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荣
丹东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万里长城最东端的起点,早就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而人们对丹东最熟悉的莫过于它依傍着的中国与朝鲜的界河——鸭绿江。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迫使美国将军第一次在没有打胜的战争中签下了和平谈判协议,使鸭绿江更令世人瞩目。特别是横跨鸭绿江连接丹东和朝鲜新义州的那座江桥,新义州一侧的桥体当年已被美军炸毁,如今只留下丹东一侧钢筋铁骨铸就的桥身,被称为“断桥”。这“断桥”融进了历史的记忆,述说着帝国主义侵略的罪行,已成为丹东市和平年代休闲旅游的一处著名景观。
一年前的早春3月,就在这丹东胜景“断桥”附近,出现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物,丹东人亲切地称他为“好人老郑”,他的出现,使鸭绿江,使丹东,又一次进入了关注这座边境城市的人们的视野,人们说,老郑这人好啊!他正像丹东这座美丽的边境城市的一张名片,向世界呈示,丹东的山好,水好,人更好!
老郑是何许人?他有何魅力令传媒网络因他的出现而掀起一股股热浪呢?
那是初春一个平平常常的早晨,老郑像往常一样出现在鸭绿江边断桥北的一段马路上。手里照例拿着扫帚、铁锹和撮子。早春的天气乍暖还寒,他依旧一身冬装,上衣外面罩着那件人们一见就会猜到他职业的黄色坎肩——他是这座江城振兴区环境卫生管理处保洁员,他分工保洁的地段就是断桥北的滨江中路。每天清晨到黄昏,他在这里值班。
近些年,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涌向丹东,都要到断桥和江边的锦江山公园、江滨公园走一走,看一看。中央电视台录播“心连心”艺术团阎维文等到丹东进行慰问演出,就是在江滨文化广场上进行的。可以说,滨江路的环境与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丹东的观感、印象。作为滨江中路的保洁员,老郑深知这一点,所以从他担任这段路的保洁员那天起,就将保持好这段路的清洁卫生当做最重要的事儿。不论是在酷热难耐的三伏天,还是在冰雪严寒的冬日,他总是早早地出现在这段路上,一段段地清扫保洁,一次次地巡回清检路面垃圾。住在滨江中路附近的居民都熟悉他敦实的身影、憨厚和善的面容,都深知只要他当班,这段路面总是清洁怡人,令人爽心悦目。没有谁能说出他的全名郑仁东,却都能脱口而出地叫他“老郑”。
这一天是2009年3月18日,在明媚的晨光中老郑清扫过一段路面后,提着撮子准备将垃圾倒进丹东市第十三中学附近的垃圾箱,这时,他发现垃圾箱里有人扔进两个装鞋的纸提袋,一个纸袋里是垃圾,另一个袋子里还有个鼓鼓囊囊的塑料包。
“谁这么粗心,扔垃圾把东西也随手扔了?”这么想着,老郑提起那个纸提袋,嗬,还沉甸甸的,压一压,里面不像是皮鞋。他打开纸提袋看时,顿时惊奇起来,钱!一捆捆五十元人民币大钞,整整4捆。
谁能富得把整捆钱往外扔呢?老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他仔细看时,那包着塑料、裹着封条的人民币,每个封条上都盖着银行的红色印章,分明是真钱。再细一数,每捆5万元,4捆整整20万元!
57岁的郑仁东从没见过这么多钱,五年前他从工厂下岗时拿到的买断工龄钱也才不到3万元。如今与妻子、儿子挤住在仅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过着清贫的日子。若有这20万元,就可以为儿子买间房子结婚了。
但老郑压根儿就没往这方面多想。他想到的是另一个人:“失主”。
“一下子从银行取出这么多钱,肯定有急用!”老郑猜想:“是在医院住院动手术急需的押金?还是要买房急去付款?……”想到失主这会儿一定是心急火燎,老郑望着上班高峰期滨江路上的人流,他感到手里拎着的包装袋,不仅仅是20万元的分量,还有沉甸甸的责任。“一定要尽快把这笔钱还到失主手中。”
于是,老郑快步走进邻近的第二职业专科学校收发室,急切地拔打110报了警。
武警丹东边防支队一经街派出所民警迅速驱车赶到了现场,看到老郑提着手提袋站在路边焦急地等待,便很快问明情况查看了老郑捡到钱的垃圾箱,请老郑一同回到派出所。
接到报料,丹东《鸭绿江晚报》记者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一经街边防派出所。当时老郑正向民警介绍捡钱时的现场情况。
看到记者来采访,在场的民警都夸面前这位憨厚腼腆的老郑是个好心人、活雷锋;面对20万元现金不动心。听到大家的赞扬,老郑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泛起了红晕,他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你家庭富裕吗?每个月收入多少?”记者问。
“我每个月挣600元,老伴也退休了,家里挺困难,不然我能扫大街吗?”
