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尽快解决这场内乱已为时不远,咸丰快要熬出头了。在“胜利庶几有望”的这一刻,他要由衷地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叫叶名琛。当时的外国观察家称其为除咸丰之外,“帝国的第二号人物”。
在几年前的广州反入城斗争中,徐广缙获得了巨大声誉,但是人们不应该忘记他的搭档。没有叶名琛的全力襄助和支持配合,徐广缙与英国人抗衡交涉的过程将会困难得多。
无论在哪一个省,督抚都最难相处,有的甚至会闹得死去活来。广东的徐叶配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先进典范,一个总督,一个巡抚,堪称最佳拍档。
因为个人特殊的经历,叶名琛曾被西方世界予以近距离观察。在他们眼中,这位大吏不抽鸦片,生活俭朴,身上穿的是一件已经穿了十年的旧袍褂,在私生活方面,是一位“极可敬的中国人”。
性格上,叶名琛给西方人留下的印象也很深,那就是“意志坚强,性情顽梗”,认准了目标,便会咬定青山不放松。
徐叶的合作融洽,正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以上特点,属于志趣相投的同路人,这才能做到坦诚相见,毫无罅隙。
广州反入城期间,两人不仅在外交策略上达成了高度一致,而且时常一道暗中设计各种应对方案,连下属官员都说“督抚协调如此,实属前所未见”。
当初咸丰发现广西爆发大乱时,考虑平乱的第一人选本来是徐广缙,但当时离广西最近的粤西北也乱了起来,徐广缙只能留下来,和叶名琛一道控制广东局势。
两人轮流值班,今天我出去,你留守,明天你看家,我打仗,仍保持了以前那种密切无间的配合。尽管经常要分居两地,但徐叶每隔两到三天就要通一次信,以交流得失,磋商大计。
作为文臣,用兵作战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全新课题。徐广缙比叶名琛年长,又是总督,所以分工时尽可能亲自指挥规模较大一些的平乱战争,把较小容易对付一些的留给叶名琛,同时也尽可能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拿出来与同伴分享。
有一次轮到叶名琛外出作战。他给徐广缙写信时,谈到两名部下不得力,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徐广缙回信说,打仗说到底就是如何将将,你要学会给他们临阵打气,这样效果才会好。
徐广缙还特地拟了一段话,手把手地教叶名琛如何“打气”。
对徐广缙毫无保留的指点和帮助,叶名琛很是感动。徐广缙的家人生了病,他本人又正值在外督战,留守广州的叶名琛便两次亲往探视,还把医生开出的药方及家人病情好转的情况,写信告诉徐广缙,以让他宽心。
在所有粤西北的起义军中,数凌十八率领的一支最为厉害,徐广缙征讨一年都无结果,这时偏偏广西形势越加吃紧,咸丰欲以徐广缙替换赛尚阿。旨意下来,徐广缙必须走,只是谁来接替他就成了一个问题。
连徐广缙也奈何不了,可知难度有多高,何况是中途接手,一旦失败,必然会招致名利双失的严重后果。尽管有这么多顾虑和困难,叶名琛仍毅然决然地接过了这副担子,使得徐广缙可以在“莫名感激”中抽身而去。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叶名琛此举,不光是出于义气,还在于他在军事上早非新手,对打仗也有了一定的把握。
叶名琛初次用兵,是为了应对粤北山区刚刚露出雏形的动乱。起初徐叶还以为是普通山贼,但在前去剿捕的队伍损兵折将后,他们才意识到这是与广西境内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起义军。
与后来规模越来越大的义军相比,粤北义军体量还不算什么。徐叶商量了一下,决定由徐广缙留在广州主政,叶名琛亲自到粤北进行指挥。
叶名琛到达粤北后,首先封锁道路,切断了义军与广西方面的联系,然后再派主力部队进山作战。
粤北义军熟悉地形,山区复杂的地形更为他们实施游击战创造了天造地设的条件。十多天过去,官军别说作战,连对方的影子都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