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9月末,3万加拿大远征军从魁北克城上船出发,经过短暂训练,被派往法国前线。整整两年,士兵们在堑壕战中拼杀,看着同伴死于冷枪、疾病、毒气,在机枪弹雨中倒下。1916年7月,在阿拉斯南边的索蒙,因为英军总部黑格将军的瞎指挥,协约国军队一天内伤亡近5·7万人。纽芬兰团一次冲锋,军官全部损失,几乎全团覆灭。索蒙之败后,协约国在西线太需要一场像样的胜利了,于是把目标投向了法国阿拉斯市以北的维米岭。
维米岭是法国阿拉斯市以北维米镇附近的山岭,这个地方是德国在整个西部战线守卫得最好的。因为维米岭是高地,所以双方都认为这是一个军事战略重地。英国和法国都在1915年进攻维米岭,但结果都是以惨败告终。单法军方面,就有15万士兵阵亡。1917年,协约国决定再次向维米岭进攻,此次执行进攻任务的是加拿大军。
1917年4月9日,复活节的清晨,法国北部阿拉斯城外的维米岭上,大雪纷纷飘落。4个师的加拿大步兵静静地等待着总攻的信号,冰冷的雪花让他们想起万里之遥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前一天,许多士兵写下了可能是他们最后的家信。士兵们脸上毫无表情,他们清楚面对的将是怎样的战斗,但心里的热血在燃烧,这是他们第一次为了年轻的加拿大的荣誉而战。在这之前,加拿大军在“一战”中几乎没什么表现,为了赢得此战的胜利,加军将其4个师调集来参与维米岭战役,并制定了良好的作战方案。加拿大军队在2日就开始用炮轰击德军的战线,总共用了100多万发炮弹来轰击维米岭,此次轰击持续了一个星期,是在这次战役之前从未有过的。在复活节这一天,加拿大军队开始向德军的防线发起总攻,经过3天的激战,加拿大军队以伤亡1·1万的代价控制了整个维米岭,而德军方面大约有2万多名士兵阵亡,4000余人被俘虏。
经过4天血战,西线最坚固、号称牢不可破的维米岭就此落入了协约国军队的手中,而维米岭之战缴获的武器和俘虏数量都超过了之前所有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加拿大军队开战两年多以来的头一次大捷,整个战场为之震动。也是加拿大军队第一次作为国家武装整体出现在战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们并肩作战,证明了他们拥有同样出色的军官、同样英勇的战士,能攻克最坚固的堡垒。此战役以后,加拿大军已经成为了西线战场最强大的部队,在索姆河战役后,更是赢得了“先锋队”的声誉。战后法国政府把维米岭周围1平方公里的领土送给加拿大,以感谢其在此战役中的贡献和牺牲。
1916年,参战的任何一方都不存在真正的成功:凡尔登战役严重削弱了法国;英国在索姆河也没得到什么特别的好处;俄国国内陷入了革命的边缘。另一方面,奥匈帝国又承受了新的失败,德国也经历了几乎令其无法承受的巨大消耗。交战各方在精疲力竭之中就像一个个被揍晕了的拳击手,惶惑地走进了1917年,没有人看得出这场漫长的屠杀活动行将结束。从1917年2月起,鲁登道夫准备了一道正面大为压缩但组织严密的防御地带——兴登堡防线,又称齐格菲防御地带。该防线位于从阿拉斯到苏瓦松防线之后约30公里处,兴登堡对此表示赞赏,并决定撤到新的防线。缩短的防线用较少的师即可坚守,因此可以提供更多的机动预备队。在德军原来的防线和新的防御地带之间,田野荒芜,村庄和城镇被夷为平地,丛林被烧毁,水源被投毒,道路遭到破坏。实际的撤退从2月开始到4月结束,整个过程极为秘密。
为了为即将发动的尼韦尔攻势做准备,英军决定发起一场阿拉斯战役。1917年伊始,阿拉斯又成为了同盟国与协约国军队争夺的焦点,同盟国一旦夺占阿拉斯就等于洞开了巴黎的门户,整个法国便岌岌可危。从1914年到1916年,阿拉斯几易其手,英法守军在一片废墟上加紧修建防御工事。与此同时,攻势凌厉的德军在小镇东部虎视眈眈,他们正在向这里集结重兵,最高统帅路德维希甚至已让人铸好了纪念碑,准备在破城之日将它安放于小镇的中心。
