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张良的故事谈起 什么是读书?

故事讲完了吗?还没有哦。最后一句很重要,请大家注意读。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良因异之”,因为觉得老父特殊。但什么是“常习诵读之”呢?

前面跟大家说过,中国学问跟西方不同,中国讲的是功夫,功夫重层次,我就用这个例子分析给各位听。

我们从小就读书,请问各位:

什么叫作“读书”?

在中国人来看,读书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作“诵书”。诵书是什么意思呢?古人所说的“诵书”是指能够背诵书中的内容。能够背书是学习的第一步,在古人来看,如果你不会背书,不能把书中的文字烂熟于心,难道碰到事情的时候还要临时去翻书吗?那来得及吗?

背书在古人来看是基本功,西汉的东方朔说,我能诵四十四万言,意思就是能背四十四万字的书。不要觉得奇怪,古时候读书人都有背书的本事,没有这个本事,书就读不了。

诵书只是起步,第二个层次叫作“读书”。什么叫作读书?“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叫作“读”,也就是能够分析、归纳书中的道理才叫作读书。

每一本书的文字,背后必然有作者想要传达的道理。就好像这段张良的故事,我们分析、归纳其中的道理,就是“忍”和“先”两个字而已,这就叫“读书”。

会读书就够了吗?当然不够,还有第三个层次叫作“念书”。“念”不是用嘴“念”,而是把书中的道理,时时刻刻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实践它,也就是“念兹在兹”的“念”。

书中的道理,是要用实践去印证。实践有那么容易成功吗?绝对没有。

讲道理容易,做事难,做得成事就更难。因为讲道理容易,道理讲得通就可以了。做事要有现实的条件配合,做得成事得要所有的条件都到位,缺一个条件都不行。

光懂得道理不够,而从懂得道理到实践成功,也就是从“读书”到“念书”中间的功夫就叫“习”,也就是“常习诵读之”的“习”字。

习(習)是什么意思呢?《说文》里面说得好:“習,数飞也。”習字的上半部是个羽,指的正是鸟儿学飞。

鸟儿学飞有一次就成功的吗?绝对没有。一只小鸟从不会飞到学会飞,要摔下来多少次,都要摔得遍体鳞伤、浑身是血,最后才学会展翅飞行,才能够翱翔九天。

人学做事就是这个样子啊!从懂得道理到能够实践,你必须要经过多少次的磨炼,多少次的坎坷,多少次的挫折,才能够明白那个道理要如何实践。

看看张良怎么学兵法?“常习诵读之”,这就是读书的功夫。

读任何历史书,各位也要“常习诵读之”,才能让历史变成真正有用的东西。张良遇见了黄石公,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立志灭亡秦朝,这是多么不可能的心愿,而张良最后真的做到了。他帮助刘邦,把秦朝给灭亡了,而且还开创了一个西汉的盛世。为什么?因为他真的明白了智慧是什么,他真的学会了书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