“你孩子条件好吗?”
“孩子在丹东造纸厂打工,29岁了还没结婚,没钱买房子。”
“这20万元钱是你在垃圾箱里捡到的,等于被抛弃的垃圾,你捡到时也没有人看见,你却主动交给了警方,现在不后悔吗?”
“后悔我就不报警了,我现在就想尽快找到钱的失主。”老郑坦诚地说。
听了记者与老郑的对话,在场的人们无不动容,在一些人都在狂热追求物欲的今天,保洁员老郑拾金不昧的行为,真正打动了大家的心。
捡过20万元钱的事儿,回到岗位上老郑没对任何人说起过,像往常一样认认真真地在江滨中路保洁,清晨照例早早赶到这段路上清扫街路。
3月20日上午,老郑在一段路上保洁,忽然一辆轿车停在他的附近,车上的人打开车窗看看他,用肯定的语气对同车的人说:“今天报纸登的是他,肯定是他。”
过了一会儿,一位骑自行车的中年妇女也在老郑身边停下来,跳下车就向行人喊:“就是他,我看照片就是他!”见到老郑有些惊讶,便又对他说:“是你捡到20万元又归还失主了?报纸都登出来了!”
这是真的。郑仁东这一天成了省市传媒关注的新闻人物。丹东市的《鸭绿江晚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通栏的消息:《垃圾箱里捡到20万》,副题是“月薪600元的保洁员拾金不昧交警方”。5月18日在第一时间赶到一经街边防派出所的晚报记者李军翰详细报道了郑仁东捡钱交给警察的经过,这一天的《辽沈晚报》也在社会新闻版刊发了消息:《环卫工每月挣600元,捡20万报警》……
在郑仁东报警后,一经街边防派出所民警感觉垃圾箱内突然出现20万元巨款很蹊跷。可能是失主不小心当垃圾扔掉的,也不能排除与绑架、贩毒或敲诈勒索案件有关,于是向上级作了汇报。很快,刑警赶到派出所提走了20万元现金的包装袋,进行了技术分析。还调取了滨江路、十三中附近的监控录像,判断案件性质。同时,派出所还派出多名民警在捡到巨款的垃圾箱周围蹲守,走访调查,寻找失主……
经过紧锣密鼓地彻查,3月19日这20万元现金的失主找到了。
原来,3月18日早晨,在丹东市第十三中学附近居住的一位老板,拿着这笔头天取出的巨款下楼,他的司机帮着他拎着家里的垃圾。在车上,装垃圾的手提袋与装钱的手提袋放在了一起。汽车路过垃圾箱时,司机下车扔垃圾,问老板拿的那个手提袋是不是垃圾,老板正忙着打电话,随便点了一下头。于是,司机便将装有20万元现金的袋子与垃圾一起扔进了垃圾箱。
发现20万元巨款丢失后,老板和司机急忙驱车赶回垃圾箱寻找,发现装钱的包装袋已不见了。他们又赶到处理垃圾的同兴垃圾处理站寻找,也没见踪影。几经周折,他们才与正在寻找失主的一经街边防派出所取得了联系。
在派出所收到了失而复得的20万元巨款,从民警口中得知是一位保洁员拾金不昧,老板连连称谢。并从现款中抽出两千元交到民警手中,请民警转交给好心的保洁员作为慰问金。
3月24日上午,民警将老郑请到一经街边防派出所,将失主请求代为转送的两千元慰问金交给他,老郑接过钱,想了想,又要把钱交还给民警。
“你把这钱收下吧,这是失主真心实意感谢你送的慰问金。”民警说。
“这钱不是属于我的,我花起来心里不安。”老郑真诚地说,“现在我自已还能挣钱,失主赠送的这两千元钱,请你们代我捐给希望工程吧!”
