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看奥运会开幕式直播,最喜欢看运动员入场式。有时候看到一些来自小国的运动员代表团,会觉得很新奇:这个国家是哪里的?他们为什么只派这几个运动员来?他们国家是不是很小?而就在80多年前,我们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被别人这样打量的。
这个故事,可以从1922年说起。
在那一年“关东州”(今属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当时属于日本租借地)的中日小学田径对抗赛上,出现了一个“短跑神童”。
那是个中国小学生,他在那一年的田径比赛上,100米居然跑出了11秒8(已经接近目前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400米跑出了59秒,以巨大的优势夺冠。
那个少年,那年13岁。
这让那次对抗赛的日方组织者多少感到有些尴尬:按照他们宣扬的理论,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尤其是在体育方面,是不可能输给同为黄种人的中国人的。
而那场比赛后,很多在现场观看比赛的中国观众都兴奋异常,到处打听那个孩子是谁。有知道情况的人告诉大家,那个孩子在沙河口公学堂读书,名字叫刘长春。
刘长春,1909年出生于大连,从小就跑得飞快,在同学里是有名的“兔子腿”。
在“关东州”那次对抗赛上一战成名后,刘长春进入了中学读书,但很快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去做了一名学徒工。不过虽然辍学,刘长春却始终没有放弃短跑和足球,经常自己一个人跑到体育场去训练。
1927年的大连中华青年春季运动会上,刘长春在男子100米比赛中跑出了11秒。那一年,他18岁。
也就是在那一年,因为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速度和灵活的协调能力,刘长春被当时的东北大学足球队领队看中,推荐他进入东北大学体育系预科班,专攻田径。
东北大学由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在1923年10月24日正式建立,投入巨大,是当时全国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全校共有3000多名学生,当时北大也只有2000多名学生。
就在刘长春进入东北大学练田径的第三年,学校在校运动场承办了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在那次北方八省100多所学校共2000多名运动员参加的比赛中,刘长春再次让所有人见识到了“兔腿子”的威力——在男子100米决赛中,他轻松拿到冠军,成绩是10秒8。
192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上,男子100米的夺冠成绩,也就是10秒8。
刘长春不知道的是,他的命运因这场比赛而开始改变。
在那天的赛场看台上,有一个人对刘长春的表现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个人,名叫张学良。
彼时的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青春年少,兴趣广泛,其中一个爱好,就是体育。
张学良不仅仅是自己喜欢,而且确实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做了些事。比如在1928年,他专门邀请法国田径队(后因故未来)和日本田径队,在当时沈阳的小河沿运动场举行一场对抗赛,并且让摄影师将日本撑竿跳运动员以及其他项目运动员的一些比赛动作全部都拍下来,供中国的运动员学习。对于张家一手建立的东北大学的学生,张学良更是特别重视。
所以可以想象,张学良在看到刘长春的表现后那种兴奋之情。
至少在体育训练方面,张学良当时的思想还是很先进的:多办比赛,多让中国的运动员感受世界最高水平,这样就会进步更快。本着这样的想法,1929年10月,张学良又将德国田径队和日本田径队都邀请到了东北,搞了一场“中德日三国田径对抗赛”。
代表东北大学出战的刘长春
在这次比赛上,刘长春再一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男子100米和200米比赛中,刘长春虽然以微弱劣势输给德国名将彦鲁特拉比尔,获得了亚军,但战胜了当时日本著名的“短跑怪杰”吉冈隆德和“飞毛腿”冈健次郎,还赢了另外一名德国短跑名将。
当时刘长春的100米成绩是10秒8,200米成绩是21秒6,不仅是全国第一,而且是当时的远东第一。
张学良立刻就做出决定:重点培养刘长春。
在张学良的力邀之下,来访的德国田径队队长步起(当时的男子50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留下来做了东北大学田径队的主教练。张学良为步起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每月800块大洋(当时东北大学一名教授的月薪是360块大洋左右,已是全国罕见),配两匹马、一辆小轿车。
而对于刘长春,张学良专门关照要给他开运动员小灶,另外每月发30块大洋的特别补助(作为参照,毛泽东1918年在北大做图书馆管理员时月薪是8块大洋)。
在步起的专业指导下,刘长春的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起跑姿势到摆臂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1930年杭州举行的全国运动会上,刘长春一人轻松包揽男子100米、200米、400米三项冠军,创造三项全国纪录,名震大江南北——杭州市政府当时甚至把一条路专门命名为“长春路”。
