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南方作战的终极目标是荷属东印度,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那里有他们迫切需要的战略资源石油。但是要想顺利攻占这一地区,必须克服两大障碍。一个是位于中国南海东侧美国人管理下的菲律宾,一个是位于西侧的英国人的殖民地新加坡和马来亚。只有占领上述地区,才算真正打开了通向荷属东印度的通道,也才能将掠夺来的资源安全地运回国内。对于日军来说,左右开弓攻下马来亚和菲律宾不但必要,而且时间也越快越好。若时间拖得过长,就会给荷兰人从容部署防御留下足够的准备时间。
素有“狮城”之称的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扼马六甲海峡之咽喉,是海上航船出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门户,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交通和贸易的要地。自从1819年英国殖民主义开拓者斯坦福·莱佛士爵士以65万英镑的价格从柔佛苏丹那里得到新加坡的永久租借权之后,这块原来的蛮荒之地就成为大英帝国远东最重要的殖民地。当时,岛上仅有150多名土著居民。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新加坡港口停泊的船只急剧增加,贸易活动更加繁忙,其战略地位也越加突出。到了20世纪中叶,经过百余年建设的新加坡已经成为英国所有殖民地中最具经济和战略价值的地区,被丘吉尔誉为“东方直布罗陀”。
站在新加坡岛北岸隔海眺望,窄窄的柔佛海峡对岸,就是战略地位同样重要的马来半岛。马来半岛东临中国南海和太平洋,北邻泰国,西接孟加拉湾和印度洋,西南与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苏门答腊岛隔海相望,是南下荷属东印度、北上缅甸和印度的跳板。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种植有大量的橡胶树,使该地区成为世界最主要的橡胶产区。这里还有重要的战略物资锡,年产量超过全球一半以上,被称为英国在东南亚的“聚宝盆”。马来亚先后被葡萄牙和荷兰控制,19世纪初,这里和新加坡一样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1941年,称雄世界四百年之久的日不落帝国日渐衰落,对保护那些广袤的海外殖民地渐渐力不从心。虽然欧洲已是战火纷飞,英伦三岛也时刻面临着强敌入侵的危险,但远东的属地新加坡仍然安睡在马六甲海峡的宁静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英帝国已无更多余力顾及这块重要的属地了。
早在“一战”之后的1919年,日德兰海战的英雄、皇家海军司令约翰·杰里科上将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未来的远东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一危机来自野心勃勃的日本人,未来总有一天,他们会试图横扫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就是,将新加坡打造成坚不可摧的海上堡垒。对杰里科的提议,海军大臣戴维·贝蒂上将深表赞同。海军部迅速向政府提交了相关的建设计划。1921年,大英帝国防务委员会做出决定,将新加坡打造成皇家海军远东最大的海军基地。
但政府对这一计划显然不感兴趣,其核心问题就是没钱。“一战”耗去了大英帝国过多的精气神,导致这一计划一再拖延,甚至搁置。英国高层对于未来是否会与日本发生战争表示怀疑。丘吉尔甚至认为,在他的有生之年,日本人根本不会和英国人作战。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英国人才真切感受到来自日本人的威胁,开始着力将新加坡打造成真正的“东方直布罗陀”。
新问题马上出现。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正在艰难复苏的大英帝国再次元气大伤,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导致新加坡的基地建设堪忧。要说真没钱也不准确,超过2000个的网球场、马球场、板球场和赛马场遍及小小新加坡岛的各个角落,没有钱那是绝对建不起来的。不过能到那里享受的,也只有为数不多的白人殖民者。有着“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已经成为西方殖民者的美丽天堂。
整个20世纪30年代,由于历届政府多次削减防务开支预算,新加坡的基地建设工程是建了又停,停了又建。一直到1938年2月,花费6000万英镑巨资打造的樟宜海军基地才勉强完工。新加坡遂与直布罗陀、珍珠港、马耳他并称为世界四大要塞。海军军港落成时,英、美均派出大型战列舰参加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以对日本不断显露的南进姿态进行威慑。但那些战列舰来亮亮相就走了。当樟宜海军基地巨大的船坞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第一艘战列舰时,已经到了战争即将爆发的1941年。
