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年10月,苏丹的特使来到了围攻达米埃塔的十字军营地中。特使带来的议和提案的内容,是十字军中无人预想到的。
提案声称,如果十字军从埃及撤军,苏丹就将耶路撒冷返还。返还的区域除了耶路撒冷,还包括理查与萨拉丁议和时划归伊斯兰教一方的加利利地区。此外,十字军还可以每年向这些地区的穆斯林征收城堡的维持费用。
超乎想象的条件令耶路撒冷国王布里安努和中近东的十字军骑士们倾向于与苏丹议和。特别是归还耶路撒冷这一项条件令全体十字军都感到兴奋。毕竟,十字军东征的最高目标,就是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城。
然而,教皇代表佩拉约反对这一提案。
他提出反对的第一个理由,是该提案由敌方送来,不能直接接受。
所谓异教徒,就是所信仰的神与基督徒不同的人。因此,在基督徒看来,他们就是“不信者”,是持有错误信仰的人,是蔑视的对象。
教皇以下的天主教神职人员,多以“不信者”称呼穆斯林。而伊斯兰世界哈里发以下的神职人员(伊玛目)们,也以“不信者”称呼基督徒。由于双方都是一神教,这一现象是自然的。因此教皇代表佩拉约在指称穆斯林时,常以“不信者”称之。
佩拉约反对的第二个理由,是作为基督教“圣城”的耶路撒冷,不能通过与“不信者”的谈判而取得,必须经基督徒的流血斗争而“解放”。
一开始,提出反对意见的只有佩拉约一个人。他的断然否决声,显得势单力孤。然而很快就有人出来附和佩拉约的提议。
其中首当其冲就是耶路撒冷的牧首。
与耶路撒冷国王一样,耶路撒冷牧首也是由于不能在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居住,而流亡到阿克的。而如果十字军与阿尔·卡米尔的和议成立,耶路撒冷国王和牧首就都能够回到圣城之内了。然而,布里安努的赞成之声,却受到牧首的反对。一神教神职人员的看法,常与现实主义的思考相反。他们生活的目的是神,而并非世人,因此专职的神职人员常常有不同一般的倾向。
而反对与“不信者”议和的人当中,还有与前述的原教旨主义者不同的一类。
这就是既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又参加第五次十字军,活跃在运输和补给线上,并参与最前线战斗的热那亚海军。
热那亚积极参加第五次十字军的本意,是为了驱逐在埃及拥有利益的威尼斯商人。而如果十字军与苏丹议和,离开埃及,他们参加十字军的目标就落空了。
而且,从热那亚商人的角度看,阿尔·卡米尔提议归还十字军一方的内陆领地上的城堡,对从事贸易是毫无利用价值的。与之相比,攻陷达米埃塔,利用此地作为与埃及进行贸易的中转站,则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热那亚舰队在此次十字军中十分活跃,他们的立场变得举足轻重。
最终,十字军拒绝了阿尔·卡米尔条件优厚的议和提案。达米埃塔城也在缺乏补给的状态下为攻城战所消耗,一直维持到陷落。
1220年11月5日,经过两年的围攻,埃及东北部的达米埃塔陷落了。攻入城内的十字军,将无处可逃的居民大量屠杀。只有被强迫改宗基督教的居民幸免于难。
此时,就这座新征服城市归属的问题,教皇代表佩拉约和耶路撒冷国王布里安努起了冲突。
布里安努认为,达米埃塔是耶路撒冷王国在埃及的前线基地,因此应归自己统治。
而佩拉约则声称,十字军所征服的土地的统治权都归罗马教皇。但是佩拉约身边并没有人能够防守这座为敌方领土所包围的城市。
两人最终达成了妥协。双方约定,在更合适的人选从西欧抵达之前,达米埃塔的统治权归布里安努。
虽然佩拉约和布里安努在协议中都使用了“更合适的人选”这一用语,实际上并没有人会从西欧来到前线。
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已经55岁。他从一开始就对十字军东征不感兴趣。而现今他的年龄也偏大了。
而在英国,“无地王”约翰已于4年前去世。由于其理政无方导致国内混乱,没有派出新十字军的可能。
而“更合适的人选”德意志国王和西西里国王腓特烈二世,尚未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当年11月,腓特烈从教皇手中得到了皇冠,正式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皇帝加冕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稳定本国国内的局势,然后才是在教皇的要求下,参加十字军东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由其选帝侯选出,然后要通过代表教皇对其承认的加冕仪式才能正式成为皇帝。因此,尚未加冕就让这位“更合适的人选”立即动身前往东方,是无法实现的事。
26岁的腓特烈二世在其加冕仪式上,正式应允教皇霍诺留,处理好国内事务之后,就动身参加十字军东征。
当来自遥远地域的消息还未传达之时,达米埃塔的十字军只能静候腓特烈的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