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爸读书不多,这方面没万妈那种聪明,虽然万妈也只是上了三年学,不过人家用三年时间就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听说是一去就上三年级,然后跳到五年级,再跳到初二。以前经常被村里人调侃为大学生。
万爸的智慧可能全部用在其他技能上了。木工,篾工,泥瓦工,因为自幼丧父,也没谁教他,却全部都可以做得有模有样。
挖井也是自己琢磨着干的,他还是个种地的好手,收割季节,他家的谷穗看起来总是比隔壁人家的要黄要沉,任谁走过,都要问一句这是谁家的稻?
但面对海里面的生物,他就不怎么擅长了,也可能是心思不在这上面,抓了那么多年的跳跳鱼,收获量依然没有上涨。
像他昨天选的那块地方,在万海潮看来,那里跳跳鱼的数量还不到最佳栖息地的三分之一。
至于跳跳鱼最多的栖息地具备哪些条件,她没法用语言总结,就是凭感觉。
前世抓过跳跳鱼的地方,她还有印象,现在她可以先去这些地方转转看。
挖蛏子的时候都是一大帮人一起下海,然后再分散一些走进一大片红树林。要好的三五个人就凑一起,边挖边聊天,有时候就算走偏了,也能听见离你最近的人说的话,总归都会在那一片树林里。如果长时间没听到有人说话,站起来嚎一嗓子也总会有人回应你。
挖泥丁也差不多,一般是两三个人分散在视线范围之内,也是经常一边干活一边聊天。特别是那些妇女,家长里短,绯闻八卦,手里的锄头不停,嘴巴也一一直叭叭叭的。
抓跳跳鱼就只能一个人进行,周围越安静越好。
跳跳鱼是很警觉的动物,有点风吹草动就跑得不见踪影。
万海潮抓跳跳鱼靠的是用鱼笼来设陷阱,找到鱼洞就好办,但在放笼之前,也要确定那一片跳跳鱼的分布情况才好决定下一步的动作。
她悄悄地沿着一条小小的水沟走下去。小水沟的淤泥全部被冲走了,只留着一层薄薄的白沙沉到底。这时候沟里的水才刚没过她的脚面,可见潮水退了有一段时间了。
万海潮脚步轻快,所到之处激起串串水花。
她沿着弯弯曲曲的小水沟拐了不知道多少个弯,最后看到一大片开阔的滩涂,上面只零星地长着几棵红树,不少跳跳鱼昂着头东张西望,等她一走近,全部鱼头一下子全部没了踪影。
这速度,的确是逃命用的。
不过这估计也是逃不了的了。
她今天的目的地就选这里。
跳跳鱼的学名叫弹涂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其有超强的弹跳力以及喜欢生活在滩涂上的原因。
万海潮放下鱼笼,解开串起它们的绳子,把鱼笼一个个拆开,然后开始干活。
对于万海潮来说,跳跳鱼的洞口不难找,细节无法描述,不过看得多了,只要看一眼就知道了。它们的洞穴里面就像一条弯弯的通道,至少有两个洞穴口。好比陆地的兔子,狡兔三窟。虽然这两者在外形和生活习俗方面来看没有相像之处,但万海潮还是觉得它们就是海里的狡兔,有一点风吹草动就逃跑,而且速度还贼快。
把鱼笼装在两个洞穴里,用泥巴做好掩护,一个跳跳鱼的陷阱就做好了。
万爸买的这套鱼笼刚买回来的时候一共有三百个,用多了会有破损,现在还有200多个。
万海潮把所有的鱼笼都埋好,花了将近一个多小时。
埋好鱼笼,就是等待了。等待的时间看个人,听说有人全部埋好了就开始从第一个埋的鱼笼那里开始收,不过她喜欢等一等。
为了不打扰鱼进笼,万海潮不准备待在布放鱼笼那片滩涂,她轻轻地走入那条可见沙底的小水沟,听在脚下似有若无的水声,不由得想起了前世那什么都可以发上去的网络。
平常她不怎么上网,偶尔刷两下,感兴趣的就点进去,她在上面看到过几种抓跳跳鱼的视频,不过没有一个是用鱼笼抓的,她经常没看望完就关掉了,因为没什么借鉴性,而且看他们的收获,好像都没有自己用鱼笼抓的多。
倒是看到有人用大大的水管在海里养鱼,她觉得这个方法可以学习一下。现在她也不知道哪里有水管可以买,不过可以砍一些大的竹子,反正她家里的竹子多的是,经得起她折腾。用竹筒来做成一段段的管道,埋进淤泥里,说不定跳跳鱼会跑把它当窝,成功的话,一个竹筒里就不止一条跳跳鱼了,而且这是个可持续操作的方法。
脑子里思绪乱飞,那双眼睛的视线却一直停留在水底的沙石上。看久了,又让她多了一个发现。