海军基地建成之后,延伸的兵营开始进驻一批批的海军官兵,大型储油库里也装满了燃油——这里是有油没舰,而日本人是有舰缺油。基地后面的高地上,筑起了拥有5门380毫米巨炮的大型炮台,竭力彰显帝国的强大力量。然而没有皇家海军的舰队,这里只不过是一座无人防守的堡垒而已。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因为片面认为入侵者只能来自海上,所以那些强大的岸防炮群只能指向大海。那些愚蠢的设计者认为,在浅浅的柔佛海峡对面根本不需要设防,马来半岛上千公里的茂密丛林所形成的天然屏障是任何人都“难以逾越的”。
后来在回忆录中,丘吉尔形象地记述当听到新加坡要塞岸防炮竟然无法掉转炮口朝向北方陆地时的诧异心情:“在我的头脑中,认为新加坡不可能没有对陆防御,就像一艘战舰在下水时不可能没有舰底一样。”说得真好,这句话足以说明,丘吉尔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绝非浪得虚名。
早在1937年,就有人提醒英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新加坡很容易遭受来自马来亚方向的陆上攻击。那年秋天,他们收到了马来亚陆军司令威廉·多比少将令人不安的报告。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多比和他已经在马来亚待了6年的参谋长阿瑟·帕西瓦尔上校得出结论:柔佛海峡对面的马来亚丛林“大部分地方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如果日本人像预料中那样占有泰国,他们将有足够时间从那里南下,从陆上进攻新加坡。这就意味着如果英国打算守住“东方直布罗陀”,必须守住丛林密布的马来半岛。
伦敦对来自东方的提醒一直置若罔闻。丘吉尔和他的同伴错误地认为,自己原来的徒弟,那些天生罗圈腿、近视眼的矮子一定不敢对新加坡和马来亚下手,这种观点来自那种莫名其妙的种族优越感。日本迅速崛起的过程值得商榷,在那个过程中,他们战胜的大清和沙俄都是已经没落的王朝,日本能够获得的每一场胜利都是因为对手太弱。就战役和战术之道而言,之前日本在中国的种种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一系列麻烦,也同样影响了英美等国。面对毫无先进武器、战斗力低下的中国军队,日本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了4年多也没能彻底征服,就清楚地说明了一切问题。
因此,对于马来亚守军关于加强该地区防御的建议,伦敦高层的答复是:“鉴于日本抢滩登陆的能力,普遍认为,在他们是否具备与欧洲军队和轰炸机相抗衡的能力这一点上,仍然存在疑问。”伦敦认为,日本人一旦离开滩头就会困难重重,他们根本无法穿过马来半岛到达新加坡。不光是下边那些幕僚,丘吉尔也持同样的观点。老丘添油加醋地说:“当侵略者千里迢迢远离家乡来到沼泽和丛林地带,他们的境况将是绝望的。”
不管是丘吉尔和他的那些高级顾问,还是罗斯福与他的众多幕僚,在一点上大家观点惊人一致:那就是即使最好战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也不会莽撞到竟敢与英国和美国同时开战的地步。大家普遍认为,只要喊喊增防马来亚、新加坡或者菲律宾的口号,那些“黄皮猴子”就会觉得侵略无望,彻底打消开战的念头。
卖嘴归卖嘴,必要的面子活还是要做做的。保卫一个海上要塞的最佳途径,是在那里驻扎一支强大的舰队,将所有试图入侵者消灭于海上。早在1937年5月,大英帝国就对那些东方的自治领,包括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做出承诺,向远东派遣一支实力强大的舰队。短短一年多,1938年11月,新任海军大臣斯坦尔普提出,“这一承诺应该予以修正”。1939年2月,英国外交部要求派遣舰队到远东为外交事务提供后盾,海军部当即予以回绝。此时法国也向英国施压,表示“如果英国舰队驶往远东,法国将撒手不管中欧和东欧的抵抗”。1939年3月,英参谋长委员会在一份备忘录中要求,“英国派往远东的舰队的规模,应视我们的资源和欧洲的形势而定”。英国防务委员会对此予以接受,并于6月做出决定:“鉴于许多易变因素,在当前不可能估计在反对日本的敌对行动爆发后,可能被派往远东舰队的规模,也不能明确它可能被派出的时间。”这实际上等于批准了新海军战略的优先次序:德国第一,地中海第二,远东第三。
形势很快就发生了新的变化。欧战之前,英国海军战略有两个基本点,那就是法国的支持和意大利的中立。现在法国败亡,意大利参战,使得这两个基本点完全丧失。到了1941年,欧洲大战已搞得英国焦头烂额。现在皇家海军必须为了帝国的生存而战,最新锐的战舰必须留下来守卫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的航运,预防德国对英伦三岛的入侵以及通过潜艇战掐断英国人的脖子。稍差一点的战舰则要去地中海,与意大利争夺那里的制海权,确保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严峻的形势迫使英国海军只好放弃了尽快派遣大舰队去远东的最后一点希望,而只能寄希望于击败德、意之后再做安排。
