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年,又爆发了中国历史上与“焚书之祸”并列的一件大事。
这件事起源于两个方士的一次谈话,这两个方士叫侯生、卢生,谈话的主题是“始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记》并不是谁的谈话都记载,记载或不记载往往都有它的道理。章学诚说“古人之去取,古人之心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许多时候,《史记》中记载一段对话,是希望借他人之口,来表达史家对于那个人物的评价,这就是顾炎武所说的“寓论断于序事之中”,这是中国传统的史法。
《史记》前面已经借过尉缭之口,来告诉你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再借侯生、卢生之口,再告诉你秦始皇是什么样的人。这一段话,我们全文照载: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
始皇为人,他的天性本就刚戾自用。他所有想要完成的事都得完成,所有的欲望都能够放纵去执行,因为他是皇帝,全天下所有的资源都要供应他一个人享受。至于老百姓要为他的欲望付出多大代价或死多少人,他一点也不在乎。
统一天下、结束战乱,是始皇莫大的贡献,但试问各位,统一天下就是为了这样的结果吗?大家想要的是这样的世界吗?
秦始皇并没有因为欲望的实现,就觉得满足了。欲望满足了之后,还有更多的欲望,欲望永无止境地扩张,他要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筑阿房宫、筑始皇陵、筑长城、筑直道、筑驰道……这样的人如果真的长生不死,会有什么结果?
始皇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步,关键就在后面这七个字:“以为自古莫及己。”我说过这是秦始皇最强烈的特质,在他的心中,认为古往今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比他更伟大了。既然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他所有的决定必然是最高明的,没有人的决定比他更加正确,他是世间最英明最有智慧的人。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什么叫狱吏?狱吏是管监狱的官员,管监狱的官员哪有什么思想?上面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只有这类人最得到他的喜爱。有思想的人呢?“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博士是顾问,基本上就是顾而不问,反正把他们养在那里就是了。始皇从来不听从博士的意见,因为博士哪有他英明呢?见识哪有他高呢?这不过就是一群念古书的书呆子,记不记得李斯的评价:“固非愚儒所知”,一群书呆子哪里了解当今领袖的英明呢?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始皇只喜欢听话的臣子,所以从丞相以下的每一个大臣统统听话,不去判断任何事的是非,不敢提出任何不同意见,因为始皇已经都帮他们决定好了。
始皇作为领袖,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注意下面这一句,他的性格“乐以刑杀为威”。“以刑杀为威”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个“乐”字,刑杀是一件让秦始皇觉得快乐的事情。像这样的一个君主,你跟在他身边,说错一句话,摆错一个表情,做错一件事,他立刻就会用刑杀来对付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大家怎么办呢?“上乐以刑杀为威”,于是“天下畏罪持禄”。害怕获罪,又想保持着自己的俸禄,所以“莫敢尽忠”。多可笑啊!始皇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尽忠,不敢为奸为非,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大家“莫敢尽忠”。没有人敢把自己真正的想法坦露给他,唯恐一句话说错就招来杀身之祸,只能唯唯诺诺。
始皇再也不知道自己有过错,就算做错事情了也没有人敢说,他就更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于是一天比一天骄傲。所有的臣子也都只敢慑服于刑杀之威,每天拼命地讲假话讨他高兴,还记得周青臣吗?他便是如此。只要能让皇帝高兴,就能保持荣华富贵;皇帝一不高兴,那就“乐以刑杀为威”了。
一个越来越骄傲的君主,和一群只知道逢迎欺骗的臣子,究竟会把这个天下带到哪里去?我们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