但民警没有代收老郑的捐款,而是又把钱交给他,让他想好了再做决定。
老郑主意已定。回到家里,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从纺织厂退休的老伴陈金林,老伴也支持他,他们都觉得做好事不为回报,只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老郑的家虽然贫困,却是和谐之家,结婚三十多年,两口子互敬互爱互相搀扶着克服了许多苦难。老郑在五一八内燃机配件厂当钳工时,老伴在纺织厂四班三运转,且离家远,他就承担起全部家务活。积劳成疾的老郑得高血压,高压常升到200mmHg,眩晕难以坚持正常上班,老伴就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五年前,老郑因病从工厂买断工龄回家,每年要自己交四千多元养老保险,儿子在工厂打工工资要攒着结婚用,全家生活主要靠着老伴陈金林的九百多元退休金打点,过惯了节衣缩食的日子。老郑血压高每天只吃几元钱一瓶的降压药。夏天在江滨保洁,酷暑难耐也舍不得买雪糕吃;老伴每天跑几趟菜市场,只为买点便宜菜……
但为了孩子学习,他们却肯于付出。儿子没能上大学却喜欢学习,想买一台电脑,老两口一合计,借钱给儿子买了一台组装的电脑。为此,他们连续还了三年债……
老郑打听了,两千元捐给希望工程可以保证10名贫困家庭的小学生一年的学业。自己得的这慰问金捐给希望工程,值得!
老郑向同事询问,大家都不知道希望工程办公室在哪儿。他就叫儿子在网上查,终于查到了。有了地址,这个几十年从未因事请过假的老实人破例向班长请了一个小时假,专程到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
接待老郑的团市委学少部的工作人员看看他的穿戴好像生活一般,却要捐出两千元,婉言劝他说:“为希望工程捐款要量力而行,工薪阶层不必一次捐这么多……”
“我和家里商量好了,捐两千!”老郑执意全捐。团市委的工作人员被这位憨实的老同志对希望工程的热情感动,不再劝他,给他开了张捐款收据,真挚感谢他对贫困学生的关爱与资助。
走出团市委,老郑那黑红的脸膛上闪灼着惬意的微笑……
老郑向希望工程捐款是自己悄悄前往的,回到岗位上对同事们也是守口如瓶,却还是被追踪采访的《鸭绿江晚报》记者李军翰把他捐款的经过给“抠”了出来,并迅速在报端披露。
恰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月20日,省、市传媒将郑仁东拾金不昧的事迹报道后,很快就成为丹东市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们对老郑的高尚行为表示由衷的钦佩,许多市民自叹不如。有人说:“老郑是好人啊,在他身上看到了丹东城市精神。”有人则坦言:“扪心自问一下,假如我捡到那20万,未必能像老郑那样。”
网友“南海”发帖:“我最相信一句话,世上还是好人多。人家能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报警,也许换了别人,肯定得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是报警还是自己留着,一个清洁工人能做到这一点真的令人敬佩……”
市民李先生对记者说:“务实、求美、自强、超越,郑仁东拾金不昧的行为成为践行丹东城市精神的一个典范。他求美,因为他心灵美,而对垃圾箱内的20万元现金,在没人知晓的情况下交警方,美得真实;他自强,虽然老郑是一名街头保洁员,但他不为意外之财所动,更靠自己辛苦的双手挣钱,给人们启迪。”
网友“悦宁妈妈”说:“真是好人呀,若是我捡到了,我得好好思考一下,到底怎么处理。”
网友“源泉”说:“对失主说两句,应该让好心人有好报。”
网友“轨道之网”是辽F90980值班司机,他在报上读到老郑的事迹后,专门到报社将一张百元现钞交给记者,请转交给老郑,他说:“我就想让好人能有好报,虽然我也是工薪族,但这点钱能代表我的心意。”
3月24日晚八点左右,一名出租司机给《鸭绿江晚报》记者打电话反映,一辆车牌为辽BL2913的黑色轿车在金地广场附近,将一名骑自行车的人撞飞后逃逸。他马上开车追赶肇事车辆,并将配合民警取证。这位司机对记者说:“若在以前,我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郑仁东的事迹感染了我……我也要做个像老郑一样的好人。”