怨也不能怨别人,只能怨大英帝国以前四处欺男霸女占的地盘太大了。在最强盛时期,英王统御下的领土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5。彼时大英帝国太牛×了,除了南极洲,各大洲都有其殖民地,印度洋几乎成为其内湖。一天二十四小时不管太阳照到哪里,都会照到其“领土”上,这就是“日不落帝国”的来历。地球上四大洋,甚至是地中海,都要管,还都想管好。随着国力不断衰弱,英国已经放弃之前一直标榜的两强标准(海军实力位居全球第一且大于第二和第三之和),要看住如此大的地盘,早已力不从心。既然自己派不出舰队,只好求助于盟友。丘吉尔从1940年就开始多次向好友罗斯福提出,希望美国向远东派出一支强大的舰队,越大越好。
丘吉尔多次提出,罗斯福也是多次婉拒——大雪天借棉裤,你冷,俺也屁股凉。他所能做的仅仅是将美国太平洋舰队前出至珍珠港,仅此而已。罗斯福的高参认为,远东不是他们的战略重点,美国海军首先应该保卫的是大西洋。至于菲律宾,仅仅派出一定数量的空军就能满足那里的防卫要求,他们不愿意为英国人去火中取栗。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早在法国战败之后,认为德国远比日本可怕的美国就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准备在太平洋地区暂时采取守势。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素是,越来越强大的美国已经不再甘愿在世界事务中受英国的指派充当一名配角儿,而是希望在大西洋战场一显身手。因此在大西洋上,美国毫无顾忌地设法与德国发生冲突,而在远东并不准备与日本撕破脸。况且即使美国和日本在西太平洋发生冲突,保卫过于遥远的新加坡也并无多少现实意义。美国对未来战争的设想是,逐步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同时向日本发动进攻,也就是后来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两路人马一起形成的钳形攻势。这自然与英国的战略难以合拍。既然在远东英国难以获得美国的军事支持,而自身力量又非常有限,因此一旦日军南下,马、新的最后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精锐的海军派不出来,朋友又不帮忙,无奈之下,大英帝国开始强调陆军和空军的作用。为了加强马来亚和新加坡的防御,早在1940年初,英军远东司令部就请求本土派出336架飞机去新加坡。7月,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新加坡召开了联合防务会议,要求飞机的数量增加到582架。皇家空军刚刚经历了不列颠空战,现在必须留出最先进的战机在本土与德军抗衡。还要履行对斯大林的承诺,将新生产的600架飞机赠与苏联人。1941年间,大部分最新型的战斗机除了英国本土防空所需,都被派去支援地中海那几次失败的进攻作战了。另外还有好几百架远程轰炸机用来夜袭德国。在战争那个阶段,这摆明是去打酱油。那些新型战机,马来亚和新加坡一架都没有得到,可见伦敦对于加强远东的防务不过是嘴上吆喝吆喝。
在低估日军航空兵战斗力这一点上,英国人和美国同行见识差不多。在他们眼中,日本人最擅长的就是模仿,他们习惯仅仅从西方订购一架飞机回家拆卸,然后仿造出类似的机型。一家西方飞机制造厂的负责人曾经这样感慨地说,“如果日本人能够一次从我们这里订购两架飞机,那将是让我们十分惊讶和兴奋的事情”。甚至有人将日本人称为是猴子学人的模仿民族。1941年4月,英国空军参谋长查尔斯·波特尔爵士就曾对外交大臣艾登讲,“我认为,日本空军的实力要弱于意大利空军”,波特尔中将的话代表了英国人的普遍观点。
既然日本空军连意大利都比不上,那相比德国,肯定差距更大。精锐的德国空军已是我英勇皇家空军之手下败将,差了好几个等级的日本人如果敢来,那简直就是找死。按照福特空军中将的说法,“全国人民都非常关心皇家空军的装备更新情况。的确,‘布鲁斯特水牛’式战斗机在欧洲是落伍了。但不要紧,在欧洲已经落后的飞机到远东去依然是最新的,对付那些日本鬼子还绰绰有余,我们对此充满信心”。不只是高级将领,那些连日本飞机都没见过的英军飞行员也嘲笑说,和日本人交手,“简直就是开着豪华的劳斯莱斯和简陋的达特桑赛跑”——达特桑是日本日产公司“二战”前生产的一种性能不佳的轿车。
皇家空军认为,用轰炸机和战斗机来保卫新加坡比用战舰更省钱、更可靠。到1941年,英国远东司令部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匆匆修建了大量机场,以保卫港口以及可能遭到入侵的海滩。但是谁都清楚,只有机场没有飞机,和只有枪支没有子弹是一样的道理。况且这些半岛上的机场离海岸太近,还好山本把航母都派到珍珠港去了。要是南云舰队真的来了,一轮攻击就能使它们彻底瘫痪。
