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是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奚者,形也。
孙武说:过去善于作战的人,首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被敌人战胜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可以战胜敌人在于敌人出现错误。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不被敌人战胜,而不便敌人有可胜的时机。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预先知道的,但不能蛮干取得,不被敌人战胜的,在于严密的防守;可能战胜敌人的,在于乘隙的进攻,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军队,就像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军队,就像来自高不可测的天上,所以能保存自己而获全胜。
预见胜利不超过大多数人所能知道的,这不能算是好中最发的;打了胜仗天正值都说好,也不能算好中最好的,所以举起毫毛不算力气大,看得见日月的辉光不算得眼睛明这,听得见雷声的震动不算有耳朵灵敏,古代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是取胜于易胜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取得的胜利,即没有料敌制胜的智名,也没有勇敢杀敌的武功,他战胜敌人是因为在作战指挥上毫无差错,他所以毫无差错,是因为他采用的作战措施是必胜珠,是取胜于早已处于失败地位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先立于不败之地位,而不放过足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的军队总是先造成胜利的条件才同敌人作战,失败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打起来然后侥幸求胜。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治,所以才能掌握必胜不败的决定权。
兵法:一是度量双方土地面积的大小,二是估量人口,兵源的众寡,三是计算物产、资源的多少,四是权衡军事实力强弱的对比,五是分析敌我双方有利不利条件和决定取胜方法,敌我双方都有土地,就产生面积大小问题的“度”;双方土地大小的“度”的不同,就产生人口、兵源多少的“量”;双方人口、兵源的“量”的不同,就产生物产、资源多少的“数”;双方人力、物产多少的“数”的不同,就产生力量强弱对比的“称”双方力量强弱的“称”的不同,胜败也就清楚了。
所以胜利的军队作战,好像“以镒称铢”,失败的军队作战,好象“以铢称镒”。胜利者作战,就像掘开八百丈高山溪谷中的积水那样奔流直下,具有雷霆万钧之力,不可阻挡。
本篇主要论述依据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采取攻守两种不同形式,提出了首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求胜的作战指导原则。
翻开我军的战史,便会发现,孙子兵法中提出的这一原则,是十分正确的,它符合古往今来所有战争的基本规律,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想当年,我红军初创时期,由于不懂得这一规律,南冒起义一开始,便凭着革命的勇气和理想的热情,企图夺取大城市,与强大的反动势力进行决战。然而几个回合下来,弱小的红军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处处受到数倍于已的敌人的围剿。
毛泽东首先发现了革命根据地作用,他了现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山区,恰恰是敌人鞭长莫及,而红军可以安然生存的地方,因此,他率领着秋收起义的部队走向井冈山汇合,使得红军扎下根来,逐渐发展状大,最后形成了燎原之势。
毛泽东的决定,恰恰符合了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的作战指导原则。
在此后数次反围剿战争中,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基本遵循了这一作战原则,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与敌人作正面的对抗,而避开敌人的锋锐,在山区里同敌人捉迷藏,“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等到敌人斗志沮丧了,精神疲惫了,粮食用光了,弹药消耗了,已无心同我决战时,红军才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攻击一部或一簇力量薄弱之敌,故而屡战屡胜,连续粉碎了蒋介石四次数十万大军的围剿,不但壮大了红军的力量,还扩大了根据地的面积,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使人民有水深火热之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然而四次围剿之后,以王明,李德为首的教条主义者们掌握了军事领导权,他们丝毫不懂得“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军法要典,完全不顾及敌强我弱、敌从我寡的现实,摆开阵势,要堂堂正正地同敌人打阵地战,其结果,非但红军遭到了几近毁灭性的重创,已经开辟了数年之外的根据地也全部丧失,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的总退却,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孙子在本篇中,还讲到了兵法的问题,即所谓的“度”“量”“数”“称”“胜”等问题,笔者认为,孙子论述的这些道理,是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相适应的,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一定的疆界,一定的兵源,那么这个国家是无法进行或维持战争。