1917年4月9日复活节的清晨,在阿拉斯市以北维米镇附近的维米岭拉开了阿拉斯战役的序幕,参加战斗的加拿大4个师进行了为期数月的周密准备,对维米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猛烈炮轰,霍恩指挥的英军第一军团与艾伦比指挥的英军第三军团,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和毒气攻击之后,一举突入法肯豪森指挥的德第六军团的防线之内,英军很快获得了空中优势。在战役开始的第一天,加拿大军队猛攻并夺取了维米岭山脊。高夫指挥英军第五军团在南面实施助攻,没能取得进展。经随后几天的战斗,英军的推进慢慢停了下来,虽然取得了战术胜利,但没能达成突破。
在阿拉斯之战中,一队英军炮兵在发射后朝着新的打击目标重新校准野战炮。
在经历了1916年索姆河战役的惨重伤亡后,英法联军得出了一条血的教训:跟装备精良、战术多变的德国步兵师硬碰硬,无异于大规模自杀!他们变更了作战策略,提前三个月在德国人的眼皮底下挖掘出了一条规模宏大的地下通道,复活节这一天,在猛烈的炮火打击和毒气攻击之后,随着英军第三突击师发起进攻信号,2·5万名英法联军从指定出口冲出地面,奇迹般地出现在德军的面前,向驻扎在阿拉斯的德军第二和第六步兵师发起突袭。紧接着,由霍恩指挥的英军第一军团与艾伦比指挥的英军第三军团,也一举突入德军第六军团的防线之内。
此时,经过4天血战,西线最坚固、号称牢不可破的维米岭已被加拿大军彻底攻占。此后,英法联军大获全胜,以1000多人的微小伤亡击溃了整个德军师团,成功将战线向前推进了十多公里,身后的巴黎从此安枕无忧。阿拉斯地道战也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而维米岭之战也成为了加拿大军队的荣誉之战。但是由高夫指挥英军第五军团在南面实施助攻没能取得进展,经随后几天的战斗,英军的推进慢慢停了下来。虽然协约国的军队在阿拉斯战役中取得了战术胜利,但没能达成对德军战线的突破,这次战役英军伤亡近9万人,德军伤亡近8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重建了阿拉斯小镇。为了纪念在此战役中作出英勇贡献的加拿大战士,法国政府将维米岭上的1平方公里的土地赠送给了加拿大,用以建造维米岭纪念碑,以纪念那些在此倒下的加拿大士兵。现在,属于加拿大的维米岭是个战争纪念博物馆,由退伍军人部管理。光阴荏苒,直至1990年,当地一个名叫阿兰·雅克的男子决心对神秘的阿拉斯“地下城”展开调查。起先,雅克发现了“布伦海姆”区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多片未知隧洞区逐渐浮现。当时的英法联军部队如何进驻地道,以及发起进攻的过程细节也被雅克一一整理出来。如今,阿拉斯小镇当年挖掘的规模宏大的地下城也在修复后改建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以展示当年的战况。
1916年10月将终时,凡尔登之战看来要失败了,法军指挥官尼韦尔下令进行奇袭,德军措手不及,退出了早些时候他们攻占过的所有地方。对尼韦尔来说,这是鸿运高照的时刻,法国人渴望有一位英雄,就把他称为胜利的缔造者。尼韦尔夸口说,他掌握着胜利的关键,但他拒绝透露他的战略。1916年12月31日,霞飞退休,“凡尔登的英雄”尼韦尔接替了他。
尼韦尔只在最高司令这个位子上坐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出身于军人家庭的尼韦尔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他是法军中少有的一名重视宣传鼓动的将军,他认为,军人的勇敢精神来自他们对战争的热情,而军人的战争热情,则需要指挥官的嘴巴来激发。尼韦尔尤其善于通过宣传使上级支持他的计划,特别在上级不理解他的计划时,他更需要这样做。他能在一幅巨大的西线挂图前面,手持一根教鞭,滔滔不绝地介绍他的部队拥有足够的能力打胜这次战役。这位霞飞的继任者血气方刚而且好大喜功,他劝说法国政府实施无情的、猛烈的进攻。他计划对努瓦荣大突出部翼侧实施一次大规模的“巨人般的拳击”,这里是协约国三年来力图消灭的那个突出部,但是德军又一次率先行动了,不过这一次是退却而不是进攻。从2月25日到4月5日,德军在鲁登道夫的巧妙指挥下,退到有利于德军作战的兴登堡防线,撤退最多近50公里,这是三年大战中在西线最大的一次运动。