驻新加坡的英国皇家空军指挥官估计,日本陆海军在马来亚战区可以调动的飞机约722架。由于皇家空军至少具有“以一敌二”的技术优势,在测算后认为,在马来亚地区部署336架飞机就足够了。事实上到了战前,这一地区的英军飞机只有可怜的158架,还大都是落后的机型。其中包括“布鲁斯特水牛”式战斗机60架,这种机型在美国早已被淘汰。其余还有“布林海姆”轻型轰炸机47架,“毕尔德毕斯特”鱼雷攻击机24架、“哈得逊”轰炸机24架、“卡塔琳娜”式水上飞机3架。这些飞机的飞行成绩很差,就像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飞行员一样,他们只能靠勇敢来弥补战斗训练的不足。这些飞机与日军的“隼式”“零式”相比,在航程、机动性、速度等方面都存在至少20%的差距,能够强于日本人的唯一指标是油耗较低,这只有在长途奔袭时才能体现。他们对日军战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一无所知。后来当那些英国飞行员在战斗中遭遇鬼魅一般的零式战斗机时,他们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这些飞机要么是日本人从德国人那里买来的,要么是德国工程师为日本人设计的。尽管英国人也是咱们的盟军,但在这里,老酒还是忍不住要狠狠鄙视他们好几下。自古以来,轻视对手的人鲜有好下场,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盲目高傲付出血的代价。
“把‘超级喷火式’和‘飓风式’留在英国吧,马来亚有‘水牛式’就足够了。”刚刚就任远东司令官的空军上将布鲁克-波帕姆爵士在抵达新加坡时骄傲地宣称。这位参加过“一战”的老飞行员以为,他的4个印度步兵旅和从上海撤出的两营英军,足以守卫新加坡和马来亚漫长的海岸线。马来亚陆军司令官邦德少将和他差不多一样愚蠢,竟然在前驻东京使馆武官叙述日本陆军如何富有战斗力时,叫他不要“给大伙泼冷水”,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邦德赞同西方流行的观点,日本人是毫无希望、目光短浅的战斗者,他们还处于未开化状态,是一群毫无战斗力可言的乌合之众。邦德拍着胸脯告诉大家:“只管相信我的话好了,他们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其实英国也关注过日军的战斗机。1941年5月,一架日军零式战斗机在中国被击落。7月26日,英国远东司令部得到了关于其技术性能的详细报告。9月29日,驻扎在重庆的英国军官对此进行过详细的描述,传递了这种日军战机技术性能远远高于人们认知的信息。但是,没有人把这些善意的提醒当一回事。
1941年5月,由于意识到远东越来越大的威胁,伦敦撤掉了傲慢自信的邦德少将,以忠于职守但缺乏创见的帕西瓦尔中将取而代之。新司令官很快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他的部队力量太弱,守不住一条并非是象征性的防线——甚至连海军部估计的舰队抵达远东所需的6个月也守不住。
帕西瓦尔提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兵。但大英帝国的精锐部队正在陆续调往北非,抵抗那个天才将领隆美尔的疯狂进攻。帕西瓦尔被告知,不可能满足他提出的增派30个步兵营和2个坦克团的最低要求,因为这些要求“远远超出了可能的范围”。
英军中勉强说得过去的只有陆军,但也仅仅体现在数字上。这些部队包括刘易斯·希斯中将的英印第三军,下辖英印第九师和第十一师,戈登·贝内特少将的澳大利亚军陆军第八师(欠一个旅),还有英印第二十八旅、第四十四旅、第四十五旅、第五十三旅、第五十四旅以及马来亚义勇军的两个旅,总计兵力约88600人。其中英军19600人、澳军15200人、印度军37000人、马来军16800人。
说伦敦真派不出兵也不完全对。后来眼看连新加坡守不住了,英军统帅部在战役进程中又开始陆续向远东增兵,总计派出陆军45000人和飞机141架。那些通过添油战术派去的部队大部分进了日军的战俘营。
看起来也真不少,但内部问题多多。在人数最多的英印军中,几乎所有营级以上军官都由英国人担任,印度士兵对他们的上级普遍缺乏信任,官兵矛盾非常突出。往往是日军炮火一响,那些印度士兵看没看见人就旋风般转身就跑,少数英国军官拉都拉不住。加上很多印度兵认为,这里是马来亚,跟自己的家乡印度没有半毛钱关系,打起仗来也不可能多用心。
按这道理,那些马来亚义勇军倒是在为保家卫国而战,理应更加卖力。事实上不,他们跟“义”和“勇”半点沾不上边,很多人早已厌倦白种人的殖民统治。对他们来说,说不定同为黄种人的日本人看起来更顺眼。
不管是印度人还是马来人,这些士兵普遍缺乏严格的军事训练,根本不是那些久经战阵的日军士兵的对手。部队装备也完全不行,所有100毫米以上的重炮都部署在新加坡,马来半岛上一门都没有。更加让人吃惊的是,全部英军竟然没有一辆坦克,时光似乎倒退到了“一战”以前。因为有英国专家称,坦克不适合在马来半岛这样的地形作战。
要说英军应该具有一项天然优势,那就是马来半岛上绵延千里的热带丛林。要知道日军侵华战争并不属于丛林作战,日本本土也从未进行过丛林战。然而在战役之前,日军就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从后来的实战中能明显看出来。而坐镇主场的英军从未进行过类似训练。战后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自嘲:“丛林出卖了英国人,他们占领那里80多年了,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丛林还能够用于战争。”