在孙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既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没有机器生产,劳动力的水平基本相同,都是用笨重的工具,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基本是有国土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少来确定的。
但在现代战争中,衡量这些事物的标准便有了巨大的变化,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运用,在规模的现代化机器的生产,使得一些国家的实力不能仅仅从国土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寡也衡量了,例如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亚洲的日本和欧洲的德国,他们发展军工业,结果使得大战爆发后的初期,他们一度占了上风,先后打败了十多个国家,几乎实现他们独霸世界的狂妄野心。
由此可见,在战前的“称”,是十分必要的。谁能够占到压倒性优势,谁就会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当然,“称”的内容已经同过去不太一样了。他注入了时代的气息和内容,但孙子所阐明的基本作战原则仍然没有变,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实力不强,“称”上不占优势,必然会在战争中吃败仗。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奇制胜的新武器
战争是一部充满血腥的教课书,它教导了那些准备战争或者防备战争的人们,要想地一场大战中赢得胜利的话。就必须在“称”上占优势,也就是说,要在战争中举足轻重的、能致敌于死命的新式武器,因此,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次序兵器到势兵器,从手枪步到大炮坦克原子弹,几乎毫无例外,所有的最新发明科学技术,都首先应用于军事或者战争。
了近代,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商品市场的斗争越演越烈,对新式武器的渴求就愈加迫切,英、法、德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在大战中取得优势,都在新武器的开发和研制上投入重资。
终于,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有十多种新式武器出现在战场上,这些新式武器的出现,的确给战争的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杀伤力。使得战争这个恶魔,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加血腥,更加沉重。
毒气—战争中的瘟神
1915年1月,东普鲁土的马祖里湖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层,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过。将冰面上的积雪扫荡得干干净净。
在湖的两军,严阵对峙的两个战争狂魔,一方是新兴的帝国—急欲重新瓜分世界的普鲁士德国;一方是老牌的沙皇帝国—俄国。
两支军队在这儿厮样了近一百天,双方都遭到了重创,但是俄军安住防线,德军要迅速击垮俄军的防御,占领东普鲁的企图,一直未实现。
今天难得的好天气,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烤得人身上热烘烘的,两军阵地之间,出现了少有的平和、宁静的气氛。
躲在潮湿、冰冷的掩体里的确不是什么好滋味。外面这么好的阳光,况且零零散散的枪炮声离阵地很远。好像战争已经远去了。
于是,俄国士兵们蜷缩着身体,怀抱着冰冷的步枪,钻出猫耳洞,一片片悠远然的躺在堑壕里晒太阳。
正在这时,有几发炮弹从德军阵地上飞了过来,散乱地落在俄军的阵地上,对这种毫无目标的射击,俄军的官兵谁也没有在意。
片刻之后,空气中开始飘浮着一种烂苹果的气味,甜腻腻的让人心烦。忽然有人觉得呼吸急促瞳孔扩大,不少官兵竟先后昏迷过去。
他们发病之前毫无征兆,查遍全身又无丝毫伤痕,把那些战地医生弄得束手无策。谁也没有想到,这是德国使用的毒气战,他们在刚才发射的炮弹里,装满了致人死命的氯气。
由于天气比较寒冷,加这德军第一次使用氯气炮弹,炮弹的分布很不均匀,所以这一次并没有造成巨大的杀伤。但它作为一种心理战,已经使俄军闻之色变,惊恐万分了。
1915年4月22日,西线的英法联军正在与德军进行第二次伊普尔战役,这一于,当英法联军的官兵们严阵以待,正准备向德军的阵地发起总攻时,突然,一团黄绿色的烟雾向着他们席裹而来。
这是什么东西?许多英法联军的官兵感到好奇,有的甚至挺起了身躯,去迎接雾团的来临。
当着雾团将他们夹裹在其中时,有人甚至还使劲地嗅了几下,想弄清这团黄绿色的雾团究竟是什么东西。
但是他们很快就尝到苦头了,似乎是在突然之间,他们就感到眼睛像失明了,咽喉里烧灼般的窒息和疼痛。
长达数十公里的了地顿时惊恐不安地骚动起来,许多官兵以为中了敌人的魔法,惊慌地抱头鼠窜。
直到此时,他们才知道这团黄绿色的云雾的可怕。
