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抗战史料中,活跃在白山黑水的东北抗日联军,是颇为独立且被很多人忽略的抗日力量,他们的抵抗由于环境艰苦,敌我实力悬殊而异常艰难。抗战全面爆发后,抗联几次试图突破日军在热河方向的封锁线与关内部队取得联系,都没有成功。抗联战斗后期,其主要将领大部牺牲,文件保存极少。所以,其作战经过和情况,很多已经难以考证。
位于伊春的第六军被服厂为日军攻占时的照片
比如,抗联当时使用怎样的旗帜,在今天保留下来的抗联照片中,似乎尚无发现。但是,在日军私人旧相册(铃木《在满纪念》)中,却发现了一组连续的照片,表现了日军讨伐队与抗联一次战斗的经过,其中一张照片或许可以解答这一问题。
日军展示的一面奇怪的旗帜
攻占抗联密营的日军部队
抗联人员遗体
这几张照片,是日本永野讨伐队军官铃木(所部原驻扎杨荣围子)在1938年深秋拍摄的。1938年10月15日,日军从佳木斯对抗联武装发动秋冬大讨伐,铃木率部参加这一作战。进入深山后,铃木所部日军追击一支抗联部队,并发现其使用的密营。日军经商议,违反作战常规,在叛徒带路下于拂晓发动奇袭(可惜照片未标明具体时间地点)。抗联人员猝不及防,在最后关头才发现日军来袭,但仍然顽强抵抗,至少有三名抗联人员冲出密营的木屋试图阻击日军,不幸在日军机枪射击下全部牺牲。
铃木的照片中有一张,展示了抗联的战旗,就拍摄于战斗结束之后。
铃木在这张特写照片的说明中称其身着便衣,在营门用手枪向外射击,被击中左胸倒地。日军试图对其注射强心针进行抢救。但此人因伤重而死,至死一言未发,没有任何口供。
带有抗联旗帜的照片中,另一名烈士在画面内只见双腿。还有一名烈士在画面中看不到,可能是哨兵,牺牲在木屋前数十米处。后方是抗联著名的密营,显然是用木料就地取材搭建而成,抗联就是依靠这样的秘密基地在深山老林中顽强与日军周旋。
左侧,有三名日军士兵在检视抗联战士遗留的物品,后方正中还有一名日兵在用通条处理枪膛。可以看到一部分日军已经更换了冬季军服,而另一部分还穿着夏秋制服。由于永野讨伐队是日军不同部队混编而成,所以这可能反映了日军部队不同的补给情况。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张照片右侧中间站立的两名日兵,两人伸展开一张旗帜,显然是从抗联的营地中缴获的。
也就是说,这就是当年抗联使用的旗帜。
第一眼看到这面旗帜的时候,我怀疑自己的眼花了——这简直是今天五星红旗的样式啊!
但是,细看之下可以发现,这面旗帜上只有一颗大五角星,而不是一大四小的格局。旗帜上还有三处深色的印记,似乎是有字。一位学美工的朋友依靠分光判定,这面旗帜确实是红底,只是五角星的颜色无法确定。此外,他还提醒我旗帜靠近旗杆处有一条与其他部分颜色不同的窄边,他认为这可能是书写部队番号的地方。
这张照片,按照说明应该拍摄于1938年10月中下旬到11月之间,地点在黑龙江东部佳木斯周围地区。从图片上看,植被尚未落光,显示那一年东北地区似乎是暖冬。这一点我曾有所怀疑,但是,在相册中的确还有铃木当年11月份仅穿一件毛衣在户外的照片,说明那一年的暖冬可能确实存在。
能够在敌方的照片中找到抗联的战旗,可算意料之外。但是,抗联的这种旗帜,究竟是谁设计的,是不是所有抗联部队,都使用一样的旗帜,而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又会是哪支部队的官兵呢?
东北抗日联军的军旗,国内至今以来没有发现任何一张抗联的历史照片,记录下其具体的样式。而实物形式保存下的抗联军旗,只有一面抗联第三军第二师师部的军旗,旗帜的具体图式是:军旗上一角三颗五角星,一侧竖着写出番号——“东北抗日联合军第三军第二师师部”,旗帜的中间另有三个斜的大字——司令部。
放大的带有军旗的照片
这一次发现的照片,使我们第一次可以从历史照片上看到具体的抗联军旗样式。照片上的旗帜的样式,旗帜一角可以辨认出有三颗五角星;旗帜的一侧有与旗面颜色不同的窄边长条,应是竖着标出番号的地方;旗面则写有三个大字,前两个字无法辨认,只可以看出两个字都是笔画较多,字形也较复杂,最后的一个字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是“团”。这和抗联第三军第二师师部的军旗样式几乎一致。
那么这一面写有“某某团”番号的军旗,究竟属于抗联的哪一个团呢?照片可以提供的线索只有:
照片的说明“1938年10月15日—30日,宝清桦川交界之处”和旗面之上书写的“某某团”的番号字样(且前两个字的笔画不少,字形复杂)。
根据已有的线索,萨就这一面军旗所属部队的番号,进行了如下的一番考证:
(一)1938年10月,宝清桦川交界有哪些抗联的部队?
