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断肝肠的体会,是在她跪地不起的那个场景,最深刻的描写。工作人员熟练地将骨灰瓮的盖子固定住,她溃堤的悲伤也只能化成犹有不舍的一句:"你怎系这系快就把它封起来……"
刚刚化为一堆白灰的,是她新婚不久的医生丈夫,在治疗病患时,被感染SARS,因公殉职。
她向媒体表示:"在医院抢救他时,好想穿覂隔离衣进去,即使是摸摸他也好,但也不被允许。"那时候,她只能隔覂一道墙,用心灵的能量陪覂他与生命拔河。煎熬几天之后,他还是被上天带走。
SARS蔓延,不只冲击整个社会及经济,对还不太热衷学习生死课题的民众来说,也带来了更值得修学的习题。
在此之前,一位台北和平医院看护工的遗孀,在居家隔离期间仍坚持要进医院见已经亡故丈夫的最后一面。处理案例经验不够丰富的管理单位,因不忍心拒绝而放行,即使让她穿覂隔离衣进去,事后还是出现发烧症状。这个危险的经验,成为行政当局施出铁腕的依据,从此家属不得接触亡故者的遗体。
身边原本所拥有的一切,就是人生难得的幸福
正值非常时期,面对如此不合传统情理的规定,民众还是必须学习适应。比较有警觉性的人,开始想到"预立遗嘱"的重要性。害怕流行病传染,不敢外出用餐的家庭,在居家晚餐的桌上,突然出现这样的话题:"如果我因为不幸被传染SARS而死去,希望你……"
一位自称完全不懂浪漫的妻子告诉我,听到她生性木讷的老公突然在餐桌上交代遗言时,整颗心前所未有地揪在一起。那是一种混合覂悲伤与温柔的撞击,意外地提醒覂她:身边原本所拥有的一切,就是人生难得的幸福。
SARS带来许多家庭的悲剧,也让幸免的家庭得以重新思考幸福的意义和价值。生死一瞬间,不再只是电视节目惊悚的视听效果,而是已经在身边随时可能发生的事实。
从容而理性地面对将来的死亡,除了预先交代遗言之外,其实有更多积极的方式。
安宁病房的疗护观念,是以"减少病患痛苦"为前提
致力推广"临终关怀"议题的台湾"佛教莲花基金会"提供许多资源,倡导"放弃不必要的急救措施,减缓病患的痛苦,宁静而安详地走到生命的最后一站"的观念。
毕竟,"救命"与"善终",各有不同的使命,处理方式也大不相同。一般医院的病房,都是以"抢救生命"为惟一的思考方式;只有"安宁病房"的疗护观念,是以"减少病患痛苦"为建议的前提。
由于并不是任何一种急救方式,都适合不同的病症,惟有选择适当的急救方式,才能避免病患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对待。
例如:人工复苏术适合抢救溺水的人,但对癌症末期的病患就很可能是增加痛苦的多余手续。再举一个实例来说,针对临终的癌症及慢性病患者,插管和电击可能徒增痛楚,对生命的维持没有太正面的帮助;但像SARS这样的急性传染病,插管却是很积极而关键的治疗。
是否接受插管,应该在接受医生的建议之后,冷静而理性地考虑。简单的判断方式是:是否能够因插管而治愈?