根据英国陆军部的最新测算,如果一支2万~6万的日军在泰国登陆向南攻击前进,海军支援舰队可以在23天内从本土赶来,配合守军将日本人赶入大海。但如果日军登陆兵力为6万~10万时,那么来自本土的舰队就必须在19天内赶到远东配合陆军作战。为了给援军的到来争取宽裕的时间,马来英军最简单的办法是:一旦日军进驻泰国,显示出进攻马来亚的迹象,则位于泰马边界的英军迅速前出,占领泰国境内一些军事要点形成新的防线。换句话说,就是将英军防线前移,给未来作战留出更大的防御纵深。
就马来半岛的地形而言,泰国境内的最佳登陆地点是半岛,位于东岸泰马边境北部不远处的宋卡和北大年。英军最初计划向前推进的位置有三条。
A线:就是最南面的宋卡和北大年。这条防线约需陆军17个营,优点是交通补给便利,驻宋卡和北大年的泰国空军很难给英军制造麻烦。但缺点是离马来亚太近,一旦防线失守,日军很快就将突入马来亚境内。
B线:是从北大年和宋卡北移的万伦地区。守卫这条线约需陆军2个师,优点是可以为宋卡和北大年赢得更大的防御纵深。缺点是需要兵力较多,补给线较长。
C线:克拉地峡以北的春蓬地区。防守这条线难度最大,约需陆军4个师。但优点更加明显,一旦完成,就可以将马来亚和驻缅甸的英军连成一片。克拉地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日本人要想通过绝非易事,这样就可以将敌军拖入对己方有利的山地攻坚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C线才应该是上上之选。但是没办法,英军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兵力。到哪里去给你找4个师?别说4个师,就连那17个营也没有。连战前仓促配属给香港的那两个营,都是死乞白赖问人家加拿大讨来的。所以说选来选去,只能选择效果最差的A线,所需兵力也只能从现有守军中临时抽调。
这个作战计划起初命名为“伊顿公学行动”,后来改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斗牛士计划”。
“斗牛士计划”甫一出台,立即招致多方强烈反对。因为不管是宋卡还是北大年,抑或是更北的万伦和春蓬地区,都不属于大英帝国治下的马来亚,当时属于中立国泰国的地盘。在国际事务中一般外交官最绅士,果不其然,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是外交部。他们提出,在英国和泰国签有互不侵犯条约的前提下,即使是为了预防日军的入侵,贸然让军队主动进入一个主权国家境内,属于破坏和平的不法行为,此举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大英帝国是多年来的世界老大,必须带头讲规矩。如果那样做,不但会使大英帝国威信扫地,而且有可能失去盟友美国人的同情和支持。听着这些冠冕堂皇的语言,好像当初去占那么多殖民也不太对呀!
丘吉尔支持外交部的观点。倒不是因为他和外交部一样迂腐,老丘认为在苏德战争局面明朗之前,日本人不会贸然在远东发起攻势。即使日本人对马、新动手,想要穿越长达1000公里的热带丛林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再说,马来亚驻军完全可以得到驻印度和缅甸英军的侧翼增援。丘吉尔的正眼紧盯着欧洲,偶尔会侧光瞄一下地中海、北非和苏伊士运河。至于远东,现在连扫一眼的工夫都没有。他很快将为自己的偏心眼付出沉痛的代价。
看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规模增援是没啥指望了,但是波帕姆和帕西瓦尔也必须在现有条件下有所作为,不得不采取了下面的必要措施。
一、在马来亚北部建立一系列前进机场,将新近从印度调来的空军部队充实其中。后来的事实表明,英军将战斗力堪忧的地面部队向四下散开,来防守这些没有足够空军部队的机场,再通过这些机场来掩护一个没有舰队的海军基地,如此部署,可以说是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这些机场和海军基地的受益者反而是日军。
二、战争到来前,1941年11月下旬,组织于马来亚北部的吉打省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
三、派出侦察人员化装成平民深入泰国境内,对所有的军营、仓库、机场、港口、桥梁和道路进行侦察,绘制了精确的军事地图。
敌之所欲即我之所欲,英国的侦察人员在泰国境内屡屡与日军同行相遇。他们的调查报告中有这样的内容:“我们在饭馆等类似地方曾屡次遇到军人模样的日本人。”就像影视剧情节中经常看到的,两个腰挎宝剑、头戴斗笠的人,眼光冷冷一对,就知道对方同样身负绝世武功。虽然没穿军装,但军人同样能一眼看出对方是同行。
四、英国驻泰国公使克罗斯比爵士秘密与泰国境内的反政府派别联系,积极筹备一旦英军进入泰国,就发动政变,推翻亲日的銮披汶·颂堪政权。
五、用舰艇和飞机对新加坡以东海面实施密集巡逻,对哥打巴鲁、关丹方面也开始了空中侦察。
六、将英印第三军所属第十一师前推至泰马边界。目的是战争一旦爆发,该部先机进入泰国境内,抢占宋卡和北大年两个港口,也就是所谓的“斗牛士计划”。
