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神舟、站赤与水运——宋元时期交通的发展 1.联丽制辽与宣和奉使高丽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十九日,在明州定海县(今浙江宁波镇海区)的鄞江入海口,一支由两艘神舟、六艘客舟组成,从明州(宁波城区)驶来的船队,缓缓停泊在招宝山前。此时,与招宝山只有十余步之遥的总持院内,一场规模宏大的道场正在进行之中,太监武功大夫容彭年在上御香,为这支船队祈祷。忽然,“神物出现,状如蜥蜴,实东海龙君也”。道场做了七天。二十四日上午,船队解缆启程,舟上金鼓齐鸣,彩旗招展。招宝山顶,太监关弼正在焚点御香,望洋再拜。这支船队,就是由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率领的使团,目的地是高丽首都王城。

经过五代的分裂后,北宋虽然统一了中原,但地缘政治形势与唐朝相比,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当时中国境内,与北宋接壤的辽、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环围在北、西两侧。北方的辽国,国力强盛,“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西部的吐蕃羌人,虽然与北宋政权有摩擦,但以北宋的国力,足够抵御。只有北边的辽朝,实力强大:“惟是北敌强盛,十倍于羌人”,“事力雄盛,独与中原为敌国,又常有凭陵之心”。辽与北宋成为两个对等的邻国,经常处于敌对状态。因此,北宋有联合西夏、高丽这两个小国,共同对抗辽国的愿望。辽国也有联合西夏、高丽以共同对付北宋的想法:“我与元昊、高丽,连衡攻中原,元昊取关西,高丽取登、莱、沂、密诸州。”“高丽隔海,恐不能久据此数州,但纵兵大掠山东官私财物而去,我则取河东三十六州军,以河为界。”

与辽国接界的高丽,受唐朝文明影响较深,读书礼仪之风不减于中国,与契丹这个游牧民族风俗不同,语言有异,缺少一种认同感。高丽与北宋间的陆路交通,由于受辽国的阻隔,已经不能通行。北宋与高丽隔海相望,互有使节通过海路进行交往,主要有北方航线和南方航线。

北方航线从山东半岛东北端的登州出发,至朝鲜半岛西海岸海州的瓮津登陆。淳化四年(993年)二月,秘书丞陈靖、刘式出使高丽,走的就是北方航线。自登州牟平县启程,经八角海口(福山八角镇)、芝冈岛(烟台芝罘山),顺风泛大海,抵瓮津口(朝鲜黄海南道瓮津)登陆,一百六十里抵海州,又过百里至阎州(朝鲜延安),又四十里到白州(朝鲜白川),又四十里至国都开城。

但是,北宋与辽以大茂山、白沟为界,渤海湾以北属辽,“登州地近北虏,号为极边,虏中山川,隐约可见,便风一帆,奄至城下。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因此,从登州往返高丽的航线,易受辽军的骚扰。另一方面,天圣末年以后,高丽迫于辽国的压力,暂时和北宋中断了往来,这条北方航线就停了下来。

宋神宗熙宁年间,为了改变宋朝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屈辱局面,摆脱辽夏结盟给宋朝带来的被动形势,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王韶取熙河以断西夏右臂,又欲取灵武以断大辽右臂,又结高丽起兵,欲图大辽。”战略意图是在东边加紧联络高丽,西面急攻西夏,使辽朝有后顾之忧,不能全力对付宋朝,最后达到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目标。为此,宋神宗特别下诏:“高丽其俗尚文,其国主颇识礼仪,虽远在海外,尊事中朝,未尝少懈,朝廷赐予礼遇,皆在诸国之右。”宋与高丽之间的联系得到恢复和加强。

为了避开辽兵骚扰,高丽使者或商人的登陆港口,改为南方的明州港(浙江宁波):“天圣以前,使由登州入;熙宁以来,皆由明州,言登州路有沙碛,不可行。”宣和四年(1122年),高丽国王王俣去世,宋徽宗决定派路允迪、傅墨卿前往祭奠。宋徽宗对这个使团的任务很重视,专门作了指示,宣和五年(1123年)三月十四日赐宴开封府永宁寺。当日,船队出发,前往明州。五月三日,船队行驶了近五十天,抵达明州。在明州,使团换乘特意打造的两艘神舟以及租借来的六艘客舟。