当时才21岁的刘长春,100米成绩已经可以达到10秒6,不仅在亚洲位列第一,在世界范围内看,也具有进入前十名的实力。
中国出了这样一个短跑天才,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不少有识之士其实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憧憬:
让刘长春代表中国,去参加1932年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
然而,个人的命运,很多时候和国家的命运是分不开的。
1931年9月18日晚,睡梦中的刘长春被不远处北大营传来的爆炸声惊醒。
那一夜,枪声大作,爆炸连连,很多东北大学的学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第二天看到街上出现了很多日本巡逻兵,才知道一夜之间,沈阳已经沦陷。
9月1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大学迁校到北平。
也恰恰是在这一年,中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民国的全国体育性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的国家委员会。
很快,洛杉矶奥组委就给中国发来了参加奥运会的邀请。
然而,国民政府不久就以“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为由,宣布中国不会参加本届奥运会,只会派遣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总干事沈嗣良前往观礼。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于1924年8月正式成立,名誉会长为张伯苓,名誉副会长为被称为“中国奥运之父”的王正廷。这张照片为部分董事合影。前排左起:冯少山、卢炜昌、沈嗣良;后排左起:陈时、张伯苓、王正廷
消息一出,全国体育界哗然。沈嗣良尽管接受派遣,但公开向记者宣布:“余之赴美,未受国民政府丝毫津贴,旅费由协进会任之,数约五千。”
随后他忍不住又加了一句:“其实堂堂中国政府,岂有不早知此次世界运动大会在美举行,恐不过亦有惜于拿出钱耳!”
然而,事态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
1932年5月,已经被日本人控制的大连《泰东日报》登出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
“‘满洲国’已经决定派刘长春参加世界运动会,并已通过国际奥委会认可,并按要求准备递交‘满洲国’国旗与国歌,以备届时应用。”
随后,日本《朝日新闻》立刻转载了这条消息。
消息一出,全国哗然:刘长春真的要代表日本扶植的“满洲国”参加奥运会?一时之间,“汉奸”“卖国贼”等骂声四起。
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三天,刘长春就从沈阳回到了大连。当时就有日本当局人士找到刘长春,问他“将来的打算”。刘长春客客气气地表示“没什么打算”,随即先去了北平,然后又躲到了旅顺。
在1932年的春天,日本人再次找到了刘长春,索性直接摊牌:请他代表“满洲国”去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只要他肯去,回来就在“满洲国”的体育部或教育部给他安排一个高官位置。当时被日本方面要求一起去参加奥运会的,还有冯庸大学的中长跑名将于希渭。
日本人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借奥运会的舞台,宣扬“满洲国”的形象,进而将“满洲国”建国一事坐实。
经过日本人的两次登门拜访,刘长春又悄悄把全家搬到了河口。
于是,在刘长春和于希渭并没有答应的情况下,日本人单方面通过媒体宣布了这件事,希望直接将“生米煮成熟饭”。
不过,日本人很快得到了刘长春的回应——同样是1932年5月,刘长春先是通过北平的《体育周报》发表了自己的声明:
“苟余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
随后又通过《大公报》做出了更明确的表态: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我绝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声明是发了,但接下来该怎么办?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不去,自然很简单。但如果中国没有运动员去参加洛杉矶奥运会,那就等于把舞台让给了“满洲国”。
那么,有没有可能让刘长春真的代表中国去参加奥运会?
大家萌发这个念头的时候,离奥运会开幕也就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但各方真的立刻行动了起来:东北大学体育系主任郝更生开始牵头联系国内各方面的资源;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开始与国际奥委会联系,希望能够破例为中国运动员报名;整个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都开始施展出全部能量,为参赛报名运作。
多少有些出乎意料的是,一切手续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国际奥委会也一路开绿灯,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了来自中国的申请。
接下来,就只有一个问题了:路费从哪来?
