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备则乱。
按常理,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联合国军突然大举进攻,彭德怀应该慌神了,应该“乱”方寸了。
但彭大将军就是彭大将军,或许是多年战争生涯的历练,或许是天性使然,彭大将军在出乎意料的变局面前,不但不慌乱,反而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冷静。
他冷静地判断战局:目前,志愿军军力使尽,兵待补,装待发,粮弹俱缺。
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做法就是取守势,先稳住战线,阻止敌人进攻,免得后退过多,造成全线溃退。同时,积极准备后备军,在国内调兵遣将,待大批援军上来后,再敲美国人的脑壳。
他提出,对第四次战役,要“力争停止敌人进攻,稳步打开战局,从各个方面加紧准备,作长期艰苦打算”。
这,就是志愿军的作战方针。
如何阻住联合国军的大举进攻?
话好说,办起来难。
志愿军拳头已经打出去,根本没有再出拳之力。
甚至,此时志愿军力量即将耗尽,守的力量都很小。
彭德怀带着志愿军高级将领,彻夜开会,商讨破敌之策。很快,他们统一了认识。认为要打破这种极为被动局面,决不能死打死守,不能敌人在哪里攻我们就在哪里守。
高明的办法是:守中有攻,虽然守,也要有攻;被动中有主动,虽然被动,也要化被动为主动。
具体的,就是在一个地方堵住强敌,取守势;而在另外一个地方,集中优势兵力打弱敌,剁掉敌人的一个手指头,取攻势,从而起到让敌人的拳头缩回去的目的。
彭德怀看到,李奇微进攻的重点在西线,重兵团部署在西线,东线则以韩国部队为多。
且,西线进攻快,东线进攻慢。
于是,志愿军首长实事求是地制定了“西顶东放”的积极防御战略。
就是:用少量部队堵住西线敌人,而将大量部队集结于东线,狠打东线,震动西线,从而解除敌人的进攻。
志愿军的战法是否能够如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