郑仁东,一个普通环卫工,因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善事,引起了丹东市民的强烈反响,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好人老郑”。在老郑身上人们看到了人性中的闪光点。作为这个城市的领导,丹东市委书记薛恒从老郑的事迹中看到了他的范本意义,他在批示中写道:“老郑的事迹十分感人,应广为宣传;它代表我们这个美丽城市中美丽的丹东人,美丽的心灵!”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在民间不断传承,一代代相袭弘扬着一种淳朴、和谐、诚信的社会风尚。“拾金不昧”最早源于《后汉书·乐羊子妻》:“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至清人吴炽昌的《客窗闲话·义丐》中“拾金不昧”已演为成语:“乃呼里长,为之谋宅于市廛,置货立业且表之以额曰:‘拾金不昧’。”千百年来,“拾金不昧”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的道德良知藏之于民。而今在郑仁东的身上又闪耀出新的光彩,浸润着丹东市民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不断冲击下,谁都不愿道德渐行渐远,能有人坚守道德的本真,是城市希望的所在。所以,当草根道德显示出力量,人们发现一种淳朴为人的品格真金时,就特别珍惜并重视其示范意义。《鸭绿江晚报》就抓住这个时机,及时召开了由作家、教授、文化学者等各方人士参加的座谈会,探讨老郑善举的现实意义。
《丹东日报》自3月31日起,连续发表了《感动过后……》、《君子以自强不息》、《让道德之光发扬光大》等五篇文章学习郑仁东弘扬城市精神的评论。评论认为:“捡到20万元,在需要钱的郑仁东心中,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不是自己的钱不能要,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他的高尚之举,是对丹东‘务实、求美、自强、超越’这一城市精神的最好诠释。”为此评论者希望,拥有郑仁东这种“美丽的心灵”的好人、丹东人多起来,让美丽的边境城市同时拥有外在美与内在美,成为海内外人们心中最美的城市。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花逢春报发生。”像老郑这样具有美好心灵的丹东人,将会催开鸭绿江畔更多最美的文明之花绽放。
郑仁东的事迹在媒体披露后,许多市民前往鸭绿江畔滨江中路老郑的保洁工作段来看望他,与他进行交流,老郑憨厚的脸庞上总是露着由衷的笑容,有问必答。
“捡到不属于自己的钱,再多也不能揣自己的腰包,必须想方设法还给它的主人,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谁都应该做到的事儿。想想看,丢了这么多钱人家会怎样?能过舒服吗?而咱要昧着良心留下这笔钱,同样一生不会安宁。我觉得做一个好人比什么都重要。”这话,老郑不知说了多少遍。
老郑这么说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每天在工作路段上保洁,手脚更勤快了,常从这路段走过的人说,这滨江中路比以前更洁净更清爽了。
振兴区环境卫生管理处江滨路保洁班班长孙晓翠对老郑应聘当保洁员这几年的工作最了解,她说:“老郑工作踏实,认真,任劳任怨。他负责清扫保洁的路段是景观路,车多,人多,来丹东观光旅游的人更多,他每天要在这条路上来回清捡十几遍,要走十多公里的路,但不论是在夏天游人多的时候,还是冰天雪地大冬天,这段路总是干干净净,在环境卫生管理考核时,从来没被扣过分。”
工作时,老郑总是及时地把行人随手扔下的垃圾扫起来,而对有用的小物件他会捡起来放在垃圾箱的边框上,比如谁不小心丢失的钥匙、自行车上掉下的小零件,等等。当失主来找时,老郑会归还给主人。
逢年过节,需要清扫的鞭炮垃圾太多了,老郑当不当班,只要领导打个电话让他赶到,他总是毫无怨言及时赶到,不管鞭炮垃圾多到啥程度,总要清扫干净才回家。2009年的大年初一他就是在湖滨路上清扫鞭炮垃圾的劳动中度过的。环卫处的领导和同事们都说:“把活儿交给老郑我们放心。”
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郑仁东还做了“三员”工作,既当保洁员,又当宣传员、导游员。在湖滨路上保洁,常有游人向老郑问路,问景点,作为土生土长的丹东人,看到这么多来自海内外的游人对丹东的山山水水有浓厚的兴趣,虽没有伶牙俐齿,他却总是高高兴兴地给问询的人指路,介绍景点。每当那些远道而来的孩子们苹果般的脸上绽出微笑,招着手向他说声“谢谢叔叔”的时候,他心满意足。