平步青云的尼韦尔将军在被任命为法国陆军总司令时,已60岁了,凡尔登战役中那句引起所有协约国遐想的有名的口号“他们不得通过”,虽然常被人认为是贝当所创造,其实是尼韦尔创造的。尼韦尔和他的助手芒让将军筹划了一个计划,他们想发起一个攻势,收复德军在最初进攻凡尔登期间夺取的杜奥蒙炮台。1917年4月的阿拉斯之战,实际是英军为尼韦尔的攻势所做的准备。法国总理潘勒韦被尼韦尔的如簧之舌所打动,表示:“将军,如果你进攻的结果,只是收复我们这片广大的领土和它所包含的一切,政府和国家将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尼韦尔听后,报之以微笑道:“这有什么?不过是不足道的小小胜利而已。我在埃讷河聚集的120万士兵、5000门火炮和50万匹马,不是为了这样一点点战果的。”最后,他终于说服统帅部支持他发动了这次攻势。
尼韦尔担任法国陆军的最高统帅时,充满了信心。为他的“凡尔登战法”所震惊,人们对他的堂皇宣告是没有争议的,“这个经验是确定了的。我们的战法已经经过试验。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我们一定胜利。”尼韦尔的计划,包括由法军与英军对一个巨大的、无掩护的德军突出部位进行双管齐下的强击。1917年4月16日,大大加强的米歇尔指挥的法国预备集团军,在从苏瓦松至兰斯64公里的战线上向德军发起进攻,以夺取舍曼代达姆。这是一条与战线平行的一系列植被茂密的岩石山岭。芒让的第六军团和马泽尔的第五军团实施主攻,迪歇恩的第十军团实施近距离支援,其后是费约尔的第一军团。法军攻击军团的兵力总数达120万人,共7000门火炮。尼韦尔的计划并不是没有优点的。德国的突出部兵力配备薄弱,易受攻击,在1916年夏的索姆河之战中,防御部队牺牲惨重。但是如果德军事先知道,胜利是不可能的。不过指挥官们用乐观代替了判断,订出了不可能实现的速度。芒让夸口说,他的部下能以1分钟27米以上的速度跑步前进,并且能继续保持这种步伐至少几公里,对此表示怀疑的意见则受到压制。
尼韦尔是个十分重视宣传工作的指挥官,他非常重视部队的思想动态。在尼韦尔指挥的一些战役中,法军之所以能在不利条件下取得辉煌战绩,除去其他原因外,的确与他的宣传鼓动分不开。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战争中法军的最大哗变,却发生在他直接指挥的前线部队,这次哗变导致他被免职。在凡尔登,是靠对进攻计划进行冷静但充分的说明来鼓动战士热烈献身的。这一次,尼韦尔担心不那样做他的部队就会背叛,下令进行堪与好莱坞报刊宣传员相比的宣传运动,对战略和目标加以提纲挈领的作战计划都发给士兵,军官对士兵作宣传讲话,以引导他们对决定性的胜利抱有信心,所以不可避免,德军也得到了这个情报。
尽管德军新的阵地与纵深野战工事相结合,极其坚固,但是,刚愎自用的尼韦尔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发起的进攻比以前规模更大,也组织得更好。他广泛地散发进攻计划和指令,甚至在伦敦的宴会上对女士们公开谈论即将来临的交战,没多久,德国人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了解就和尼韦尔一样多了。
1917年4月9日那个可怕的复活节早晨,英军对德军的兴登堡防线西北翼,即位于该地之维米岭开始发动攻势,在交战的第一周消耗的火炮及弹药约达9万吨。当大炮仍在阿拉斯轰鸣时,由法军四个集团军组成的强大主力部队,于4月16日对德军发起突击,法军在兰斯北部发动的这场攻势被称为“尼维尔攻势”。法军所要攻击的对象是伯恩的德军第七军团和比洛的德军第一军团。由于尼韦尔自信地公开夸口将取得胜利,德军对法军的进攻早已知晓。在攻击之前,德军飞机驱逐了法军空中观察员,德军炮火不断轰击仍处于行军中的法军坦克。法军的炮火移动弹幕相对于步兵移动过快,而步兵不得不对付德军预先计划的炮兵和机关枪火力以及局部的反冲击。尼韦尔的助手芒让,是法国陆军中最顽强的指挥官,他的部队给他的绰号是“吃人的人”和“屠夫”,他是藐视生命的,甚至藐视他自己的生命。
