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写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过从人类科技发展史来看,上九天难,下五洋,也难。
在人类的探险史上,1960年1月23日是值得记录的一笔。
在这一天,瑞士探险家雅克·皮卡德和他的搭档唐纳德·沃尔什,搭乘由皮卡德与他的父亲奥古斯特·皮卡德设计的潜水器“的里雅斯特2号”,下潜到距离海平面约11000米的深渊。
那是马里亚纳海沟的底部。
作为地球海洋的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被认为形成于6000万年前,最深深度为10911米。这个深度是日本探测艇“海沟号”(Kaiko)于1995年3月24日测得的,是目前公认的最精确深度。
10911米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就是如果把陆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整体填进去,峰顶离海平面还有2000多米的距离。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为一条洋底弧形洼地,延伸2550公里,平均宽69公里
考虑到深海的各种不可测因素和令人恐惧的压强(可能相当于在一个指甲盖上压一辆坦克),再加上人类下潜工具的落后,马里亚纳海沟的沟底一直是一片未知区域。
那个未知世界,直到1960年1月23日才被人类触达。
先来说说人类探索海底的历史吧。
人类早期进行的专业化潜水,不是为了探险,也不是为了看鱼,而是为了寻宝和谋生,比如说采集珍珠。在明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就有关于当时潜水技术比较详细的图文记载。
当然,这种潜水方式基本上等于徒手潜水,潜水的深度完全受到人类自身肺活量和对水底压强承受能力的限制。
人类目前徒手潜水的最深深度是吉翁·奈瑞于2015年创造的129米,可惜因为他在上浮途中失去意识,纪录未能获得主办单位正式确认,但仍被公认为自由潜水比赛史上最深的下潜距离。
那么,如果人类带上装备呢?
这里就必须提到全世界潜水界殿堂级人物:雅克–伊夫·库斯托,他对人类潜水之路的一个里程碑式贡献,就是在1943年发明了“水肺”。这套可以让潜水员自动调整及提供压缩空气的吸气器,使得人类的潜水深度大大拓展。
按《天工开物》记载,当时的潜水员腰系长绳,鼻子上套着锡做的空管用于呼吸。如果感到有什么不舒服,潜水员就可以拉动绳子让船上的人将他提上水面
目前世界公认的人类带装备潜水的纪录是332米,这是由埃及男子阿梅德·加布尔在2014年创造的。阿梅德·加布尔当时41岁。他之前曾在埃及特种部队服役,同时是一个拥有17年潜水经验的教练。为了创造这项纪录,他足足准备了4年。当时他花了12分钟潜到这个深度,并花15小时重新浮出海面(上浮过快会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
应该说,无论是徒手还是带装备,人类潜水的深度,是不太可能超过水下400米了。
那么,如果是搭载人的潜水装置呢?
从达·芬奇设计所谓的“可以在水底航行”的船开始,人类就一直在这条路上摸索。1620年,荷兰裔英国物理学家克尼利厄斯·雅布斯纵·戴博尔应该算是“潜艇之父”,他成功地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潜水船——木质结构,外面覆盖涂油脂的牛皮,船内装有作为压水舱使用的羊皮囊,可载12名船员,人力划桨驱动。
那么,这艘木质潜水船能下潜到什么深度呢?
