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楚立即把李书城的话报告给阎锡山。阎锡山一听大喜,第二天就派汽车送李书城启程上路。
在风陵渡巧遇之后,邓哲熙将冯玉祥不能考虑赴晋的意思向李书城复述了一遍。李书城听了,就说你邓哲熙也不用再去太原了,不如前面带路,陪我一道去见见你们总司令。
冯玉祥正处于伤心愁苦之际,见李书城远道而来看望他,自然表示欢迎。两人促膝交谈,李书城从冯玉祥如今最为痛恨的老蒋身上展开了话题:“蒋自打垮李宗仁以后,在排除异己方面更见毒辣,唐生智和两广方面,连阎锡山在内,都想反蒋。”
冯玉祥乐意听的,就是这个,但是李书城聊到这里的时候,话锋一转,又说到“唐生智对你素有恶感”。
唐生智反感冯玉祥这件事,说起来令人啼笑皆非。有一次报上误载蒋百里是冯玉祥的参谋长,冯部加以否认。否认当然是必要的,可是冯玉祥的幕府缺乏政经人才,出面否认的人不知蒋百里的分量有多重,又不会说话,言辞之间很不客气,这让蒋百里非常生气。
蒋百里是唐生智的恩师,唐生智对他极为尊重,除了在与蒋介石合作等少数问题上达不成默契外,其他大多言听计从。一看冯玉祥居然不把自己的老师放在眼里,他也就对冯玉祥极端厌恶。
与唐生智结下的这个梁子,是冯玉祥完全想不到的,只是现在再怎么解释也无济于事了。李书城告诉他:“唐一定要先打垮你,才反蒋。”
冯玉祥发愁的正是这个,他找不到帮手:唐生智和阎锡山都不是没有反蒋之心,可眼下还不想和他一起干。
李书城因势利导:“目下桂系新败之余,蒋的气焰正盛,你要反蒋,没有帮手,形势对你不利。况且韩、石是你一手提拔起来的人,无异是自己的亲子弟,竟至突然叛变,如果马上兴兵反蒋的话,那你就不能不考虑对自己军队的把握问题了。”
李书城的话句句触中冯玉祥的心病。他眼巴巴地望着李书城,希望“先生教我”。
李书城说:“我看阎的为人尚称诚实,他现在约你一道出洋(即出国),你何不趁此机会,躲闪一下,和他出洋走走,我也可以陪你们同去。”
绕了一大圈,终于绕到了主题。
要出洋的话,军队怎么办?这可是几乎和自己性命一样重要的东西。
李书城让冯玉祥放心:“你出国后,把军队交给将领,力量还是整个的,蒋绝不敢打他们。”
出洋不光是玩,李书城告诉冯玉祥,还有附带的不少好处:“你在军事上威望很高,但在政治方面还需要树立威信。你在国外与外国的政治家往来接触,取些联络,有时对国内发表一些政治评论,借此提高声望。”
李书城预言:“不出半年,国内反蒋之战必起,那时你回到国内,重新掌握自己的军队,其他反蒋的势力一定会推重你。你振臂一呼,蒋介石非垮不可。”
古书中说,俗世有三张嘴最厉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
民国犹如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擅长于合纵连横的辩士说客如云,他们靠嘴吃饭,成天就练嘴皮子功夫,可谓把“秀才口”“和尚口”“媒婆口”三张口的厉害之处都集合到了一块儿。李书城正是此中高手,他的话犹如饥时饭、渴时浆,深深打动了冯玉祥,搔着了冯玉祥的痒处。
遥想当年西北军在南口战败,众人全都心中无主、前途茫茫的时候,正是因为冯玉祥到苏联去了一趟,才给离乱不堪的部队带回了大量军火和重新崛起的信心。那是冯玉祥攀向另一个事业高峰的起点,当时听到他从苏联兼程赶回的消息,部将们全都一个个悲喜交集,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就好像良家忠厚子弟受了欺负,一朝见了父兄的面,就不免悲从中来一样。这些部将里面,有孙连仲、孙良诚、宋哲元、刘汝明,当然也有韩复榘、石友三……
与李书城谈话之后,冯玉祥热血沸腾,马上张罗着要亲自前往太原。
对冯玉祥这个决定,冯的部下多不赞成。他们一再向冯进言,认为阎锡山老奸巨滑,诡计多端,万万不可轻信。冯玉祥则认为除此之外别无良策,纵可能出现意外,亦不能不冒险一行。
直到冯玉祥登车准备启程,陕西民政厅长邓长耀还站到汽车前力谏拦阻:“总司令是全军首脑,不宜轻往。如有必要,可另派代表前往商洽,千万不要亲自出马。”
冯玉祥对他说:“大哥不必过虑。请问什么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您且看我这次单刀赴会,谅他老阎也不敢对我怎样。”说完,下车把邓长耀拉到道旁,握手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