图为散落在一条低矮小路上的法国士兵的尸体。与尼韦尔的夸夸其谈让协约国付出的高昂代价相比,这点伤亡不过是九牛一毛。
49岁的芒让是专为战争而活着的,他自称非常赞赏他的非洲部队,可是他毫无内疚地命令他们冲向猛烈的机枪火力。法国精锐的塞内加尔部队被调来针对坚强的据点充当进攻的先锋,法军以大无畏的进攻精神奋勇向前,终于抵达并夺取了德军第一道防御阵地,随后被德军阻止。法军反复实施攻击但没能取得什么进展,整个攻势是一个大失败。在5天的战斗中,法军共付出了近12万人的代价,以至于有人讥讽尼韦尔指挥进行的此次战役是“尼韦尔的屠宰场”。
在尼韦尔的指挥部里,总参谋部的成员不明白已经陷入绝境,以为有些讨厌的机枪碉堡造成了延误,但这些碉堡很快就会被打哑的,芒让又发出了催促前进的命令。勇敢的塞内加尔人,第一次辜负了他们的法国伙伴,冰冷的雨雪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他们冻伤的手不能拿步枪,他们蹒跚前进,直到他们的军官被打死。然后他们转过身来,急忙奔向后方。这次挫败压垮了法军本已濒临崩溃的士气,兵变随之爆发。首先是一个连的士兵集体拒绝执行进攻的命令,继而是几十个团的士兵纷纷效仿。不少士兵还挥动着红旗,唱着《国际歌》,进行反战示威。法国陆军发生了兵变,这也许是现代史上一支庞大军队中发生的最大兵变。徒劳无益的流血,无止境的战斗,不充分的休假,贫乏的娱乐设施,官兵间无法弥合的鸿沟,德国的宣传以及俄国革命,所有这一切都起了作用,整师整师的部队拒绝执行任务,兵营贴满了布告,宣布士兵们拒绝再回到堑壕去,在巴黎,失败论者无所顾忌地宣传他们的和平主张。
应该说法国部队都是勇敢的,对战争所引起的苦难也是有思想准备的,在21个月的战争中,法军伤亡人数已达300万以上,但现在他们再也不肯被赶去受屠杀了,在谋求补救的一切合法手段遭到否定之后,部队爆发了反抗,在此后两个月中,法国陆军处于瘫痪状态。尼韦尔连同他的大话全完蛋了。法兰西为濒于崩溃边缘的局势不寒而栗。在极度失望之际,法国政界把权力移交给乔治·克里孟梭——一个始终以冷酷的态度看待危机的政治家。转过来,他又任命“凡尔登的救星”贝当接管了法军的指挥权,去重新组建军队。克里孟梭竭力使巴黎恢复秩序,贝当则用强制性手段整顿军纪。贝当以其老练、坚定和公正平息了兵变并恢复了形势,约55名叛乱首领受到处决,法国继续进行战争。
贝当知道法军必须休整和恢复元气,他告诉英国人,在协约国等待美国人来帮助扭转局势期间,英国必须肩负起西线的重担。法国反侦察机构的新闻控制措施极为严密,完全封锁了法军兵变的所有消息。当这一消息最终透露到鲁登道夫时,已经太晚了。英军重新发起的进攻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并将德军预备部队吸引到北部战线,兵变的全部内容一直对外界保密达十几年之久。为了使法军恢复自信心,贝当在夏末和秋季组织发动了两次小规模的有限攻势。8月,法国第二集团军占领了凡尔登的一个高地,俘获德军1万名,10月,在埃讷河上的马尔迈松,法国第十集团军借助坦克的协同作战,拔除了苏瓦松突出部,夺取了埃讷河上诸高地。这两次攻势都经过精心准备,两战均取得小胜,损失甚小。
梅西纳战役算是“一战”中第三次伊普雷战役的组成部分,伊普雷地区位于比利时西部,易守难攻的独特地形使其不断成为英德双方的突出部,所以竟然经历了三次你死我活的战役,双方都无所不用其极,共有80多万士兵伤亡于此。1917年,沙俄爆发革命而退出“一战”,使德军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西线,英法担心德国乘机向西线调兵,决定在伊普雷地区先发制人,摧毁佛兰德斯沿海的德军潜艇基地,进而从奥斯坦德和泽布吕赫发起突击,因此协约国决定在伊普雷地区先发制人发起进攻。从担任指挥的第一天起,黑格便一直对佛兰德斯抱有浓厚的兴趣,把它视为可能发动一次进攻战的基地。但在1916年,法国面临的形势迫使英军不得不发动索姆河战役。到了1917年,黑格完全能够立足于自身进行选择了,因此他选择了佛兰德斯。这种选择以一定的战略合理性为后盾,即考虑到以被占领的比利时为基地的德国潜艇对协约国船只构成的严重威胁。