这次毒气战,德军在背风的高坡上,按置了几千个毒气圆筒,向对面的英法联军的阵地上施放了160吨氯气,施放时间5分钟,结果,造成了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使德军久攻不克的英法联军的阵地上,出现了一个4公里半长的大缺口,使得德军几乎没再费什么力气,就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一战惊动了英法联军的最高司令官,他们从德国俘虏的口中,知道德军使用了一种叫氯气的毒气,但是这种毒气弹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在今后的战争中对这种毒气应该如何防护呢?英法联军的指挥官们依然束手无策。
正在此时,法国一外叫夏尔·吕亚托的间谍立了大功,他成功地窃取了德军试验、制造毒气的详细资料,并且弄清了制作防毒面具的方法。
德军军队在最初使用了氯气弹后,又改用了光气,这种毒气比空气重三倍,杀伤力比氯气大十倍,临近战争结束前,他们又研制出了具有油状腐蚀性的芥子气,毒气在战争中的随便使用,给成千上万的官兵造成了终身痛苦和伤残。
很快,德国人就尝到了报复的滋味。
1918年10月13日,在比利时战场的前沿,英军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德军阵地,德军的阵地早已被炮火炸得七零八落,此刻只能抱着脑袋,躲在田野间的堑壕里……
此刻,德军阵地上士气低落,老兵们全身麻木,刚补充到前线的新兵吓得动魂不附体。
突然,一排被炮弹掀起的尘土,带着刺鼻的气味,涌入人们的鼻腔,不知谁高喊一声:“毒气”官兵们顿时炸了窝般地寻找防毒面具来。
这是德国人首次碰到芥子气,以前,都是他们用这种东西去制服法国人和英国人,可这回,也轮到他们自己品尝了。
人们乍闻到这股气味,还不知道它的厉害,有人说它有一股香味,有人说它辛辣无比,官兵们戴上防毒面具后,弯腰屈背,一动不动地倚靠着战壕的土墙。
几个小时过去了,防毒面具里的气体已经变得污浊不堪,也许英国人的毒气已经消散了吧?一位新兵实在憋得喘不过气来,便试探着将面具取了下来,他大口呼吸了几口自以为是清新空气,但随即便头晕目眩地倒在地上,嘴里咕咕噜噜地吐着白沫。片刻之后便没有了声息。
这个士兵的遭遇,使得其他的士兵再也不敢轻易摘下防毒面具了,哪怕面具里空气再污浊,气味再难闻。
临近拂晓的时候,士兵们实在忍受不了了,这才相继摘下防毒面具,大口大品地呼吸,着山野间的空气,他们仿佛这才感到,能自由地呼吸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尽管空气中充满了火药味和芥子气的余味。
然而,这种幸福太短暂了,开刚刚亮,英军又开始打炮了,空气中再次充满了毒气和硝烟。在巴伐利亚团的阵地上,来不及戴面具的,立即翻身倒毙在地上,那些幸免一死的士兵,个个都成了瞎子。
此时,只有一个人例外,他虽然礼堂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但仍存在一点模糊的视力。他建议大家彼此抓住衣襟,由他领路逃生。
他的建议受到阵地上活着的官兵一致拥护,于是,他走在前面,士兵们排成单行,一个紧抓一个的衣襟,跌跌撞撞地来到了德军的前线急救站台票,这样,这些逃出阵地的士兵们便活了下来。
带领这队瞎眼士兵的幸存者,是一位29岁的下士,15年后,他成了德意大利志帝国的最高元首,22年后,他又一次挑起了世界大战,并且在战争的头一个回合里将英法联军打得大败,于是,便有了敦刻尔克的奇迹,有了诺曼底,有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这个一次大战中的瞎眼的下士,就是战争魔鬼希特勒。
巨炮—战争之神
在导弹发明的今天,大炮已经算小什么先进武器了,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炮却是一种相当先进,威力奇大的武器。那时不要说是大炮。除了步枪之外,连马克沁重机枪都是一种新式武器。
两次世界大战中首先挑起战火的德国。在武器的研制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在战争中最先使用了榴弹炮,当时,法国的炮使用的是76毫米口径的轻便炮,运送虽然方便,但威力也十分有限,英国最大炮是口径13英寸半的海军炮,这种炮一般安装在军舰上,或做岸炮用,奥地利有一种重型炮,是由著名的斯科达工厂在1910年制成的,口径达305毫米,射程能达到7英里以外。
在炮的世家里,德国人的两种炮可以称之为世界之最,一种是攻城用的榴弹炮,绰号叫“大贝尔塔”,是根据当时最大的军火商贝兆头塔·冯·克虏伯妻子的名字命名的。这种大炮是克虏伯工厂在1909年秘密研制的,口径达420毫米,比英国军炮还要在3英寸,可以把1吨重的炮弹射到9英里之外,每个穿甲弹还带有定时信管,炮弹在穿透目标后才爆炸,这个庞然大物搬运时要用炎车拖运,炮座要挖得很深,而且要用水泥固定,移动时再炸掉,仅安置炮位就需要6小时。
这种炮,克虏作工厂一共生产了5门,1914年8月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开战时,德军便用它来进攻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列日要塞曾经是比利时的骄傲,他们都认为列日要塞是永远攻不破的堡垒。
但是,在德军的巨炮面前,原本的神话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德军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鲁登道夫指挥德国用这种巨炮只轰击了两个小时,这个坚固的城堡便像积木搭盖的那样轰然坍塌下来。
另一种大炮是远射击队程的巨炮。由德国的兵器专家贝哈特博设计,当时德国只造了3门,这种巨炮直径8.26英寸,射程达75英里,远远超过一般大炮,炮筒长118.2英尺,相当于12层楼房那么高,炮弹重276磅,开炮时要用430磅火药发射,以每秒5500英尺速度射向20英里高的天空,然后再朝预定的目标弧形下落。巨炮重180吨,加上附件重375吨,这样宠大的怪物,不要说80年前,恐怕就是现在,也会让人叹为观止,称之为战争奇观吧!