3~5米。没错,还没有徒手下潜的深度深。
随后,出于战争的需要,人类的潜艇技术发展得相当快。但考虑到潜艇对机动性、武器携带性的需求,所以下潜深度并不是被主要考虑的。
真正要进行深海科研性探索,还是需要专门制作的深海探测器。
这时候,就轮到皮卡德父子登场了。
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成功炸沉敌舰的潜艇,是出现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南军“亨莱号”。它于1864年2月在水下成功炸沉了北军的一艘护卫舰,但同时也被卷入军舰沉没产生的漩涡中,最终二者同归于尽
居住在瑞士的皮卡德一家,可谓是真正的“探险之家”。
皮卡德的父亲奥古斯特·皮卡德,其实是一个高空气球探险家——他是全世界第一个乘坐热气球达到15000米高度的人。而皮卡德的儿子伯朗特·皮卡德是全世界第一个乘坐热气球不间断环游世界的人。
至于皮卡德本人,则成了全世界第一批到达最深海底的人之一。
皮卡德的父亲无疑是一个设计潜水器的天才。早在1948年,他就制造出了一个名叫“弗恩斯2号”的载人可操控潜水器,下潜深度约为1370米。
仅仅三年之后,皮卡德父子来到了意大利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制造了另一艘15米长的潜水器“的里雅斯特号”,头三次下潜就分别达到了1088米、3048米、3150米——每一次都打破了人类潜水器的下潜纪录。
“的里雅斯特号”
皮卡德和沃尔什在“的里雅斯特2号”上
沃尔什(下)与皮卡德(上)在潜水器内
在“的里雅斯特号”成功的基础上,1958年,皮卡德又设计了“的里雅斯特2号”潜水器,第一次下潜就创造了5600米的世界纪录。
而这绝非皮卡德的目标。对他而言,“的里雅斯特2号”的使命,就是到达人类从未到达过的马里亚纳海沟沟底。
即便用现在的眼光看,“的里雅斯特2号”潜水器都堪称天才之作:
这艘深海潜艇长16米多,看上去像是一艘普通潜艇,但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铝制外壳制成的长筒状容器,里面充满了比水轻的汽油——油比水轻,这是潜艇上浮的动力,也不会被压强挤爆。另一部分是一个重达14吨的钢球载人舱室,有一个观察窗。整个球体直径只有2米,可以容纳两人。钢球附近系了重达9吨的钢珠,返航时通过扔掉钢珠上浮。
1960年1月23日,到达菲律宾海域的皮卡德和沃尔什钻进了这个钢球,开始下潜。
他们的目的地,正是马里亚纳海沟沟底。
这绝非一次轻松的旅程。
在整个下潜的过程中,潜艇内的温度越来越低,最后只有2摄氏度左右,冻得发抖的皮卡德和沃尔什只能靠吃巧克力棒补充热量。比这更糟糕的是,当潜水器下降到海底9000多米处时,钢质球体外的那个树脂玻璃观察窗被海水压裂,雷鸣般的破裂声在寂静的海底响起时,两位探险家的魂都被吓飞了——如果这时候他们直接暴露在海底,巨大的压强会在2毫秒之内将他们压扁。好在观察窗是双层的,内层的塑料窗没有破裂。
在下潜了近5个小时之后,潜水器终于在10911米处的海底缓缓着陆(当时潜水器显示的深度是11521米,后来校正)。
在人类之前没有抵达过的深海海底,皮卡德和沃尔什做了什么?
他们什么都没做,静静待了20分钟。
于是,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来了:
在海沟的底部,皮卡德和沃尔什看见了什么?
事实上,他们两人什么都没看见。
在宁静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皮卡德和沃尔什肉眼看到的只有黑暗,以及透过微弱探照灯灯光照出的平静海底。
不过,在整个下潜过程中,两个人还是惊讶地看到了一些从舷窗外游过的鱼——原先人类认为,在那个深度是不可能有鱼类生存的。
所以,皮卡德和沃尔什的这次下潜,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人类对深海的认知。
一般来说,深海分为中层带、深层带、深渊带与超深渊带。
中层带指的是200~1000米深的水层。在这个层面,虽有些微光线透入,但也不足以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供生物辨识。此层也是深海生物密度较大和种类较多的一层。代表生物是磷虾。
在深层带还有不少沉船遗骸,最著名的莫过于“泰坦尼克号”,它长眠于纽芬兰东南偏南600公里的3800米深的海底
“深层带”指的是1000~4000米深的水层。这一层因为完全没有阳光,所以一般认为这里的生物不是眼睛退化,就是演化出“照明设备”。但是,就在1960年的那次下潜中,皮卡德和沃尔什发现在这个深度的一些鱼类依旧长有眼睛,这令他们大为惊奇。
深渊带指的是4000~6000米深的水层。在这一层,生物种类已经大为稀少,由于温度大大降低,生物高度集中在海底热泉附近。
超深渊带指的是6000米以下的水层。在这一层,人类发现有海蜇、蝰鱼、管虫与海参等生物生存。但由于这一层的生存环境已经类似于外星球,所以即便有生物,也和我们所知的种类长相大为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反正没人看,可以随便长”。
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最底层,当初皮卡德和沃尔什没有发现有生物存在的迹象,但那是因为肉眼无法观察到。
由于皮卡德和沃尔什的那次下潜纯粹是为了检测是否能下潜到那个深度,所以没有带任何科学实验器材。按照他们的想法:既然这次实验成功,那么下次人类可以频繁探测这一区域。