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升温,对城市环境卫生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卫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有一次,老郑还在保洁时,影响了路边停放的轿车出行几秒钟,车主下车又骂又打,还打电话找人来一起对他谩骂。老郑心里委屈难受,但他没有报警,也没有向领导汇报。他想还是算了,我不能和他一样,他没觉悟,我不能没有;他不懂事理,我不能不懂;他看不起环卫工作,我却热爱我的岗位。老郑忍辱负重,因为他觉得做一名环卫工作,要用“一人苦换来万人笑”。
事后,同事们都夸老郑识大局,顾大体。大家说:“老郑在国企待过,遇事常想大局”。
郑仁东原是丹东市闻名的国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厂的钳工。从1974年他从知青点回城入厂到企业改革时因病下岗,他在这个企业干了30多年。这个厂1957年曾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拖拉机“鸭绿江一号”;80年代后是内燃机配件重点生产厂家。大企业,生产是流水作业,每道工序“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缺人。郑仁东入厂后不但勤于钻研技术,很快成为生产骨干,也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从没迟到早退和请过假。
郑仁东“拾金不昧”的事迹在传媒报道后,五一八厂曾与他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都说:“他为人忠厚老实,做什么事都讲究对得起良心,是车间里有名的好人,他能把捡到的20万元上交一点也不意外。”
给郑仁东当过10多年班长的李宝和说:“老郑捡钱上交不意外,却让人感到吃惊。因为老郑太缺钱了,他在我们班做维修工时,花钱有名的仔细,家里生活困难。那时我们储蓄都是攒1000元才存银行,他攒二三百元就去存银行。职工存小额储蓄,每月存20元,只有老郑算得清利息是几块钱。”
车间工会主席冯德芳说:“老郑人缘好,大家选他当维修班工会小组长,班里的班费放在他手里大家放心。”
李宝和说:“把活儿交给他干更放心。他有力气,机床配件要两个人抬,他一个人就能抬动,从不偷懒耍滑。车间加班加点是常事,抢修生产设备经常干到晚上九、十点钟,老郑总是干到最后。”
郑仁东的工友高峰说:“那时候老郑的媳妇在五龙背纺织厂上夜班,老郑宁可把很小的孩子托付在亲戚家,也毫无怨言地在车间赶任务。”
工会主席冯德芳说:“老郑不但让人信任,还有一份热心。车间里老工伤赵志田常年在家病休,老郑作为工会小组长经常去照顾他,能帮能干的都帮他干,一帮就是十几年……”
老郑还是技术能手,常搞些小改小革,他设计焊制的曲轴架现在还在用着,作为维修钳工,车间购进先进机床,他总能最先掌握维修技术,还无私地传授给别人,他带的三个徒弟现在都是技术骨干……
积劳成疾。当郑仁东在工厂干到30年时,心脏病、动辄超过200mmHg的高血压,使他这个当年身强力壮的汉子经常眩晕,不得不时常病休在家了……而今,当他成为新闻热点时,又唤起人们的美好记忆,大家都说:“老郑这个好人啊,在哪儿都会干得不错。”
3月18日晚上,郑仁东捡到20万元现金上交警方后睡得很实、很香。但一个月后的晚上,老郑躺在铺满月光的床上却辗转反侧睡不着,他失眠了。
4月17日下午,丹东市委副书记李树民到郑仁东家走访慰问,当李树民副书记代表丹东市委市政府将一套新房钥匙交给老郑时,毫无心理准备的老郑一家又惊又喜。
李树民握着老郑的手说:“你拾金不昧的事迹在丹东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你面对巨款不动心,这种精神值得全市干部群众学习。随着新闻报道的展开,在你的事迹鼓舞下,丹东市掀起了做好人好事的小热潮。你拾金不昧的行为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生动实例,有助于市民素质的提高。市委、市政府决定奖励你住房,是想解决你的实际困难,让好人有好报,弘扬这种精神,通过榜样的力量打造丹东城市名片,通过榜样的力量建造美好城市。”
不善言辞的老郑难耐心中的激动,紧握住李树民的手说:“感谢党和政府的鼓励,我一定好事继续做,好人继续当!”