从1918年3月到7月,这三门大炮从圣戈班森林向巴黎作远程式射击,总共发射370发炮弹,一时间,巴黎人人自危,谈炮色变,总以为巴黎的未日到了。
大炮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被尊为战争之神,是自有其道理的。
秘密武器—坦克
今天,坦克已经是战争中的常规武器,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坦克却是首次出现的秘密武器。
坦克的最早设计者是英国的欧内斯特·斯温顿上校,因为德军的火器从整体上来说比较先进,杀伤力很大,这使英、法的上层人物大伤脑筋,于是,他们便着手研究一种不怕枪弹,又能在进攻战斗中自动前进的机器,斯温顿上校从美国的履带拖拉机中得到启发,终于研制成功了坦克这种新式武器。
坦克诞生后,由于设计还不十分合理,英国的陆军大臣并不赞赏,认为它是一个“美妙的机械玩具,价值十分有限”。
但是英国的海军大臣对此却十分推崇,他已经从它的不完善的雏形中看到了它的辉煌的未来,这位有远见的军事家就是二战中的三巨头之一——温斯顿·丘吉尔。
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试制工作得经继续进行,到1916年8月,英国制造出坦克49辆。
坦克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西线的索姆河战役,此时德军发动了著名的凡尔登战役,英法联国决定在索姆河进行反击,为了减轻进攻时的伤亡,但任主攻的英军司令海格中将不顾陆军大臣的反对,急不可待地把这些新造的坦克兵投入了战斗。
那时,对战的坦克的确还不十分完美,坦克的前进速度不快,车上的武器炎力也不猛烈,机械性能也不太好,经常抛锚,驾驶人员也未经过良好的训练,即使这样,作为一种新式武器,扔显示了它的巨大威力。
德军看到这此钢铁怪物不怕路障,不怕枪击,越过堑壕,轰轰隆隆、摇摇晃晃地向他们驶来,感到惊惧万分,他们丢下武器,回头便跑,结果成了坦克兵瞄准的活靶子。
在索姆河进攻战斗中,有一辆坦克竟然冲进了一个村庄,300多名德国扶在无处藏身的情况下,乖乖地当了俘虏。
但是,德国毕竟是工业十分发达的国家,他们发现了英法这种新武器后,立刻针对性地研制出反坦克炮和破甲弹。
转过年来,在1917年的埃纳河战役中,尝到甜头的英法联军又一次殷生产出的150辆坦克用于作战之中,但是这一次的作战却怪遭痛击,参战的坦克中,有132辆被击毁,仅有十余辆侥幸生还。
英军发现了坦克前甲板太薄的弱点后,又迅速进行了改装,生产出第二代新型坦克,1917年11月20日到12月7日,在康布雷战役中,一次在战中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出现了。
战役发起之前,英国第三集团军司令官利安·宾将军在总参谋部富勒上校的建议下,决定在适宜坦克作战的康布雷镇集中使用坦克,作为进攻作战中的主要突击力量。
战斗打响之前,为了避开德军的反坦克炮的袭击,英军的坦克都隐蔽在茂密的森林里,悄无声息地集结待命。
11月20日清晨,381辆坦克同时出动,惊天动地地向着德军的阵地冲了过去为了充分体现进攻的突然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坦克自身的火力,英军没有进行例行的攻击前的火力准备。
德军从未见过么多坦克在一次战斗中集中使用,他们被坦克车上不断喷吐的火舌和准确的炮击吓破了胆,因此,只是象征性地做了一些抵抗之后,很快便掉头逃跑了。
战役结果,德军的防线被全线突破,英军虽然有65辆坦克被击毁,118辆倾陷在堑壕里不能动弹,但俘虏德国兵7500名,应该说,这是一次不小的胜利。