2011年7月,美国的一台深海探测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内水深10641米的赛琳娜海渊中,发现了直径达10厘米的球状动物。科学家分析后发现,这种奇特的动物居然是阿米巴原虫类的单细胞动物,它被确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单细胞动物。巨型阿米巴原虫不但能适应漆黑、高压和冰冷的海水,而且对有毒的重金属有很强的耐受能力。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它们还主动“吸毒”,体内富集了高浓度的铅、铀、汞等重金属元素
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自他们那次下潜后整整52年,人类就再也没有去过。
这个纪录,一直维持到2012年。
2012年,终于有一个人又一次到达了当年两位探险家下潜到的那个深度:10911米。
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卡梅隆在12岁的时候写了一部科幻小说《深渊》(后来他将它拍成了电影),之后潜水就成了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和爱好。他曾下潜过30多次,就为了能一个人静静地待在泰坦尼克号沉船旁边。在卡梅隆成名之后,他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有时甚至一天工作16小时)和金钱(最多时每天砸下去4万美元),打造了一艘叫“深海挑战者号”的单人潜水器。
2012年3月26日,卡梅隆带着他童年的梦想,独自一人钻进了“深海挑战者号”,向马里亚纳海沟的沟底下潜。
这一次,卡梅隆只花了2小时36分钟就到达了海底——那个52年前卡尔德和沃尔什到达过的地方。
卡梅隆在出发前曾表示,希望能在海底看到奇怪的生物甚至是怪物,但他和他的前辈们一样,还是失望了:那里什么都没有,除了黑暗,就是沉寂。
而值得一提的是,卡梅隆的这次下潜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录:单人下潜到海底最深处。这个纪录的获得,也让卡梅隆体会到皮卡德和沃尔什在52年前没能体会到的感觉:孤独。
“当时我停了下来,思考了下,我到这了。我到了海底了,地球上最深的地方。这意味着什么。那真是与世隔绝的感觉,让你意识到在这片黑暗又未知的巨大领域里自己有多渺小。”
按照原计划,卡梅隆应该可以在海底停留6个小时。但由于潜水器发生了漏油故障,他只待了3个小时就开始上浮。
但这对他而言,已经足够了。
他成了三个人中的一个。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12个人曾经到达过月球,但到达过马里亚纳海沟的人,只有3个。
我曾写过不少探险类的故事。
从南极,到珠峰,到月球,到海底。
每次写这类文章的时候,内心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
这是一种建立在一对矛盾基础上的激动:一方面,在各种探险中,人类会意识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卑微,在整个宇宙中是多么渺小;但另一方面,在意识到这一点的过程中,人类的那种顽强、进取、永不放弃的精神又让人动容。
对我们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其实我们了解得还是太少了。中国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就我们目前的认知和科技水平而言,别说月球、火星、太阳,就连我们自己生存的家园地球,都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和现象。
当然,这也给我们未来的探索留下了太大的想象空间。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人类的科技发展总是呼啸向前的。当可控核聚变、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真正成为现实的时候,人类肯定能发现之前很多被认为是不可思议或闻所未闻的现象和领域,探索到更多前人从未触达过的地点和空间。
每每想到此,我就会感叹自己的寿命太短。
目睹人类文明究竟会发展到怎样一种程度(或者毁灭),对我而言,应该是此生的最大诱惑了吧。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记者手记:在马里亚纳海沟探索海洋最深处的科学奥秘》(张建松,新华网,2018年12月16日)
2.《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度11034米(地球最深处)》(探秘志网站,2017年12月25日)
3.《解密:专家究竟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什么?引27国密切关注?》(腾讯网,2018年11月28日)
4.《五分钟带你读完人类潜水简史》(潜途网络,搜狐网,转载自知乎号“SME情报员”,2018年1月22日)
5.《全球唯一探秘万米深海的两个人——皮卡德和沃什》(“wangernest”,百度贴吧“伪阿鲁纳恰尔邦吧”,2013年6月25日)
6.《探秘马里亚纳海沟》(周颖,《地理教育》,2017年第10期)
7.《人类第一次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底部》(搜狐网,2018年1月14日)
8.《卡梅隆的深海神器:90分钟潜入世界最深海沟》(邓琦,《新京报》,2013年6月23日)
9.《世界上潜水最深潜艇失踪是深海研究重大损失》(孙玉庆,中国日报网站,2003年7月1日)
10.《没人看就可以随便长了?深海生物的生存法则》(Raychelle Burks,探索发现,2017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