尽管做出了上述部署,但两位英军高级将领并不认为战争很快就会爆发。作为职业军人,他们不可能不研究气候对作战的重大影响。马来半岛夹在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之间,几乎不受这两个海域的台风影响。但这一地区有显著的季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一般属于东北信风期,东北风强且伴有强降雨。马来半岛以东海面经常是暴风雨天气,越是北部,这种天气来得越早。在此期间,暴风雨掀起的巨浪往往高达1.5~2米,通常认为在此情况下实施登陆作战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不过这仅仅是英军的看法。
说丘吉尔对远东不重视也属冤枉,老丘只是苦于手头拮据,实在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作为“二战”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丘吉尔认为新加坡倘若落入日本之手,其灾难之大仅次于大不列颠本岛的沦陷。“新加坡的陷落意味着英联邦的解体,并严重削弱我们的战斗力”,英国所承担的义务“不仅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还出于政治、经济和情感上的原因”。虽然借用了直布罗陀的名字,但新加坡比那个真直布罗陀还重要。直布罗陀面积只有新加坡的1%,充其量只是一座军港,很少有商业船只来往进出。新加坡除了军事意义,更重要的是经济意义。因此,在丘吉尔眼中,新加坡绝不能像香港那样轻言放弃。
海军出身的丘吉尔对于加强陆军和空军这样的说法都不以为然,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仍在海军。只要为新加坡配备一支强大得足以控制中国南海的舰队,日本人就不太可能敢在马来半岛登陆,即使登陆成功,也会因为没有制海权无法维持正常的补给。至于从海路直接攻打新加坡,那更是想都别想。樟宜海军基地那些闲得无聊的360毫米大炮,定会使入侵者海面上来,海底里去。
向新加坡派出一支强大的舰队不仅具有军事意义,也是为了给位于东方的自治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吃下一颗定心丸。澳、新的主要兵力都被宗主国调走了,新加坡一旦有失,远东日军下一步就可能威胁到他们的本土。同时,派遣舰队也是向最重要的盟友美国做出积极的表示。在1941年8月的大西洋会议上,丘吉尔曾向罗斯福承诺:英国愿意在远东承担更多的义务,他将派遣一支令人生畏的、快速的,包括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在内的特混舰队,前往新加坡,以“瓦解日本海军可能在那里的活动”。
其实早在1940年夏天,伦敦海军部就已经提出了一个叫作“威慑行动”的计划。计划提出,派遣“纳尔逊”“罗德尼”“复仇”“反击”“决心”“拉米里”等6艘老式战列舰外加“皇家方舟”“不屈”“可畏”等3艘新型航空母舰奔赴远东,确保那一地区的制海权。与之相配套的还有皇家空军的236架陆基飞机,英印军、澳大利亚的4个师,外加2个坦克团,加上新加坡原有的兵力和巨大的陆上炮台,可确保远东无虞。如果这样一支强大的力量真能成行,日本人敢不敢送上门来,的确值得商榷。可惜随着欧洲和北非战局的恶化,这些计划都付诸案头,变成了一堆废纸。
大西洋会议结束之后,返航途中的丘吉尔于“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写下了这样的日记:“最好的办法是把‘约克公爵’号,还要加上‘反击’号、‘声望’号和一艘快速航空母舰派到远东。”但当他在8月25日将这一意见提交战时内阁时,遭到了几乎所有人员的强烈反对。反对声音最大的竟然是第一海军大臣庞德上将。庞德认为,皇家海军能够派往远东的战列舰是有限的,而日本人在那里的战列舰足有10艘之多,派去少数的战列舰无疑是以卵击石,这也违反了海军集中力量对付主要敌人的传统。另据可靠消息报道,日本人有一艘叫“大和”的超级战列舰即将加入现役。就其主要技术指标来看,目前还没有哪艘英国战列舰可与之匹敌。话虽如此,首相的面子也不能不给,庞德敷衍地提出派出4艘老旧的R级战列舰前往远东。
这可忽悠不了自诩为海军专家的丘吉尔,果真派出那样的力量,就不是威慑,而是送肉上门了。丘吉尔轻蔑地称那些老旧的R级战列舰为“浮动的棺材”,他提出至少也要派出“最少数量的最好舰艇”。8月29日,他向海军部建议,至少需要派遣1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新型战列舰,外加1艘战列巡洋舰和1艘航空母舰。
为了取得海军部的同意,丘吉尔搬出了外交大臣艾登爵士出马游说。艾登苦口婆心地告诉大家,派出这样一支舰队去远东,不仅仅是为了威慑日本人,还能够消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治领的担心和忧虑,也是为了兑现给美国人的承诺。谁都知道说这话的不是艾登,而是他背后的丘吉尔。胳膊终究是拗不过大腿的,到了10月20日,似乎所有人都被成功“说服”了。