这时候,站出来的还是张学良:个人出资8000块大洋,资助中国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1932年7月1日,已经迁校至北平的东北大学举行毕业典礼,张学良在典礼上亲自宣布:
“刘长春和于希渭作为运动员,宋君复作为教练员,将代表中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中国居然要派出自己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了!
这个消息瞬间轰动大江南北。
7月3日,刘长春和宋君复离开北京抵达上海,准备从上海出发去美国参加奥运会。整个上海为之轰动。7月4日,刘长春在中华体育场训练,看台上挤满了慕名来围观的上海市民。7月7日,上海体育界和新闻界为刘长春践行,东亚饭店居然涌进了2000多人,水泄不通。
国破山河在,奥运赤子心。
到了7月8日,刘长春要出发的日子,他们却没能等来于希渭——由于日本方面的监视,于希渭最终没能来成上海。但他表示自己“身体有病”,拒绝代表“满洲国”参加奥运会。
这也就意味着,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只剩下刘长春一人了。
7月8日上午9点半,在上海的新关码头,数千名各界人士到场,为刘长春和宋君复送行——他们将搭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横跨太平洋去美国参加奥运会。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王正廷亲自到场,为刘长春授旗壮行:“我国此次派君参加奥运会,为开国以来第一次,实含有无穷之意义。余今以至诚之心,代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授旗与君,愿君用其奋斗精神,发扬于洛杉矶市奥林匹克运动场之中,使我之国旗,飘舞于世界各国之前,是乃无上光荣也。”
刘长春肃立接旗,回答:“我此次出席奥运会,受全国同胞之嘱托,深知责任重大,当尽我本能在大会中努力奋斗!”
掌声雷动中,“威尔逊总统号”缓缓离港。
当天,上海的一家报纸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
做关云长打扮的刘长春手握青龙偃月刀,立于一小舟上,望向远方。
孤帆远影,单刀赴会。
从上海到洛杉矶,“威尔逊总统号”邮轮足足开了22天。
在这漫长的行程中,不发生点小插曲是不可能的。
“威尔逊总统号”开到日本神户靠港之后,有日本记者登船采访刘长春,问了他一个问题:
“二位这次去参加奥运会,代表的是中国,还是‘满洲国’?”
刘长春当即回答:“我二人只代表中华民国!”
随后,船上又送来了一封日本当地体育组织发来的电报,信封上写的是“致奥林匹克选手刘长春”,刘长春签收后拆开一看,电报中写的是“祝‘满洲国’奥林匹克选手刘长春创造佳绩”云云。刘长春当即将电报退回,表示“船上并无‘满洲国’奥林匹克选手”。
有些事情可以避免,有些事情却无法避免,比如晕船,比如无法训练。
刘长春之前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长途的远洋航行,好在他的晕船反应并不明显。但奥运赛前的20多天备战训练的黄金时间,刘长春却只能在邮轮上度过。
为此,刘长春只能趁人少时,在甲板上做一些简单的训练。邮轮上有很多娱乐设施,但刘长春除了用一日三餐外,从来不进这些场所,除了做简单训练,就待在自己的房间。
7月29日,“威尔逊总统号”终于在洛杉矶缓缓靠港。
当地数百名华侨早就等在港口迎接刘长春一行,然后直接把他们接去了唐人街。在那里,更多早已翘首以盼的华侨像迎来大明星一样围住刘长春,签名合影者络绎不绝。
尽管华侨们对刘长春过去的经历知道得并不多,但他们只知道一点:中国这次派选手来参加奥运会了!