由于坦克有不少弱点,一次大战结束后,英法两国便不再看重它,因此,在坦克的生产和研制上也没有再下功夫,但是在战争中吃了坦克苦头的德国人却对坦克情有独钟,希特勒上台后,开足马力生产最新式的虎式坦克,一代名将古德里安又构想出一套较完整的集群坦克的新战法,结果,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半期,德军坦克大显魔威,他们灭波兰,破法国。大败英法联军,随后又挥师北上,一瘵突破苏联的军事防线,挥兵直达莫斯科城下,把坦克的神威发挥到了极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出现过飞机和飞艇,同时出现过新式武器还有无畏舰、潜水艇、猎潜艇等,当时德国人的“齐柏林飞艇”曾经名噪一时,这种飞艇长760英尺,宽75英尺,可贮氢气200万立方英尺,从1911年开始,德国人用这种飞艇对伦敦进行过多次轰炸,造成当时人们畏敌如虎的“齐柏林”大恐慌,飞艇固然示功图理大,航程远,飞得高,但体积庞大,速度极慢,易燃烧和爆炸,投弹命中率低,抗风力差,因此,飞艇遭到的损失十分惨重,随着兵器的发展,军事飞艇渐渐被淘汰了,但是在商业和节日喜庆活动中,飞艇却大显神威,成了烘托气氛必不可少的道具。
“施佩伯爵”号的末日
1939年12月13日。
此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英德两国虽然还未进行陆上交手,但海上的交通运输战已经开始了,德军的潜艇群和几艘主务舰,利用偷鸡摸狗式的打法,使英国皇家海军备受羞辱,因此,他们仇欲搜寻到这些到处惹下祸端的刽子手,以便给予它们严厉的惩罚。其中,对英海军打击最重的德“施佩伯爵”号,则是英海军全力搜寻的重中之重。
12月的欧洲虽然还是在隆冬时节,冰封雪裹,一片银白,但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却仍是一派热带夏季的明艳风光,布宜诺斯艾里斯海滨的沙滩上,暖风和煦,游客如云,高高的椰子树下,对对情侣相互依偎,笑声连连,海面上微波荡漾,白帆点点,成群的银鸥飞掠着涌浪穿行,不时发出一阵阵婴儿啼哭般的叫声。
德“施佩伯爵”号舰长伦道无少将今天起得有些晚,当他刮净胡须,像往常一样走上甲板的时候,水兵们例行擦洗甲板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前甲板上,6位英国的舰长已经做完了健身操,正在换军服,“施佩伯爵”号离开德国已经有三个多月了, 在此期间,它已经击沉了6艘英国的商船和军舰,如今,在舰舷上做操的这6位舰长,就他得意的战利品。
望着这几位俘虏,伦道无得意地晃了晃脑袋,让他们在自己的面前走来走去,好像在时刻告诉自己,这一次海上狩猎建立的功勋有多么辉煌。
进早点时,厨房报告说,储存的食物仅够支持到下周,此外,副舰长报告,船上燃料也几乎用尽了,必须尽快补充,这些消息勾起了伦道夫将军的忧虑,按照德国海军的总体规划和过去出战的经验,每隔几周,总会有一艘综合补给舰在约定的地点等候,为自己的战舰被充食品、食用水、燃料及各种必需物资,可这一回,情况有些异常,已经过了十多天了,补给舰“阿尔特玛克”号一直没有在这儿海面上出现。
怎么回事,莫非是海军总部忘记了他们?还是补给舰走错了方位。
虽然伦道夫有些担心,但事实的确是,这艘补给舰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给击沉了,尽管伦道夫不愿往这方面多想。
既然德国海军已经首先破坏了海洋和关于海上商贸运输的协定 ,那么英军以牙还牙,开始攻击德军的商船了。
这是战争题应有之义,伦道夫并非想不到,只是主观上不愿承认而已。