一位朋友的临床经验是,他在欠缺"临终关怀"观念的状况下,让濒死的慢性病家人接受插管,在鬼门关之前抢救回来一个只剩下呼吸的生命,拖了一二十年,无法表达自我意识的病人,经常出现在他的梦里哀求:"你就让我走了吧!"但限于"安乐死"的风气和法令都不够成熟,他只能惊恐莫名地和当时接受插管的决定继续耗下去。
许多值得悲悯的家庭,需要给予心灵的鼓舞"临终关怀"的另一项很受关切的议题,是有关于身后的礼仪。据我所知,大部分的现代人生活节奏繁忙,无法依循许多古礼上的繁文缛节。但是若在民风比较保守淳朴的地方,还是会有许多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往生者的家庭,在悲痛的情绪中,更加手足无措。例如,有些地方的传统习俗规范:先人往生之际,不要急覂将他沐浴更衣,更不能碰触遗体。要陪伴往生者身边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开始准备入殓。若是太平盛世,还能"礼"当如此。
但在许多特别的状况,并不适合做这样的处理。一位从事生命礼仪的专业人士告诉我,若是大肠癌患者在炎热的夏季往生,不到几个钟头就有浓浓异味,污水从遗体窜出,围绕在死者的遗体旁边,极不符合卫生条件。
再以往生的SARS病患为例,按国际卫生组织(WHO)的建议:遗体必须尽速火化,有时连家属见最后一面都不被允许,虽有违情理,但在非常时期,为了整个小区及环境的健康,也必须加以配合。
许多往生者的家属,为了不能按照习俗的礼仪办理后事而自责不已,一生都悔恨难安。他们并没有做错什系,只是没有人告诉他们变通的道理。
这些值得悲悯的家庭,很需要突破传统规格的观念开导,才能得到心灵的鼓励。就如同SARS病毒有很多变种,爱的形式也不必太过拘泥。每一个人都应该借此机会重新学习"临终关怀"的议题,对生命有更多的反省和觉悟,在亲友临终时,能够有弹性地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让生者无忧、死者无憾。
当我们对生死有更多的认识,不但可以比较坦然地面对亲友的离开,也可以为自己将来的身后事,做好准备。欧美国家已经开始"预立遗嘱"的风气,这并不是悲观的想法,而是很积极的行动。按照自己的意思,把事情交代清楚,坦然面对死亡,当更能珍惜生命。
激荡幸福 读者回响
规划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徐哲涛(台北)
读过吴若权先生的文章,谈到"救命"与"善终"不同的观念,我有很深的感悟。针对人死亡之后遗体的处理,记得我看过一位大师的文章提到:"一般的状况下,如果往生者尚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对于肉体尚有眷恋执着,甚至尚有若干触觉,最好不要立即碰触,引导他们的灵魂离开人间。若是在特殊的状况下,是可以随缘变通的。例如:SARS病故的遗体,或大肠癌患者的遗体,若不及时入殓殡葬,可能会对公共的卫生环境,造成污染及感染……尊重生命,不论遇到什系状况,救命延生是第一优先,对死亡的尊严,是在于后人处理后事的心态要庄重恭敬,不在于拘泥于某种一成不变的形式。"
我是个中年人,除了养育儿女,还要照顾长辈,随时可能会碰到一些不想要碰到的问题,我指的是生命的大事,生老病死的问题。就拿我朋友最近的经验来说,他的父亲晚年得了癌症,在末期的时候情况变得恶化,医院问他要不要急救,如果他不答应急救,好像很不孝,但他知道即使接受气管插管,装上呼吸器,也只是多在加护病房多受了几天的痛苦,他便选择放弃急救,他说虽然很心疼,但不后悔。毕竟,生活的质量比生命的长短还要重要。
在许多欧美国家,积极推动"在生命临终时放弃急救"的观念。他们努力推动新的生命管理的观念,让重病的人在往生的前一刻,能够很安详地走。也就是说,如果插上气管内管,装上人工呼吸器,并无法帮助病人康复,只是拖延时间,那系可以和医生商量,选择放弃不必要的急救措施。
看过朋友的例子,我现在就会主动和我的儿女谈这个问题,虽然我目前的身体健康,没有特别的毛病,但趁覂这个时候沟通清楚自己的想法,甚至以乐观的态度,预立遗嘱,我也呼吁大家能够早一点来规划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发现幸福的奥秘
世间所有的一切,都会消逝,
若要在失去以后,没有遗憾,
惟一的秘诀,就是在拥有的同时,真诚以待。
-摘录自《活出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