的广大干部仍然以党的事业为重,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抛却个人恩怨,积极投身到保卫和扩大苏区的伟大斗争中,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襟。
6.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
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始于苏维埃运动时期。工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千百年来备受压迫的劳苦群众开始了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创建西北苏区的过程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患难,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刘志丹常说:“只要红军和老百姓一条心,再强大的敌人也吃不掉我们。”刘志丹与陕北群众的密切关系曾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1970年3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延安地区插队知青工作座谈会代表时深情地说:“刘志丹在陕北人民中很得人心,确实是人民群众的领袖,我和他东征到清涧时,群众听说刘志丹来了,都来看望他,其中,有两个瞎子看不见,跑到窑洞里,摸他的手,这一点,我现在印象还很深刻。”刘志丹还善于团结各个阶层的人一道为革命工作,凡是同情革命的、倾向革命的,他都热忱相待。他经常教育边区的干部说: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们增加一份力量,敌人就减少一份力量。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许多哥老会成员、山大王都为革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许多人因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区精神是苏维埃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虽然这个时代正渐渐离我们远去,但苏区精神却常常在我们的心中徘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苏区精神对我们仍然有着鼓舞和教育作用,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当努力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