李树民带着老郑两口子一起来到新房,位于绸二新区11号楼2单元507室的这套廉租房宽敞明亮,令老郑笑不拢口,妻子更是泪光闪闪,她说:“20万现金如果我们昧下,虽然也够买房子给儿子结婚,住上心里却难安宁。没想到市委市政府能奖励我们房子,真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政府啊!”
丹东市委、市政府奖励老郑一套廉租房的消息在丹东迅速传开了,又掀起一波热议。人们说,老郑住上新房,是大家的心愿。老郑,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市。而今,感动了这座城市的老郑有了新房,政府给的,这是鼓励,是褒奖,更彰显了党和政府的主张,达成了民意——好人好报!房子有价,精神无价。奖励一套房子,更是奖励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使“好人老郑”有了特定的符号意义。为此,市民热议此举时,为好人祝福,也为市委、市政府的公仆们为老百姓办了实事鼓掌。
好人老郑获奖新房的消息也火暴了全国媒体,仅仅一天,《辽沈晚报》、《华商晨报》、《北京青年报》、《武汉晚报》及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40余家媒体及知名网站都转载、报道了这一消息,引发大江南北的热议。
腾讯网转载这一消息后,24小时内网友评论达1500余条。“该奖!现在做好事的人不断减少,奖励好人好事是树立正气的最佳办法!”一位网友评得干脆。
广东网友评:“东北人就是活雷锋!”
安徽滁州网友:“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希望能感动他们。看到这条消息,我的心情很愉快。”
新浪广西网友:“好人有好报,丹东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城市!”
21CN网网友:“全国人民向丹东人民学习,这样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
民间道德楷模更具示范性与可学性,蕴藏在老百姓内心的道德力量,通过政府扶持与媒体的张扬将会放大为强烈的主流社会心理,使精神价值的人格魅力,促进形成温和淳厚的民风。郑仁东的事迹所掀起的一波波热流又一次验证了这个趋向。
就在4月21日这天,老郑被团市委请到振兴区一所小学,他亲手将捐给希望工程的2000元助学金送到10名贫困家庭的小学生手中。
从儿时郑仁东就一直记着母亲的一句叮咛——不是自己的东西咱不能拿。这父母的教导,老郑又向钦敬他的小学生转述了,他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诚实,奉献,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而同学们受到他的感染,纷纷表示:要像郑爷爷那样做个好人。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与孩子们在一起的老郑深感自己也是快乐的。
做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郑仁东以自己的美好心灵,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后,一串串意想不到的“惊喜”,竟让感动他人的老郑长久地处在感动之中——
9月11日,郑仁东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9月20日,郑仁东在全国7000多万张有效选票的评选活动,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殊荣,并在北京召开的表彰大会上受到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9月27日,郑仁东的儿子因父亲喜得廉租房,终于结束了恋爱“长跑”,举行婚礼。在婚礼上,市文明办工作人员宣布:“新郎官的父亲郑仁东作为辽宁省的群众代表,已被特邀进京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
10月1日,郑仁东与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本溪的武秀君作为辽宁仅有的两名群众代表在天安门前观礼台上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式、群众游行和国庆晚会……
参加完观礼活动,老郑没在北京多待,他想到自己分工保洁的滨江中路,他不在时还需别人替班,便很快赶回丹东上班了。穿着人们熟悉的一身朴素的保洁服,操着扫帚出现在鸭绿江畔游人如织的路面上,当有人问起进京的观感时,他一脸的憨笑说:“近几个月来,意想不到的事儿实在太多太多,而能到北京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却是最最想不到的,我一定要把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永远珍藏在心里。在今后的路上,用自己的善行义举,传播精神文明,带动更多的人,把我们丹东、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世界是在变化着的,但善心是永恒的。好人老郑,用他的善行感动着社会,而社会对好人的回报同样感动着每个人。这就是发生在我国最美丽的边境城市丹东的“郑仁东现象”。我想通过这一现象,人们乃至全社会将对好人精神发出更强烈的关注和呼唤。
愿好人精神永恒!
2010年3月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