宝清桦川当时都属于伪满三江省。1936年以后,东北抗联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军和后改编为抗联第十一军的独立师等部队主力,陆续集中到伪满的三江省地区展开抗日斗争。根据抗联的军史,1938年4月之后,抗联第四、第五军开始西征,第七、第八军与之一起行动;1938年6月之后,抗联第三军开始西征,与之一起行动的有六军、九军和十一军。主力西征后,各部队都有留守部队在伪满三江省。
据此,1938年10月,宝清和桦川交界一带的这个团,只会是上述这几个军的某一部队。
(二)这一面旗帜会是属于以上各军的哪一个团?
根据前两个字笔画较多,可以判断出肯定写的不是第几团(汉字的数字,笔画不会这么复杂)。那么,以上各军中团的番号不是以数字编号的团有几个呢?
从《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中共党史资料》第18辑)、《黑龙江省境内的抗联各军组织序列》(《黑龙江党史资料》第2辑)等史料之中查询到抗联以上各军序列,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1938年的时候,以上各军建制中不是以数字编号作为番号的团,实际上只有两个团:第三军有“警卫团”的编制,另有第六军有一个“军部保安团”编制。但根据第六军军部保安团政治部主任王钧的回忆,第六军军部保安团部队在此次西征前,“上级决定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别的各团了,王钧也是以第六军二师十一团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参加的西征。
于是,1938年10月,这一带的抗联部队中各团,其番号不是第几团的,就只有第三军警卫团这一个团。
(三)1938年10月三军警卫团是否留守宝清桦川?
抗联第三军即将开始西征的1938年6月,“缩编为四个师一个警卫团”。警卫团即成立于此时,团长为姜立新。1938年7月起,抗联第三军部队开始从宝清、萝北(桦川在这二县之间)一带向黑嫩平原的西征。那么,1938年10月宝清、桦川一带留下的第三军的留守部队中是否确实就有三军警卫团呢?
查抗联的军史,第三军西征各部队的番号,没有警卫团。团长姜立新也不在西征指挥员名单中。而该团政治部主任朴吉松参加了西征(他实际以军部宣传科长的身份参加的西征,见王明贵回忆录),多种史料都有记载。
可见,警卫团团长姜立新肯定没有随主力出发。
另《赵尚志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也是有记载,1939年6月赵尚志率领小部队从苏联归国开展游击战时候,提到了第三军警卫团团长姜立新,明确说他们是遇上了“原三军留守团团长姜立新”。这两个证据显示:姜立新担任团长的三军警卫团一部,作为留守团坚持斗争。
随赵尚志回国的陈雷,在他的《露营集·过老白山遇战友》一诗的注解之中记载,他随赵尚志返回国内,是在查巴气河边见到的姜立新。
查巴旗河(查巴气河,中国河流代码是AB5755)位于鹤岗与伊春交界一带,就在桦川的西北边,据此也可以判断姜立新没有参加西征,是留守在下江地区了。
这就确认了:警卫团改“留守团”后,在姜立新指挥下在老根据地坚持抵抗斗争。军旗照片上,在桦川宝清交界一带的密营,就是留守团的团部。
这样情况就明确了,应该是团部被袭击,留守部队被打散后,姜立新脱险,从桦川宝清交界一带,转移到桦川的西北边,继续坚持斗争。他后来作为警卫人员亲历了赵尚志牺牲的战斗,但幸而又一次脱险,撤入苏联境内。新中国成立后,姜因身体较差,在上世纪50年代就不幸去世,当时他的老战友,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和李敏夫妇曾前往看望。
在仔细察看照片和日军军官铃木的记载后,我们发现在留守团和日军的最后战斗中,照片上的无名烈士仍为自己的生命索取了代价,他们在阻击中用准确的射击击毙了日军冲在前面的樋口少尉。
回过头来说一说题图那张奇怪的照片,从摄影的格局看,这是日军展示缴获品的标准姿势,枪支虽可能是日军自己的,但这面旗帜,可以肯定是战斗中的“战利品”。而这张图前后的图片,都反映了日军突袭一个中国抵抗军山中营地的过程。这批照片与此前提到日军与抗联第三军警卫团作战的照片是前后页,推测作战的时间、地点都不会相差很远,甚至,有可能是同一个地点。可以看到,这面旗帜上方还有一条补缀的横条,而侧面则用一根细树枝作为旗杆使用。
但是,照片没有什么标注,只用一张纸签标出了“讨伐作战”的时间和地点,显示这面旗帜是日军讨伐队在1938年10月15日至30日的作战中,于宝清和桦川边境从中国抵抗力量营地中夺取的。
把这面旗帜称之为怪异当不过分。如果不是看到,恐怕绝想不出抗联会用这样的旗帜,但要不是抗联,1938年那一带并没有别的抵抗力量的记载。即便其他抵抗力量,也未闻使用这样图案旗帜的。为此,我和一些抗联研究者进行了讨论,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这是一面酷似海军信号旗的旗帜,抗联很可能是使用信号旗在茫茫林海中相互联络的。这种联络方式的确可以弥补抗联缺少电台的缺陷。
如果真是这样,那抗联的创造力实在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