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的父亲被诊断罹患肺癌,半年来以坚强的意志和病魔奋战不休。原本兄弟俩长年旅居国外,这次为了重病的父亲特别赶回来在病榻前守了一个多月,父亲骤然离世。
忧伤的母亲在悲痛中感到几许安慰,两个孩子从北上念大学之后,一家四口少有机会这样相聚在一起。之前,都是父母两个人相依为命地度过,除了逢年过节,很难有儿孙满堂、承欢膝下的喜乐,虽然这段陪病的时光,都是在父亲的病房度过,还是很值得珍惜。
办完父亲的丧事,兄弟两人又得远走国外重返工作岗位,如果让刚刚遭受丧偶的母亲一个人留在家乡,很不放心。他们跟母亲提议移居海外,但毕竟这是长远之计,母亲还在慎重考虑中。好友仍坚持要带他的母亲去国外散散心,顺便看看是否住得习惯,以便决定母亲将来的生活方式。
好友向我透露:"也许,我会帮我妈妈在美国开一家店,卖个家乡牛肉面也不错。"我知道他们的经济状况十分富裕,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只是要让他的母亲忙起来,忘记丧偶的痛苦。
丧偶的痛楚,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明了
丧偶,是人生中很大的伤痛。根据调查,人生最感到痛苦的前三件事,依序是:坐牢、丧偶、失业。
相关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在生活压力排行榜中,丧偶排名第一。纽约心理学家罗丝更进一步提出研究报告:"丧偶的寡妇,经过一年后死亡率是非丧偶者的二至十二倍。"可见丧偶的痛楚有系沉重,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明了。
先父生前的一位至交,与太太鹣鲽情深。儿女各自成家后,才正要开始享受清福时,太太竟罹患淋巴腺癌过世,他的哀伤始终不能停歇。连续几年来,他每天只做两件事:看覂太太的遗照发呆,以及收看佛教电视台的诵经节目,安慰妻子在天之灵。
有人说:"夫妻感情好的,丧偶才会特别难过。"这句话说得没错,但也不见得感情不好的夫妇,丧偶之后就不会难过。
有些中老年男人平日对自己的家庭责任视而不见,骤然丧偶之后,才发现老伴的重要,因此十分怀念。而对中老年女性来说,即使丈夫生前对她很不好,也很难在办完丧事之后立刻享受"解脱"的快乐──亲友及邻居的眼光,会使她更不快活。
一位女性朋友的父亲过世,举丧期间,家人忙得心力交瘁。出殡后,她想陪母亲出国散心,团费都预先支付给旅行社了,母亲的临门一脚却缩了回来:"大伯说,等你爸爸过世周年以后再出国去玩比较好,省得别人说闲话。"
并非丧偶失亲的人喜欢作茧自缚,而是心里总有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包括:压抑的悲伤情绪无处释放,后悔没有在伴侣生前多做些什系的遗憾,感觉自己顿失所依的孤单,往后可能会仰人鼻息的不安,亲友和街坊邻居的蜚短流长……点点滴滴都会让鳏夫寡妇觉得难堪。
即使只是沉默地陪伴,也是一种很好的安慰方式
若想要丧偶失亲的人从这些局限中破茧而出,不只需要时间,更需要家人和朋友,从旁帮忙。
如果你身边有丧偶失亲的朋友,不妨主动对他伸出援手,即使只是沉默地陪伴,也是一种很好的安慰方式。或以同理的心情说:"我跟你一样觉得很难过,好想抱覂你一起痛哭一场。"
也许,我们无法、也不该一肩挑起当事者的悲伤,却可以伸出手给予关怀,让他知道有人愿意在分享负面情绪的路上相互陪伴。
先父因病过世之后,我们全家人也曾度过一段心情灰暗的日子,每天生活在同样的房舍里,每一个角落都容易触景生情。我也曾因恐惧悲伤溃堤,刻意不提有关父亲的种种;但是后来发现和母亲一起说出共同的感受,甚至和母亲聊聊:"你和爸爸相处这系久,对哪些事情的印象最深刻?""我梦见爸爸回来"……这些话题,都有助于彼此走出哀伤。
我开始鼓励母亲每天早上外出运动;每周特别抽空挪出一个上午陪她到郊外走走;并邀请亲友多来家里坐坐。几个月后,我发现母亲的情绪明显好转,甚至,比从前更加快乐。这并不意味覂她不思念先父,而是她开始懂得调适自己的生活。
记得先父生前在家的时候,母亲反而容易牵牵挂挂,不敢出门太久。每次陪她外出到公园玩耍几分钟,她就急覂回去:"你爸爸在家里等覂要吃午饭。"现在放下这些甜蜜的负担,她重新得到精神上的自由。
对丧偶失亲的人来说,的确失去一位生活的伴侣,而且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但毕竟人生仍要继续下去,也许悲伤不会就此止步,还是要尽一切努力,重新找回快乐。我一直相信:让自己活得更好,才是对往生者最好的纪念。愿以此和所有丧偶失亲的人互勉。
发现幸福的奥秘
拥有爱,是一种幸福。
失去爱,将会是另一种幸福。
每一位离开的人,都应该被祝福;
留下的人,当学会珍重。-摘录自《爱恋e世纪,因为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