可现在怎么办?用无线电向总部呼救吗?英国的情报站一定会对密码破译的,到那时候,只怕给自己补给的舰只未到,英国的战舰便会如猫闻腥般集聚而来。
从中立国港口进行补充吗?其实这很简单,只需花点钱就可以了,你需要什么都可以搬上舰去可这就等于公开了身分,告诉了英国人,他们全力追寻的那艘战舰正锚在阿根廷的海面上。
对于一个海上游击手来说,最重要的是隐匿行踪,既然是独舰用战,因此自保晦一位的,只有先求得不败,才能寻找机会打击英国人。
伦道夫心里总有抹不去的恐惧和阴影,他知道,自己先后击沉6艘英舰,英国海军会不惜代价来对付自己的,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思来想去,伦道夫自忖,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捕获一艘任何种类的同盟国的船工只,用他人的船上的食品和燃料来补充自己,然后迅速脱离这片海域,继续进行海上游猎的勾当。
伦道夫显然忽视了一件事,今天,是讨厌的13日,无论情况如何急迫,也应该避开这个不祥的日子,等确有把握时再下手。
“报告,左45度发现一艘货船,”信号员传来了报告。
伦道夫立刻把望远镜举到面前,只见遥远的海天交界线上冒出一股浓重的黑烟,两根高高的桅杆若隐若现。
“掉转航向,开足马力,向该轮前进。”伦道夫果断地下达了命令,按照他的经验,这是一艘孤立的货轮,虽然国籍不明,只能到时候再临时处置了。
近了,更近了,当两船即将相对行驶时,伦道夫已经发现,这的确是一艘英国货船工。
这真是天随人意,伦道夫立刻命令战舰贴过去让他们投降。
显然,那艘英国船发现德国军舰后,大吃一惊,慌不择路地开始逃跑。当然,这艘货船航行的速度远逊于“施佩伯爵”号。
正在伦道夫看到猎往返就要到手时,信号塔突然传来警报,他转身向另一方向察觉看,望远镜里,出现了一艘庞大的英国巡洋舰,甲板上的炮塔和吃水很深的舰身,明白无误地告诉伦道夫,这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在伦道夫发现英国军舰的同时,英国的“阿加克斯”克巡洋舰也发现了敌国国舰艇,英国的舰长也是个行家,他敌舰那独特的造型上,立刻辨认出,对面就是那个海上可怕的杀手—德国的“施佩伯爵”号,这位舰长明白,以自己舰上的火力,根本不可能捕到这条巨鲨,目前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拖住敌舰,不使他脱脱逃,等其他舰只赶到后,一齐聚殊这条恶鲨。
“我们发现了‘施佩伯爵’号,我们了现了‘施佩伯爵’号,请支援,请支援!”
一道道无线电波,从“阿加克斯”号战舰上飞向天空。
伦道夫从对方即躲躲闪闪,又不即不离的做法,明白了对方的企图,他不由得感到暗暗吃惊,他明白,时间对英国人有利,只有迅速击沉面前这艘孤零零的英国军舰,在其他英舰赶到之前循额度大海深处,才是脱离危险的唯一方法。
好在“阿加克斯”号无论在吨位,装甲厚度,还是火炮数量、火炮口径方面都远逊于“施佩伯爵”号,必须速战速决。
8点刚过,第一批弹寸便挟着雷携电地砸缶英舰,硕大的爆裂的弹丸,在海上掀起了滔天的水柱,精明的“阿加克斯”一看势头不妙,依仗着轻捷的航速力边还击边向南退去。
一向以果断狠辣著称的伦道夫犹豫了,向南是英国军舰驰来的方向,对手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引诱自己跟上去,让他们的海上舰队尽队杀到。
就此收手,乘此掉转航向脱离战场吗?可伦道夫又觉得不甘心。不能让这条到手的大鱼跑掉,这样好的机会,以后也许不多了,再者,自己舰上极需燃料和食品,不能再拖下去了。
在此紧急时刻,伦道夫没有首先避开强敌,使自己先处于不败之地,而是凭着侥幸取胜的心理,下达了一个灾难性人命令:“追上去,难以重创,让他们投降!”