1917年5月“尼韦尔攻势”受挫后,法军士气低落。英国远征军司令黑格计划由英军在伊普雷东南部的梅西纳地区单独发起进攻,以消除德军防线突出部,改善英军态势。为了夺取具有钳制作用的梅西纳山岭,英国第二军团司令普鲁默经几个月的努力,使得英法联军的这一攻势得以提前付诸实施。当时德军在梅西纳山脊早已建立了强大的防线,有无数复杂的壕堑和坚固的碉堡,加上居高临下的地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很久以来,佛兰德斯一直是一片巨大、原始的水洼泽地,当地居民在此挖掘了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渠。每年8月这里都要降下大量雨水,黑格就是选择了这样一个地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1917年7月15日,英国军队开始猛烈炮击,炮击一直持续了7天,完全摧毁了当地的排水系统。7月底步兵占领了靠近伊珀尔的帕森达勒高地。8月的第一天就开始下雨,炮火和雨水很快将乡野变成一片淤泥黏滑的洼地。受领进攻任务的部队是普鲁默指挥的英国第二集团军,当面守军是阿尼姆指挥的德第四集团军,面对着这一大片的沼泽和河渠,英军的攻势只好暂停。
但被盲目乐观的部下包围着的黑格却向伦敦报告一切良好,他的情报部长查特里斯上将和参谋长朗塞罗特·基格尔特别乐意充当这种欺骗性宣传的工具。战斗结束时,基格尔正在返回伦敦的途中,这是他第一次亲临前线巡视。他哀叹道:“仁慈的上帝,我们真的有必要派部队到那里作战吗?”进攻的英国第二集团军约22万人,而防御属于德军第四集团的约13万人,照这形势,如果硬攻,无疑会让英军搭上几万条性命也未必能拿下,于是英国人决定巧取。在地质学家经过详细考察后,决定采取挖洞爆炸的战术,经过工兵们的艰苦努力,一共挖了5000多米长的隧洞,通往德军阵地下的22个爆炸室。而德国人则一直针对英国人的作业埋设反坑道炸药包或进行对壕作业,这场黑暗中的战斗,在炮弹破坏的地面下长达几十米的距离上进行,不时导致坑道内的肉搏战,士兵们相互卡对方的咽喉,用镐和铁锹将对方打死。
当时为达到最大杀伤效果,英军先期对德军梅西纳防线进行了猛烈炮击,7日凌晨炮击突然停止,躲在后面猫耳洞里的德军便按常规纷纷涌上前线阵地准备迎战,而这正是英军期待的。英军引爆了炸药,22个爆炸室共有19个成功起爆,这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坑道爆破作业,据说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居然连最远在伦敦和都柏林都能听到!在17天全面炮火准备之后,英军以总量达45万公斤的高爆炸药,在德军位于山岭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达成了突然性。在英军空中火力的掩护下,精心制定的攻击计划得以有条不紊地实施,普鲁默的第二军团成功地夺取了德军在梅西纳的防御阵地。
7月22日,英军集中3300多门火炮猛烈轰击阿尼姆指挥的德第四集团军,并施放毒气,随后英法联军在16公里正面上发起冲击,攻占梅西纳-维夏埃高地,8月8日,德军为恢复原态势发起反突击,被击退。战至15日,德军被迫从突出部全部撤出。此役,德军损失2·7万余人,英军损失1·7万余人。在随后的几天中连降暴雨,战场泥泞,联军坦克有的陷入泥潭,有的被德军炮火摧毁,由于长时间的进攻准备,突然性已完全丧失,德军纵深防御已很好地组织起来,在最初取得一些进展以后,英法联军的攻击陷入了困境而停顿下来。直到11月初,英军夺取了帕斯尚代尔岭和帕斯尚代尔村庄,攻势才结束,英军占领的伊普雷突出部向前推进了约8公里。在伊普雷第三次大战中,协约国军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黑格于10月末最终放弃帕森达勒的进攻时,英军伤亡已近30万人,加上法军和英属联邦军队的伤亡人数,协约国死伤超过40万人,德国为27万人。协约国没有实现摧毁德军潜艇基地的战略目标。
1917年结束了,在黑格和尼韦尔各自独立的攻势中,交战双方一共付出了50万人以上的代价,极大地消耗了两大战争机器的战争资源,但却没有取得明显的战果。然而必须指出的是,黑格在佛兰德斯和阿尔土瓦实施代价高昂的进攻,其主要目的是将德军的注意力从南边虚弱的法军身上引开。在这一点上,他取得了成功,1917年法军得以脱离险境至少应部分地归功于黑格。新的一年到来之际,英法两国都将其充满渴望的目光转向至今丝毫未损的美国人力资源上。