1941年10月25日,在4艘驱逐舰的护卫下,两个巨大的身影悄无声息地驶出了大英帝国的朴次茅斯军港,它们就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在这一刻,老酒忽然想起世纪之初由罗杰斯特文斯基带领的那支倒霉舰队。不不,老酒还想起不久前的另一支舰队。几个月前,5月18日,执行“莱茵演习行动”的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也是这样带着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驶出波兰格丁尼亚港口的,不同的是,它们没有驱逐舰的护航。两支舰队的结局有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最高司令官菲利普斯和吕特晏斯双双战死,不同的是,人家德国人好歹还跑回去一艘,而英国人是双双折戟沉海。
舰队刚刚出发一周,11月2日,英国海军部在伦敦高调向世界宣布:皇家海军远东舰队正式成立,并已开赴远东。丘吉尔在第一时间把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告诉了罗斯福,以显示自己的确是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他在电报中不无得意地说:“什么也比不上拥有捕杀能力的工具。你们和我们的态度越坚决,他们(日本人)就越不敢冒险。”
同样是大舰巨炮主义者的丘吉尔坚信,这两艘巨型战舰的远征将使日本人彻底收起入侵的念头,之前关于马来亚空军和陆军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就在两艘主力舰到达新加坡的当天,丘吉尔得意地对外宣称:“它们被派遣到那里去,就是为了要把行踪不明的性能最高的主力军舰所能加于敌人的一切海军作战计算上的那种捉摸不定的威胁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念起来真费劲!老丘也实在是太忙了,如果他能抽点时间翻翻史书,看看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日本人是如何铤而走险、不宣而战地发起对大清和沙俄的那两场战争,他就会明白,自己派遣区区两艘主力舰去对付日本人不过是送死而已。
让丘吉尔如此青睐的这两艘舰也的确不同凡响。“威尔士亲王”号属于“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是“二战”时期皇家海军最先进的主力战列舰。这艘舰1939年5月3日下水,1941年3月31日完工,满载排水量43780吨,舰长227米,从空中俯瞰仿佛是一座浮动的岛屿。舰体有23个主水密隔舱,使其更具抗击打能力,因此被誉为“永不沉没的战舰”。其惊人的29节航速在战列舰中实属罕见。舰上火力包括10门360毫米巨炮,还有133毫米炮16门、40毫米炮48门、20毫米炮30门。如果所有火炮同时开火,每分钟能够发射6万发炮弹,跟一只刺猬简直没啥区别。
不仅如此,初出茅庐不久的“威尔士亲王”号已经有了不凡的光辉历史。它服役还不到两个月,就在大西洋获得了露脸的机会。只可惜遇到的是德国另一艘号称“不沉战舰”的“俾斯麦”号。激战中,它的兄弟“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被人家击沉,身受重伤的“威尔士亲王”号只好落荒而逃,然后跑回家叫来一帮人,一通乱拳将“俾斯麦”号揍入海底,也算给兄弟“胡德”号报了仇。凭借此战,“威尔士亲王”号名声大震——能和吕布过了数十招还能全身而退,肯定不会是穆顺或者武安国之类的无名之辈。两个月前,8月9日,在纽芬兰普拉森夏港,罗斯福与丘吉尔就是在这艘舰上签署了《大西洋宪章》,还在后甲板上举行了礼拜仪式,更使这艘战舰凭空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据说当时这艘巨舰驶入普拉森夏港时,一名岸上的美国军官看到它,竟然惊讶得半天合不上嘴:多么漂亮的军舰!多亏不是来打我们的,要是的话,根本不用打,看见它,我们就会自动投降的。可见其何等光彩照人,风华绝代!
本来这艘“英王乔治五世级”的二号舰准备命名为“英王爱德华八世”号的,可能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国王,也就是未来的温莎公爵,预感到了自己将来的多舛命运,否决了海军部的建议,并将之命名为“威尔士亲王”号。似乎也预示这艘军舰未来的不祥命运。
相比“威尔士亲王”号,名气稍逊的“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同样不可小觑。虽然只是一艘1915年下水的老舰,但之后在1922年和1939年,进行过两次大型整容手术,现在已经是鸟枪换炮,旧貌换新颜。丑老太变成了俏小丫,六十高龄照样可以装嫩扮演小姑娘。能在危难之际被丘吉尔钦点出列,没有点过人本领肯定是不行的。它的6门主炮口径比“威尔士亲王”号还粗,达到了惊人的381毫米,满载排水量38300吨,航速也有不俗的28.5节。242米的舰长比“威尔士亲王”号还多15米,细长的舰体使“反击”号相对于前者来说,具有更好的机动性。
