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957之一:决战 9、蒋祖林探亲

6月20日是个让丁玲高兴的日子,这一天中午,在苏联留学的儿子蒋祖林回国探亲,乘坐国际列车抵达北京。丁玲亲自赶到前门火车站迎接。祖林1953年8月去苏联留学,在列宁格勒造船学院学习潜艇设计制造,离家已经四年。

蒋祖林向笔者介绍说,当时在苏联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有两三千人之多,主要分布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三个城市。莫斯科至北京间的国际列车,每周只有两班,为了缓解运输压力,开始领导不提倡留学生回国休假,后来感到留学生也需要了解国内的情况,又规定,学满三年以上的可以回国度假探亲,路费自理。

丁玲与祖林这一对母子的感情非常深厚。上一次母子相见还是1954年12月,丁玲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去苏联参加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开完会,她去列宁格勒参观访问,祖林陪伴她四天,这一别又是两年半了。为了能在国内多住几日,祖林提前考完了三门功课,用平日积攒的1200卢布,买了列宁格勒到北京的往返火车票,6月9日他从列宁格勒启程,经莫斯科转乘国际列车回国。回国之前,他已经从陈云夫人于若木的妹妹于陆琳那里,听到一点妈妈“犯错误”的消息,但是妈妈来信中却从未谈过这件事,他心存疑惑,很不放心,这也是他急于回国的原因之一。回到家里,家还是那么温暖,妈妈依然乐观开朗,谈笑风生,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当天晚上,丁玲向祖林谈起1955年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的情况,并告诉儿子:现在情况已经好转了,作家协会已经开了三次党组扩大会,会上的发言都认为1955年斗争我是不应该的,“反党集团”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周扬也作了这样的表态。党组扩大会现在暂时休会。这个问题纯属1955年党内斗争的遗留问题,暂搁一段时间再处理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只是时间问题,迟早总会得到实事求是的解决。丁玲还说:“看来全国解放以后那几年,我的声望太大了一些,为人所难容。若不在北京做这几年工作,而是去工厂或农村深入生活、写文章或许要好一些。”

诗人艾青是丁玲一家人的好朋友,听说祖林回国探亲,在北京饭店搞了一次小型的聚餐。那是6月下旬的一天,蒋祖林回忆:“那天上午,我们先到艾青家里,是一个小巧的四合院,离崇文门不远。谈话之中,艾青说再把江丰和朱丹、李纳夫妇请上,他给他们打了电话。随后,就去了北京饭店,要了一个单间。江丰、朱丹很快就来了,但李纳没有到,我就去饭店大门口等她,等了二十多分钟她才到。我们走进单间后就开始上菜了。一起聚餐的有艾青、高瑛、江丰、陈明、朱丹、李纳、妈妈和我,一共八人。”那是一次好友的相聚、文化人的相聚,席间必是谐语叠出,笑声不断,充满了欢快的气氛。这些天真的才子们,浑然不觉滚滚乌云正向他们压过来,还在尽情地享受这一次“最后的晚餐”。此后不久,丁玲、艾青、江丰、朱丹等就遭到批判斗争,相继被打为右派。

祖林到家第二天,妈妈同他商量怎么一起度过这个夏天,说可以去青岛住些日子,参观海军基地,看看潜水艇,萧劲光司令员曾表示欢迎丁玲去海军看看,当然得写一两篇反映海军生活的文章。但是他们还是把这个念头打消了,因为一家人都放心不下“反党集团”问题的最后处理。丁玲说:“那我们就住到颐和园去,那里安静、凉快,景色也好。”

1957年的夏天北京热得早,六月下旬的气温就达到了摄氏30度,但颐和园要比城里凉快许多。丁玲与祖林在云松巢里住了一个多星期,充分享受这难得的重逢。云松巢在万寿山下,是一个白墙花瓦相围、松柏掩映的小院落,其名取自李白的诗句“吾将此地巢云松”。院子里有好几棵很大的松树。久别的母子,有多少话要说啊。白天他们很少出院子,傍晚,当游人渐稀,飞鸟归巢的时候,他们才踱步于湖光山色之间。那些天,丁玲的心绪很好,同儿子在一起,她什么话都可以谈,他们忆起许多往事,忆起丁玲的母亲,忆起1951年夏天毛主席来云松巢看望她的情景。

这一年,祖林27岁了,作为母亲,丁玲自然十分关心儿子的婚姻大事。她已经看好了一个姑娘,是作家李纳的妹妹李灵源。这姑娘漂亮,聪明,在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事业上很有发展。李纳在延安时,曾经是祖林的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在中央文学研究所时又是丁玲的学生,与他们母子都很熟识。为了促成这桩婚事,丁玲邀请李纳姐妹来到颐和园,一起度过了三天。

祖林与灵源相处得很好,第一次见面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的感情发展很快,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分手时候总是难舍难分。7月中旬,灵源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团,要去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丁玲在萃华楼饭庄设家宴为她饯行。就在这天晚上,祖林同灵源确定了爱情关系。这件事让丁玲十分欣慰,她亲自领着儿子,在东安市场的首饰店,为未来的儿媳挑选了一个浅紫色的宝石领花。

那些天还有一件让丁玲高兴的事情,智利诗人聂鲁达夫妇来中国访问,丁玲以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身份,出面宴请。他们是老朋友了,1951年9月,聂鲁达和苏联作家爱伦堡代表“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委员会来华,向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委员宋庆龄授以奖金,丁玲写了热情洋溢的《欢迎,欢迎你们的来临》,刊载于《人民日报》上,她又遵照周总理的指示,陪同爱伦堡夫妇、聂鲁达夫妇去上海、杭州参观游览,回到北京,又设家宴款待,并找来贺敬之、徐光耀等青年作家作陪。

尽是一些好兆头,丁玲和喜欢丁玲的人,都沉浸在乐观之中,深信不疑地等待着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这是一种盲目的乐观,一种不知内情底细的乐观,一种不懂政治的文化人的乐观。一场空前猛烈的暴风雨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