宋朝对高丽的航线图

五月二十四日,船队驶离招宝山。二十五日,船队抵达沈家门(浙江舟山普陀沈家门)。一般海上两山对峙,中间有航道可通之处,称之为“门”,是舟船的理想停泊之处。沈家门是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形势更为优胜,因而是浙江一带前往高丽、日本的交通要道,船舶均在此停靠休整。当时,岛上有“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沈氏则为当地大姓。当天夜里,水手们在岛上举行了一场祭祀仪式:“是夜,就山张幕,扫地而祭,舟人谓之‘祠沙’,实岳渎主治之神,而配食之位甚多。每舟各刻木为小舟,载佛经粮糗,书所载人名氏,纳于其中,而投诸海,盖禳厌之术一端耳。”

次日,因风向不对,船队停泊在梅岑(普陀山)。二十八日启程,过海驴礁、蓬莱山(大衢山)、半洋礁(黄龙山东南之半洋礁)。二十九日起,过白水洋、黄水洋、黑水洋。宋人对海区颜色差异已经有科学的认识:海水由于深浅差异,选择吸收太阳光线,这是造成海水颜色不同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与水中泥沙含量的高低有关。“舟行过蓬莱山之后,水深碧色如玻璃。”这是浙东海域泥沙含量少,所以海水呈碧绿色。从沈家门往北至杭州湾一带近海,由于海水浅,泥沙含量低,海面多呈碧绿色,所以称作白水洋。从长江口往北,受黄河所带大量泥沙的影响,水面一片黄色,故称黄沙洋:“黄水洋,即沙尾也,其水浑浊且浅。舟人云:其沙自西南而来,横于洋中千余里。即黄河入海之处。”在黄水洋中北部,船队转向东航行,进入黑水洋:“黑水洋,即北海洋也。其色黯湛渊沦,正黑如墨。猝然视之,心胆俱丧。怒涛喷薄,屹如万山。遇夜,则波间熠熠,其明如火。方其舟之升在波上也,不觉有海,惟见天日明快。”这里的海面远离大陆岸线,已是深海区,因此呈现出类似黑色的深蓝色。

六月二日,船队驶达夹界山(小黑山岛),有可能是宋与高丽的分界处。船队由此进入高丽国境。三日,船队过五屿(大黑山岛西南五小岛)、排岛、白山(荞麦岛)、黑山(济州岛西北之黑山岛)、月屿(朝鲜全罗北道兴德里西海中)、阑山岛、白衣岛、跪苫。每当有中国使节所乘船队驶入,黑山山巅在夜晚就会点起明火与熢燧,为船队指引方向,朝北各山次第相应,一直至王城为止。

六月四日,过春草苫,经槟榔礁、菩萨苫,至竹岛(朝鲜茂长西北,兴德西,古阜西南)。“舟至竹岛抛泊。其山数重,林木翠茂。其上亦有居民,民亦有长。山前有白石焦数百块,大小不等,宛如堆玉。”当船队完成使命回国时,正好在竹岛度过了中秋之夜:夜静水平,“明霞映带,斜光千丈,山岛、林壑,舟楫、器物,尽作金色”。在这金色的夜晚里,使团全体人员起舞弄影,酌酒吹笛,已经将大洋的险恶抛至脑后。五日,船队从竹岛启程,到苦苫苫(扶安之猬岛)。六日到群山岛(古群山群岛),船队在此抛锚,高丽国官员在此迎接使团的到来。七日到横屿。

六月八日,自横屿出发,过富用山(元山岛)、洪州山(安眠岛上之承彦里)、鵶子苫(安兴西贾谊岛附近)、马岛(泰安西之安兴)。马岛水草丰茂,高丽无事时,官马均放养在这里。六月九日,过九头山、唐人岛、双女礁(安兴以北海域),午后过和尚岛(大舞衣岛)、牛心屿(龙游岛)、聂公屿、小青屿(永宗岛以南小岛),至紫燕岛(仁川西之永宗岛)停泊。在紫燕岛,当地官员派人赠送食品和淡水。食品有十余种,以面食为主,连送三日。如果遭风不能起航,三日后就停止赠送。由于神舟停泊时并不靠岸,高丽赠送的食品与水,均由小船转载而来。使团则回赠茶、米。