与两舰同行的本来还有1艘主力舰,那就是新型航空母舰“不屈”号。这艘正在西印度群岛训练的航母上有舰载机74架,将为新成立的远东舰队担负空中掩护的任务。遗憾的是,“不屈”号11月3日在牙买加附近海域意外触礁搁浅,必须就近进入美国弗吉尼亚诺福克船厂进行为期12天的大修,按行程肯定是赶不到新加坡了。事实上,当时在印度的锡兰还有1艘英军航母,但大家似乎觉得,这么厉害的战舰没有空中掩护,对付日本人也绰绰有余。意外事故和轻敌大意注定了远东舰队的不幸命运。这支苦命的舰队刚开始被叫作“G”舰队,后来不知何故,莫名其妙地变成了“Z舰队”,真预示着日子快到头了。
其实这2艘舰并不适合在远东作战。“威尔士亲王”号通风设备较差,不适合长期滞留在热带地区,事实上也确实没有长期滞留。“反击”号装甲较薄,防空武器早已过时,而它即将面对的敌人恰恰是训练有素的日海军航空兵。
好马配好鞍,实力不俗的舰队同样需要赫赫有名的司令长官。出任“Z舰队”司令的是皇家海军原副参谋长汤姆·菲利普斯中将。身高1.65米的菲利普斯中将比拿破仑还低1英寸,因此,大家用了童话中的一个人物昵称其为“大拇指汤姆”,另一更加唬人的绰号就叫“小拿破仑”。为了掩饰身高的不足,虚荣心很强的菲利普斯在讲话时通常要站在一个箱子或者类似的物品上,以使自己显得伟岸挺拔。中将是英国海军第一大臣庞德爵士的高足,同样是传统巨舰大炮主义的忠实捍卫者。尽管他的同僚坎宁安上将已经有了奇袭塔兰托的成功经历,但曾经在舰上担任枪炮长的菲利普斯仍倔强地认为,“蚊子一样的轰炸机绝对不是战列舰的对手”。非但如此,他还鄙夷地斥责那些认为航空力量优于重炮的人是“不务正业,误入歧途”。菲利普斯很快将会为自己的论点提供最典型的反面教材。
为了彰显“Z舰队”的神威,更好地威慑日本人,菲利普斯一路是吹吹打打,极尽炫耀之能事。11月15日,舰队到达南非开普敦,菲利普斯开展了一系列对外宣传活动,包括组织当地社会名流登舰参观,与当地水兵举行联谊活动,安排记者招待会等。他还邀请布尔时代的英军元老、南非总督斯玛茨元帅登舰检阅并给水兵讲话。根本用不上间谍,这些消息很快就通过英国BBC广播传遍全球。看了这些风光再看悲惨结局,老酒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人还是低调点好。
在同菲利普斯进行了简短会晤之后,斯马茨立即意识到,大英帝国和美国一样都在犯同样的战略错误。这位南非总督在“Z舰队”离开开普敦的当天就致电丘吉尔,指出在新加坡和夏威夷驻扎战列舰队包含着巨大的风险,“两个地方单独的海军力量都比不上日本海军”。他还告诫,“假如日本人确实行动迅速,这里就有发生一级灾难的危险。”——姜还是老的辣呀!不过自负的丘吉尔对早已过气的南非总督之善意提醒置若罔闻,结果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12月2日,“威尔士亲王”号率领一众小弟威风凛凛地驶入了樟宜海军军港。第二天,经过严格审查的头条新闻“欢迎强大的海军力量保卫马来亚”就出现在新加坡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同时配以“威尔士亲王”号的巨幅照片。谁也想不到,仅仅一周之后,那些报纸的同样位置还要留给它,区别是已经加上了黑框。新加坡电台的评论更绝:“现在的新加坡是铜墙铁壁般的要塞,任何国家的舰队都不可能在这里班门弄斧。”
菲利普斯中将并没有和舰队同行,他有很多事儿要提前去做,于是直接从锡兰飞抵狮城。在与波帕姆上将和帕西瓦尔中将进行短暂会晤之后,菲利普斯于5日飞赴马尼拉,拜会了驻菲律宾的美军远东陆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陆军中将以及美国亚洲舰队司令官托马斯·哈特海军上将,宾主双方将就远东的战局进行沟通,并协商采取共同行动。
麦克阿瑟和哈特热情接待了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马尼拉同样也不平静,连续三个晚上,在附近主要的轰炸机基地克拉克机场上空,都发现了国籍不明的飞机,毫无疑问那肯定是日本人。两位海军将领一致认为,因为地理位置过于偏僻,新加坡和马尼拉都不是“Z舰队”的理想锚地,应当立即寻找一个位置便捷又有坚强保护的港口充当停泊地。哈特还预言,敌对行动随时可能发生。此时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暹罗湾附近的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海面上,出现了一支庞大的日本舰队,后来又很快消失在雨雾之中。这支舰队是直接进攻马来亚和新加坡,还是仅仅去往泰国呢?
菲利普斯向哈特提出一个请求,恳请哈特派出一些舰只,与他的舰队一起从新加坡出发,沿马来亚东岸北上与日本这支南下的舰队抗衡。哈特刚刚答应派出4艘已经陈旧的驱逐舰,就有一名信使再次送来情报:以新加坡为基地的英军侦察机,再次在泰国沿海附近发现了日本舰队。
“将军,”哈特对菲利普斯说,“你打算几时飞回新加坡?”
“明天起程。”
“如果您想在战争开始时就在新加坡的话,我建议您立刻动身。”哈特好心地劝说道。老酒敢肯定,哈特催着人家走是因为形势危急,而绝不是不想管饭。
早在12月1日,伦敦海军部就命令“反击”号不进驻樟宜海军基地,而是直接驶向澳大利亚北部港口达尔文,“挫败日本人同时加强安全保护”,以稳定那个自治领惊慌失措的不安情绪。鉴于此刻马来亚的危机已经出现,菲利普斯中将立即下令“反击”号迅速返回新加坡与主力舰队会合。
一场大战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