7月30日下午2点半,第十届奥运会在洛杉矶正式开幕。
可以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座无虚席。在运动员入场式上,当第八个入场代表团进入运动场的时候,全场所有的华侨都站了起来,脱帽,挥手,很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中国代表团入场了。
中国代表团入场时的情景
那真的是一个很小的队伍,小到只有6个人:教练员宋君复,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理事长沈嗣良,留美学生代表刘雪松,旅美教授申国权,上海西青体育主任托平(美国人),而刘长春走在最前面,是旗手。
事实上,刘雪松、申国权、托平三人是被拉来撑场面的,不然中国代表团的人实在太少了。
那确实是一幅让人五味杂陈的画面:
一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却只派出了人数如此之少的一个代表团。
但另一方面,在很多现场热泪盈眶的华侨眼里——毕竟是来了!
这是自奥运会诞生以来,中国运动员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奥运赛场上。
赛场上的刘长春
1932年7月31日下午3点,洛杉矶奥运会男子100米预赛,第二组。
刘长春穿着白上衣、黑短裤出现在了跑道上——他把这套衣服命名为“白山黑水”,借此提醒大家沦陷的东北。
“啪!”发令枪响。
刘长春像离弦之箭一般冲了出去。
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刘长春一马当先。
现场的华侨观众全都起立欢呼,准备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
然而,奇迹却没有发生。
到第60米的时候,开始有第一个选手超过了刘长春,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到第80米的时候,刘长春已经落到了第五位。
最后冲刺时,刘长春在所有六名选手中名列第五。
奥运会的舞台,就是这样现实和残酷。
而海上航行22天,从上岸到比赛一共只隔了40多个小时,刘长春的体力也实在支撑不住了。
当晚,刘长春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第一名为星卜森,胜余有4码,成绩10秒9,余居第5,当在11秒左右。起码时头五六十米在先,约至80米后,被后来者超过,原因毕业考试一个月,航行劳顿,缺少练习所致。”
刘长春的最终成绩是11秒1。虽然和小组第一相差不多,但这是电光石火间就是一个身位的男子100米比赛——刘长春在小组赛被淘汰。
刘长春在奥运会上参加200米预赛时的情景,赛道上跑在第四位的即是刘长春
1932年8月2日,男子200米预赛,刘长春再一次站到了跑道上。
发令枪响,刘长春又一次占到了领先位置,并且在前170米都保持在第二名。然而,在最后30米,依旧因体力出现了问题,被另一个对手超过,最终排在第四。
刘长春200米的成绩是22秒1,虽然基本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但因为是在全世界最高水平的舞台比赛,他再次遭到淘汰。
虽然刘长春在比赛中表现出的斗志得到了包括裁判员在内的很多人的认可,但对他自己来说,两场预赛被淘汰,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而且,他已经耗尽了几乎所有的体力。
男子200米预赛结束的那天晚上,刘长春的教练宋君复给组委会打了一个电话,表示中国运动员刘长春因为两腿酸胀,实在无法比赛,申请男子400米比赛弃权。
宋君复打电话的时候,刘长春就在旁边,一言不发。
那是他们两个一起商量下来的决定,刘长春深知自己的体能储备已经完全耗尽,如果真的再去比400米,很可能场面会非常难看。
那天晚上,刘长春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在之后没有比赛的日子里,刘长春天天去比赛现场看外国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并写下了很多心得,包括外国运动员的热身方式、热身时间等,并认识到“最难者,指导、管理、运动常识是否合理化、组织化”。
他希望能将自己在奥运会上得到的宝贵经验教训带回国,让中国运动员在下次有更好的表现机会。
然而,他还是想得简单了。
回到国内的刘长春,命运坎坷。
他在1933年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以10秒7的成绩刷新了自己保持的男子100米全国纪录(这个纪录直到1958年才被解放军选手梁启勋打破),还在1936年再次代表中国去参加了柏林奥运会(那届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处境更加尴尬),但是,此时的他已经饱受伤病困扰。
1937年,刘长春的大腿又一次拉伤,由于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保健和康复的概念,这次受伤让他彻底告别了运动生涯。
那一年,刘长春只有28岁。
退役后的刘长春,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生活陷入了贫困。他辗转于北平和南京两地,靠打工养家糊口,还曾因“反满抗日”被日本宪兵队抓去坐过牢。而他当年参加奥运会的证件、照片等所有纪念品,都在抗战期间的长沙大火中被烧得一干二净,潦倒的生活让刘长春一度沉迷烟酒不能自拔。后来在北京和沈阳的大学里谋得一份教职,刘长春的窘迫生活才好转一些。