六月十日,自紫燕岛起航,午后至急水门(朝鲜黄海南道礼成江口),抵蛤窟(急水门锚地)抛泊。十一日,经分水岭,至龙骨(礼成江口锚地)再抛泊。十二日,随潮驶入礼成港(开城西礼成江畔),靠岸登陆。高丽的仪仗队在岸边迎接,大量百姓前来围观。礼成港的得名,是因为高丽国至宋朝的使节,均在此发船起航,故名。使团一行旋入碧澜亭(在今开城西礼成江东岸)。十三日,从陆路到达王城。在完成使命后,使团于同年七月十五日登舟回国。途中因风向不顺,至八月二十七日回至定海县。

路允迪一行所乘船舶,反映了宋代造船水平。

宋代创造了模型造船技术。张觷任处州知州时,“尝欲造大舟,幕僚不能计其直,觷教以造一小舟,量其尺寸,而十倍算之”。《宋会要辑稿》里也有关于船样的记载,说明宋人已经知道船模放样技术,与现代造船放样原理相同。

宋代船舶的载重量,最高可载五千斛,“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路允迪出使所乘“神舟”,“一曰鼎新利涉怀远康济神舟,二曰循流安逸通济神舟。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所以晖赫皇华,震慑海外,超冠今古”。这两艘“神舟”,是宋徽宗为了显耀国力强大,技术先进,因而特别打造的大船,企图以此给高丽人一种震慑。同行的六艘客舟,按照惯例由朝廷派专人到福建一带租借,由明州仿照“神舟”的风格进行装修。客舟的大小,“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其制:皆以全木巨枋,搀迭而成,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斛和料都是唐宋时期船舶的载重单位,两者基本相等。客舟可载二千料,说明只是中等规模的海船。或者“神舟”就是可载五千料的大海船。

船舶的坚固性与稳定性均有所提高。“皆以全木巨枋,搀迭而成”,说明在船体制作上,为了保证纵向强度,龙骨常用杉松全木制作,以保证船体坚固。为了减少船舶的摇摆,增加稳定性,“又于舟腹两旁缚大竹为槖以拒浪”。全船分为前中后三舱。前舱在头桅与主桅之间,底层为炊事房并放有水柜,空余之处为士兵的住舱。中仓分隔为四室。后仓称之为㢗屋,“髙及丈余,四壁施窗户,如房屋之制。上施栏楯,朱绘华焕,而用帟幕增饰”。按使团官员地位高低顺序分配。

船上的设备增加。为增加船舶的动力,船上帆樯高大众多,充分利用风势作为动力:“大樯高十丈,头樯高八丈,风正则张布颿五十幅,稍偏则用利篷,左右翼张,以便风势。大樯之巅,更加小颿十幅,谓之野狐颿,风息则用之。”为了在汪洋大海中,便于操纵船舶,在船尾设立三副船舵:“后有正柂,大小二等,随水浅深更易。当㢗之后,从上插下二棹谓之三副柂,惟入洋则用之。”

宋代的航海技术的提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已经出现海图,赵汝适撰写《诸蕃志》时,经常阅诸蕃图。二是指南针的应用。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是通过观察日月星辰来辨明航向。北宋末期,已经将指南针作为导航仪器,在天气阴暗时测定航向。“是夜,洋中不可住,维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当时进行海上贸易的商人,大多提及水浮指南针的重要性:“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宋人在五六月间出使高丽,七八月间回国,是为了利用季风。我国大陆和日本、朝鲜及附近海区,是典型的季风区。我国东部沿海海面与朝鲜半岛西部海岸,均呈南北走向,与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风向很相近,因此,宋人赴高丽多在夏季,利用东南季风,回国时,利用西北季风,多在秋季。“使人之行,去日以南风,归日以北风。”如果一切顺利,海上航期只需五六天,就可往或返一次。一般情况下,单程时间在十天以上。如果遇到飓风来袭,则航期长,而且有覆船的危险:“由海道奉使高丽,弥漫汪洋,洲屿险阻,遇黑风,舟触礁辄败。”路允迪使团回国途中,时在七月中旬,正值初秋,为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交替季节,风向时常变动。先是无风,七月二十四日在群山门停泊待风。一直等到八月八日才起东北风,乘潮入洋。九日早晨过竹岛,已经看见黑山岛。此时,飓风来临,“忽东南风暴,复遇海动,舟侧欲倾,人大恐惧。即鸣鼓招众舟复还”。只能回到竹岛避风。第二天,飓风靠近,风势更大,在竹岛避风仍有危险,船队只能回到群山岛避风。在群山岛又等了六天,在十六日申时再次起航。此后,船队在途中因风向问题,时停时行,至八月底才回到定海县,一直航行了42天。