在伊普雷最富代表性的战场上,担架兵每次护送伤员都要蹚过极深的烂泥塘。
当折磨人的战事在西线连绵不休之时,俄国爆发了一系列重大事件,食物短缺、骇人听闻的伤亡人数,导致1917年头几个月不断增长的示威游行和罢工。3月11日,杜马不服从沙皇要它解散的命令,街道上发生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到处都出现了动乱,而军队拒绝参与镇压。3月15日,沙皇在普斯科夫的陆军总部退位,“愿上帝保佑俄国”是他的祈祷词和墓志铭。一天后,沙皇的兄弟尼古拉大公拒绝继承皇位,几天之内,沙皇及其家族成员即被逮捕,罗曼诺夫家族的统治永远结束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倒台,从时代的角度看,这标志着一切专制统治残余的消失,代之出现的是由一些不成熟的政党组合建立的临时政府。为了加重其混乱,德国允许流亡在外的革命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乘坐一闷罐列车通过德国领土返回俄国。
在1917年3月俄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沙皇政府被推翻,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掌权。与此同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也建立了起来,两个政权并存的俄国走到了十字路口。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苏维埃展开了斗争。临时政府极力主张继续参战,直到协约国取得“最后的胜利”。苏维埃担心军官团队会采取支持临时政府的行动,于是在3月15日以苏维埃的名义发布了著名的“第一号命令”,以此剥夺了军官们的军事管理和训练权。这一命令传遍了整个俄国的武装力量,尽管临时政府下达了相反的命令,但结果却是部队的军纪丧失了,俄国陆军和海军像春天消融的冰块一样崩溃了。兵变的士兵和水手杀死了很多军官,其他军官则直接被士兵大会罢免。到5月前,估计军官团队中有一半以上的军官被清除了,他们其中有许多是有经验的军人。
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为巩固其统治,配合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决定于6月对德奥联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其企图是以西南方面军向利沃夫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北方面军、西方面军和罗马尼亚方面军实施辅助突击。在主攻方向上,俄军步兵和炮兵人数分别是德奥联军的三倍和两倍。此次俄军动用的是最精锐和受影响最小的部队,包括许多西伯利亚人和芬兰人。被俄国内阶级斗争的激化及苏维埃在军队和国内的影响增大吓破了胆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力图一旦获胜就解散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粉碎革命力量,首先是布尔什维克党。如果进攻失利,就把罪责推给布尔什维克党,指控它瓦解军队,并扑灭国内革命。协约国则指望依靠数百万俄国大军在1917年战胜德国。
