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心才能办事 比拼演技

在道光执政的中后期,实政已经进行不下去了,早期实施的也大多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比如陶澍承办的漕粮海运,当时就那么漂亮了一下,等到河运的状况稍稍好转,海运即被予以废除,东方古国仍与海洋无缘。

除了观念守旧,更主要的还是开辟海运挡了很多人的财路。与陶澍同一时代的清末思想家魏源就曾经说过,至少有三种人对海运不爽:负责收税的税吏;负责收粮的粮官;负责河运的船队。

漕粮河运这个食物链很长,相关的人都需要从中层层谋利,他们上下相通,所掀起的舆论压力也足以使道光望而却步。

以一人敌天下,纵然你是皇上也无能为力,而陋规不除,道光的以身示范,似乎也只能为帝国官场添些笑料。

道光很少为自己添置衣服,最多一个月才换一套。他有件旧的黑狐皮袍,大概算是所有衣服里比较上档次的了,只是衬缎稍微大了一些,他便想改一下,在袍子四周再添些皮子。

内务府报了个账,说需要上千两银子才能搞定。道光毫不意外地迅速抽手,我不添了还不行吗?

第二天,军机大臣值班,把这件事当新闻一样播了出去。文武百官从此都把道光看成怪物一般,以为他有节俭的癖好。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皇帝好这一口,再不跟风而进,拍好这个马屁,那就傻了。

道光“喜欢”旧衣服,大伙也都跟着穿旧衣服,新的不要了,拿到当铺去换旧的穿,俨然刮起了一股时装怀旧风。京城官多,需求量大,争相购买的结果,竟然把旧官袍的价格都托抬起来,一件旧的,比做两件新的还贵。

道光的一条裤子破了,不舍得扔,便让内务府打上补丁,叫作“打掌”。大臣们见了,纷纷仿效,明明裤子没破,也非得在上面打一补丁不可。

道光召见军机大臣,发现他的裤子打了补丁,就问他,怎么你也“打掌”啊?

军机大臣的回答是:“再买一条费钱,所以就打掌了。”

再问:“打一个掌,需要多少钱?”

军机大臣被问住了。衣服上打补丁,不过费一块碎布的事,就是说出花来,能用多少钱。又不能不答,愕然良久,只好往大了讲:“得三钱银子。”

道光满脸羡慕之色:“外面的东西真是太便宜啦,宫中内务府给钉这样一个补丁,足足用去我五两银子呢!”

从三钱到五两,加了十倍还不止,道光当然不甘心,他要省,最好是也能用三钱银子打一补丁,这样的对话其实就是在打听行情。

对这样的问题,不老实回答的话,无疑会有欺君之罪,太老实,又容易得罪内务府。后面那些人尽管拿皇帝没辙,却一定会把你牢牢记在心里,山不转水转,没准你下次让人绊倒头破血流,都不知道是怎么摔的。

所以回答一定得有技巧。比方皇帝问,你家吃鸡蛋,知道一个鸡蛋需要多少银子吗?

说多说少都不好,最佳答案是避实就虚:“我从小就过敏,吃不得鸡蛋,不知道价钱。”

朝臣们公开场合争穿旧衣服,给新裤子打补丁,都是为了应付道光。

皇帝待己对人都那么严苛,他“甄别贤愚”的标准是看你是不是有德,换句话说,就是有没有向他看齐靠拢。谁能做到?大部分人都做不到,那只有比拼演技了。

道光曾经不打招呼地跑到军机处,为的就是检查里面的人是否有迟到早退的现象。有了这次遭遇后,大伙学乖了,每天下班都会留下一人,以应付类似的突然袭击。

皇帝果然又来了,看到天色这么晚,军机处仍有人在办公,很激动:“他们都回家了,你为什么单独留下来?”

被问的人早就准备好了答案:“臣责任重大,哪敢贪图安逸!”

哦了,道光连连点头,当天便给这位会说话的幸运儿送去一块匾额,上书:清正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