那些大大小小的沙石上面,有不少的小孔。
万海潮蹲下去看了一会儿,拿起桶里那根只有30厘米左右长的小签子,试探着插了下去,估计差不多了,再撬起来,果然,一个大大的蛤蜊就出来了。
当地人吃蛤蜊一般是去到他们口中的“大海”去挖,那片滩涂靠近海水,望不到边,里面生长着很多贝类,大海蛏、花蛤、毛蛤、血蛤,海豆芽,还有一些根本用文字无法表达的贝类。
农闲的时候,附近的妇女就开始串门,组队去挖蛤蜊。毕竟“大海”比较远,地方又大,人多才安全。
挖蛤蜊一般是用锄头,后来有人想出来一个点子,做一个四五十厘米宽的刮子,形状跟削瓜刀差不多,就是大了许多倍——往淤泥里一刮,那些生物就出来了。
不过多数人还是用锄头。
当地人挖蛤蜊多数是自家吃或者送朋友亲戚,拿去卖钱的还是很少,毕竟相比其他的海货,它太便宜了,一块几毛钱一斤,一个人赶一次海也就弄个十几二十斤,拿去卖的话,总觉得性价比不高。
淤泥堆里出来的蛤蜊没什么沙子和泥巴,稍微养一养就很干净了。不过要小心的是那些死螺。有些蛤蜊死了,一个壳里含住一肚子的泥巴,要是不小心让它混进了汤里——这还那算最糟的,最怕的是用来煮粥,那真的是坏了一锅粥了。不过眼力好的能挑出来,就是口沿处不一样,活的有光泽,死的已经变得灰暗了。
万海潮虽然是一个海边妹子,但海里面的很多东西她都不爱吃,蛤蜊她还挺喜欢吃的,算是她心水的海产之一,不管是烫开了拣肉用葱炒还有煮粥,她都喜欢。
不过这些生长在这种小水沟的蛤蜊,一般都含很多沙,用水养吐沙的方法是没有办法吐干净的,唯一可行的就是煮开了拣肉。不过它的味道好像比不上淤泥里面长的那些。
因为这个自己品出来的细节,万海潮对这些蛤蜊兴趣不大,也就挑拣拣地挖了二三十个,装进小网兜里,准备拿回家烫开壳拣肉,煮瓜的时候放进去增增味,看到差不多了,就返回去滩涂那里起鱼笼。
把鱼笼全部起了,收获还是挺不错的,几乎没几个落空的,而且跳跳鱼的个头还挺大。这就是会选地方的关键了,当然,下鱼笼也有技巧。
收完第一轮,找个低洼有水的地方,把装着跳跳鱼的鱼篓放下来,看到鱼的身体大半都可以沾到手,然后开始下第二轮鱼笼。这一次顺手了不少,花的时间少了一些。
再次收完后,她看了看影子的,从方向和长度来看,已经过午了。
万海潮看了看桶里的跳跳鱼,提在手里有些沉。虽然为了防止跳跳鱼离地后过早死去,鱼身上的泥巴没有洗,她还弄了一点海水进去,按理说会增加不少重量。她掂着桶估猜着净重,对这次的收获还是挺满意的。
上岸之后,她直接拐了个弯,沿着那条两边栽满了木麻黄的堤坝走回去。
这条绿树成荫的堤坝是公家虾塘排水沟的最外面的那一条。虽然是炎炎夏日,又是在紫外线最强的海边,由于有这些耐盐的树木,又时不时有海风吹过,走在这段堤坝上却是既凉爽又舒适。
绿荫道总有走完的时候,离开了树荫,暴露在烈阳之下,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万海潮加快了脚步,两三个呼吸间就进入了另一片巨大的树荫底下。
树荫的提供者是两棵一人合抱大的黄槿,两棵树之间大概有五米左右的距离,上面巨大的树冠连接在一起,造就了这一方清凉之地。
栽树者已经无从考究,毕竟这公家虾塘的承包者换了一拨又一拨。
以前的那些人几乎都是附近的干部,平常虾塘是请人帮忙看守的,都是附近村子里的人,到了晚上,他们才开着摩托车,带着一路狂吠的狗,下来看一眼。那些人养虾的技术应该不怎么好,所以换了一茬又一茬。
万海潮跟他们都没怎么接触,眼下的这个承包者是从市里来的,恰好也姓万,叫万萧山,带着两位帮手,因为离家远,他们就在这边住下了。
两棵黄槿树前头的四间平顶房,就是他们的安身之处。
虾塘周围没有水井,以前的承包者家都是在附近吃公家饭的,他们自己没有时间管理虾塘,就请附近村子的人来看管,那些人洗澡洗衣服可以回家去,中午做的那一顿饭可以从家里带水,现在这个从市里来的,想要用水就必须从附近的人家那里打。
万海潮家正好在路边,刚好家里有水井,他们一来就找上了,几乎每天都要上去打两次水,用两个50斤装的塑料桶,挂在摩托车两边。
一来二去,万海潮一家人跟他们也算是混个脸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