这样的生活,直到1949年之后发生了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名字重新被人提起,他很快被聘为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的田径教练、教授,并出现在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酒宴上,作为中国体育界代表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敬酒。
“文革”结束后,刘长春先后担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中国奥委会和中国田径协会的副主席。
1983年,已经74岁的刘长春一直和家人念叨要去上海看看。
那时候,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已确定在上海举办。而在他的儿子刘鸿图看来,父亲想去上海,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当年去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刘长春就是从上海出发的。
而当时中国已经决定参加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那是新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后,第一次派团参加奥运会。
可惜,1983年3月25日,刘长春因病去世,享年74岁。
一年零四个月后,中国代表团重返奥运会。
7月29日,就是当年刘长春乘坐的“威尔逊总统号”到达洛杉矶港口的日子,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洛杉矶摘得了中国代表团在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后来人们得知,刘长春的名字,其实当初已被列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观摩团的名单。
71岁的刘长春
记得刘翔曾经和我说过一个故事。
那是2000年,那年他才17岁,去智利参加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他第一次出国去参加如此高规格的赛事。
“看到全场那么多观众,一方面感到很自豪,但另一方面却又很紧张。”他对我说,“站到起跑线上,看到旁边的外国运动员都那么壮,我明显感觉自己的腿肚子都在抖。”
那次比赛,他跑了13秒87,排在第四名,没登上领奖台。
每次看刘长春的故事,我都会莫名想到刘翔的这段往事。那时候刘翔出国比赛,就他和教练孙海平师徒两个人,就像68年前的刘长春和宋君复。
而刘长春那时面临的压力,远比当时年轻的刘翔还要大得多。
在刘翔刚出道的时候,虽然黄种人在讲究爆发力的田径直道项目上总是最默默无闻的角色,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无论是国家整体实力还是体育综合实力,都已经崛起。
而在刘长春那个时代,不仅仅是田径,对整个奥运会乃至世界舞台而言,中国都是一个渺小乃至陌生的角色,不仅仅是体育,还有体育背后代表的各种东西。
所以可想而知,刘长春面临的压力——他一个人,肩负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期望。
如今,国人看待奥运会的视角已经多元化,在金牌和冠军之外,我们还可以欣赏很多其他的东西。我个人当然很赞赏这种转变,因为这代表了一种自信,一种已经不需要用奥运金牌去证明什么的自信。
但同时我又非常理解之前我们对一块奥运金牌的那种渴望。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除去竞技运动本身,我们是多么想摘掉“积贫积弱”的帽子,想向世界展现我们自强的形象,想看到我们的国旗在颁奖仪式上最高的位置飘扬。
所以,每次想象那一刻,我都有点好奇:
当全场安静下来,刘长春站在起跑线前等待发令枪响的那几秒,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很有可能,他什么都不会想。
在那一刻,他来了,他站到了跑道上,他起跑,他冲刺,这本身就是一种足以载入史册的成功。
无关成绩,无关金牌。
谨以此文,献给奥运先驱刘长春先生,以及所有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奋斗和牺牲的人。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刘长春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始末》(朱元宝,《大连近代史研究》,2018年12月31日)
2.《我国首次正式参加奥运会始末》(刘长春,《文史资料精选集》第十七辑,1980年7月)
3.《刘长春:奥运赛场的中国第一人》(鲍京北,《文史博览》,2008年第2期)
4.《孤帆远影——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写照》(李润波,《北京档案》,2007第11期)
5.《刘长春:一个人的奥运会》(刘鸿图口述,江菲记录,《先锋国家历史》,2007年第20期)
6.《“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奥运参赛始末》(高永健,《北京日报》,2008年8月2日)
7.《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搜狐网,2008年7月14日)
8.《浅析奥运会传入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张博,《历史教学》,2008年第10期)
9.《回顾1932奥运男子100米:刘长春参赛》(腾讯体育,2017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