宁波船

从唐朝后期开始,中原被藩镇割据,周边契丹、南诏诸国兴起,中原地区对周边的了解受到阻断。此后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北宋建立后,对周边地区的军事、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风土人情的了解,知之甚少。因而宋朝规定,凡有官员出使外国,使者必须留心出访国的各种情况,回国后整理成“行程录”、“行程记”、“奉使录”等。如大中祥符年间,路振出使契丹,著有《乘轺录》;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王曾出使,著有《上契丹事》;熙宁八年(1075年),右正言、知制诰沈括以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身份出任辽国信使,著有《熙宁使契丹图抄》。这些著作大多为日记体,记载使臣一路所见所闻,并上报给国家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以资参考。

宣和五年(1123年)路允迪使团中,有一位擅长于书法的成员——徐兢,在使团中的官职为“国信使提辖人船礼物”。此前,高丽方面希望宋朝使节中,能有一位书法水平较高的成员。于是,宋徽宗想到了书学博士、以篆书见长的徐兢。徐兢不但完成了使命,还搜集了大量资料,回国后撰写了一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又作《高丽图经》)。

徐兢收集高丽资料有一定难度,一是时间短,在高丽活动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二是在高丽期间不能随便行动,下榻馆舍后,高丽方面派有卫兵守护,徐兢在馆舍外的活动只有五六次。但是,徐兢是个有心人,他在路上,在酒席间,多看多问。使团在高丽期间,高丽派刑部尚书尹彦植、礼部侍郎金富轼为“接伴”,知枢密院事金仁揆、兵部侍郎李之美为“馆伴”。金富轼文笔甚佳,又了解历史,徐兢应该从他这儿了解到不少高丽的国情。次外,徐兢在出国前,就仔细阅读了王云在崇宁年间所作的《鸡林志》。鸡林即高丽。该书共30卷,篇幅不小,但没有图。徐兢知道“图籍之作,尤为难也”,因此,他在作《高丽图经》时,“物图其形,事为之说”。

《高丽图经》内容丰富,共有28门类,详载高丽建国、王氏世系、封境、国城、门阙、王府宫殿、王官冠服、官僚人物、仪物、仗卫、兵器、旗帜、车马、官府、祠宇、道释、民庶和妇女及皂隶服饰、风俗、节仗、受诏、燕礼、馆舍、待使供帐和器皿、舟楫、宋朝和高丽来往海道等等。建国、世系等目涉及历史外,其他内容都是徐兢当时所见。例如《舟楫》一目,徐兢记载了亲眼所见的几种高丽船:巡船、官船、松舫、幕船。巡船“中安一樯,上无棚屋,惟设橹柁而已”。数量众多,当使团船队驶入群山门时,有上千只巡船在此迎接。官船“上为茅盖,下施户牖,周围栏槛,以横木相贯,挑出为棚,面阔于底。通身不用板箦,唯以矫揉全木,使曲相比钉之。前有矴轮,上施大樯布帆一十五幅,垂下五分之一则散开而不合缝,恐与风势相拒耳”。松舫是专供使团负责人乘用的船只,较为华丽,“首尾皆直,中为舫屋五间,上以茅覆。前后设二小室,安榻垂帘。中敞二间,施锦茵褥,最为华焕”。幕船是供使团普通官员乘用的船只,“以青布为屋,下以长竿代柱,四阿各以朱绳系之”。徐兢出使前,认为高丽处在大海之中,造船技术应该是很先进的。实际看到的船只都很简陋,徐兢不能理解这种现象:“岂其素安于水而狃狎之耶?抑因陋就简鲁拙而莫之革耶?”当中华使团的神舟驶入港口时,高丽国人纷纷前来,“观者如墙”,一开眼界。

全书除建国、世系等七八卷目没有图外,徐兢给其他各卷目都绘有图,因而是图文并茂。地图有疆域及邻国形势图、都城图、王宫宫殿分布图、海路图等。很可惜的是,这些图在靖康之难时全部丢失。因而现在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只有文而无图。更为可惜的是,宋徽宗派路允迪使团前往高丽,目的是为了在外交上“联丽制辽”。但在使团出访前后,宋徽宗又定下了“联金灭辽”的政策。辽朝是被灭了,但北宋的噩运也降临了。金国灭辽后,大兵乘势南下,直抵宋朝京城开封府,好大喜功的徽宗与钦宗一起被掳。此时,距离徐兢撰写《宣和出使高丽图经》的时间,只隔了短短的两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