“施佩伯爵”号全速追上去一步步向着死神靠拢。
两舰的距离又拉近了,正当伦道夫准备下令开火的时候,左侧的海面上,出现了两舰英国巡洋舰黝黑的身影。
英舰“阿加克斯”号显然看到了援兵的到来,它不再不味的逃跑,而是转过舰身加入了向德舰进攻的行列。
三比一。
伦道夫少将心头陡然沉重起来,虽然火力上德舰仍占优势,但英国军舰可以利用数量上的优势分散“施佩伯爵”号的炮火。即使三艘英舰都被击沉,“施佩伯爵”号必然要遭到重创,那么后赶到的英国舰只一定会将自己送入海底的。
可是,除了正面作战以外,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伦道夫这才深深地懊悔刚才一念之间的错误决定。
整整一个上午,偌大的海面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空中弹丸交织,水面上鱼雷穿梭。10时左右,伤痕累累的英国巡洋舰“爱克塞特”号又一次被德舰上的11英寸口径的大炮击中,炮弹穿透表层装甲,在机房里爆炸了,顷刻之间,它的速度从32海里减到15海里,它落伍了。
当天夜里,“受克塞特”号踉踉跄跄地驶往福克兰岛中的海军基地,总算没有沉入海底。
到达基地时,舰上生还的官兵仅数十人,甲板上火炮倾倒,陈尸遍地。
二比一,伦道无咬紧了牙关,想尽快再吃掉一个对手,但是英国的军舰变得谨慎了,他们虽不同程度的受了创伤。可是还有战斗,他们与德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既能够跟随着它,又不致被德舰上的大口径火炮所击中。
当伦道夫正准备抽身逃走的时候,英舰又施展出一种复杂的战术,一艘军舰突然加速跑到有效射程之内,向着德舰轰隆轰隆地开上几炮,随后施放一片烟幕,马上撤出战斗。另一舰军舰快速穿过阻断德舰炮手视线的烟幕,开炮之后又退回烟障之中,两船如此循环往返,把德舰打得恼羞成怒,却双无可奈何。
这种游戏持续到日暮,终于,英舰的努力没有白费,有几发炮弹击中了“施佩伯爵”号,前甲板上立刻出现了几个可怕的窟窿,成吨的海水呼啸着灌进舰舱,德舰的速度立刻减慢到每小时三到四海里,就像一个一瘸一拐的老太婆婆。踉踉跄跄地再也走不动了。
伦道夫明白,自己的军舰已经无法作战了,必须靠拢港口修补创伤,即使进港要冒绝大的风险。
深夜,在黑幕的掩护下,行孔百疮的“施佩伯爵”号悄悄驶进了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海港。
“‘施佩伯爵’号被封堵在中立国的港口里了,立刻前往聚歼!”英国皇家海军的一道命令,使得英国战舰从南大西洋的各处向蒙得维的亚港拥来。
与此同时,英美法同德国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战,作为中立的乌拉圭政府决定还是都不得罪为好,于是正式通知德国方面,“本政府为了信守中立立场,‘施佩伯爵’号务心于星期日下午6时驶离港口,否则将被无条件扣留至战争结束之日。”
伦道夫知道,如果硬赖在港内不出,舰上官兵的生命便可以保全。但这个死硬的纳粹分子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他要为元首尽忠,为帝国的荣誉做垂死的一战。
星期日下午,随着伦道夫的一声军令,“施佩伯爵”号拔锚启航,拖着累累创伤的躯体驶向港外。
一出港口,他立刻发现,自己的末日也许真到了,辽阔的海面上,威风凛凛地耸立立着7艘英国战舰,它们正在高昂炮口。严阵以待。
乌拉圭的居民们似乎都知道要发生什么,像庆祝节日一样,全城几乎举家出动,他们按照地势的起伏,乌压压地坐地港外的沙滩上,目睹这场即将上演的无比壮观、扣动人心的海上大战。
然而海战没有发生。
指挥舱里,伦道夫举起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太穴,“砰”的一声,一股血箭喷出来,糊满了桌上的航海图。
接着,整个军舰发出了骇人的巨响和骤亮骤暗的火光。
“施佩伯爵”号自爆自焚了。
它摇晃着巨大的舰身,慢慢向海底没去,随着最后一声巨响,这只海上凶残无比的恶鲨终于消失了。
皎洁的月光下,沉寂的海面上,只有7艘英国舰艇拉长的身影。
突然,海上响起了凄厉的汔笛声。7艘巨舰一齐拉响了汽笛。
乌拉圭的居民们弄不清,这是英国人在欢庆自己的胜利,还是大度地为葬身海底的德国人表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