6月29日,所谓的“克伦斯基攻势”在加利西亚开始了。布鲁西洛夫指挥着为数不多的还有战斗力的俄军部队向伦贝格实施进攻。进攻从7月1日发起,俄第十一、第七集团军从波莫尔扎内以东、别列扎内地区向利沃夫实施突击,楔入德南方集团军防线,不久受阻。在南线与奥匈军作战的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将军指挥的第八集团军却推进了30多公里,在其侧翼的罗马尼亚军队和俄国军队也取得了某些成果,但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胜利。为俄军的胜利所震惊的德军统帅部将13个德国师和3个奥匈师由西线调到东线,使其兵力几乎增加一倍。随着德军抵抗的增强,以及俄军后勤供应的中止,俄军的战斗热情和纪律性急剧衰退。7月19日,温克勒尔将军指挥的德奥军队从佐洛切夫、波莫尔扎内地域转入反攻,沿利沃夫至捷尔诺波尔铁路实施主要突击。俄军第十一集团军无心恋战,几乎未作抵抗,便大批撤出阵地,向后方退走。
20日,罗马尼亚方面军所属俄、罗各集团军向福克沙尼、多布罗加发起突击,一度进展顺利并粉碎德奥联军反突击,但因其他战线失利,被迫于26日停止进攻,后在德奥联军反击下撤至国境线。25日,德军攻占捷尔诺波尔,至28日迫使俄西南方面军撤至原出发地以东布罗德、兹巴拉日、兹布鲁奇河一线。俄国战线实际上已经瓦解,整个建制的部队逃亡,在这之后很少有激烈的战斗,德军和奥匈军如入无人之境。在1918年到来之前,德奥军队已经清除了俄军在加利西亚的残余。在整个7月间,俄军仅西南方面军就损失13万多人,各方面军伤亡和失踪的总数超过15万人。6月进攻没有取得进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士兵厌战、不愿为与其水火不相容的资产阶级打仗,俄军各方面军之间协同不紧密,各方面军内的指挥不力,而且弹药物资缺乏,后备兵力不足。前线的失败,促使俄军部分下层官兵转向革命,主张俄国立即退出战争的布尔什维克党深得人心,让渴望和平的俄国人民倒向了布尔什维克。
由于士气低落,加上军中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分子不停地进行革命的政治宣传,俄军在克伦斯基攻势中溃不成军。图为不满的俄军士兵自愿向德军投降。
1917年9月1日,冯·胡蒂尔指挥德军第八军团攻击俄军战线的北端,他在德维纳河的西岸实施牵制性进攻以威胁里加。与此同时,德军三个师通过浮桥渡过该河并包围了要塞,同时,发动进攻的部队向东快速推进。长时间的预先炮火准备已被省去了,而代之以短促而猛烈的集中射击,随后步兵立即实施攻击。这是“胡蒂尔战术”的第一次运用。俄军第20军团陷入一片惊慌,并向东逃窜。德军仅抓获了近1万名俘虏,双方的伤亡都很小。在同一时间,一支小型两栖远征部队占领了里加湾的奥塞尔岛和达戈岛,并且在俄国大陆登陆。
拉夫尔·科尔尼洛夫,俄国“二月革命”后的俄军总司令,实际上他既反对布尔什维克,也反对临时政府,是个反苏维埃的旧派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爆发时,拉夫尔·科尔尼洛夫任西伯利亚第九师师长,不久转任第四十八师师长,使该师有了“钢铁四十八师”的称号,1916年升任西南战线第二十五步兵军军长。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国家杜马首领、大地主罗德江科任命拉夫尔·科尔尼洛夫为彼得格勒军区司令,自此他以令人炫目的速度上升,7月19日被任命为俄军最高统帅,但他对此并不满足,要求授予他近乎独裁的权力。
当时俄国境内两权并立,临时政府权力极为不稳定,为了扑灭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于7月1日冒险向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军队发动进攻,但这次冒险进攻遭到惨败,10天内俄军损失6万人。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首都,工人士兵群情激昂,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和其他革命群众走上街头,举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还苏维埃。临时政府派出军队进行血腥镇压,发生了著名的“七月流血事件”。“七月流血事件”发生以后,坚决主张对革命群众实行武力镇压的科尔尼洛夫被临时政府任命为最高总司令,他想借军队平乱,要求同意他用一切手段来恢复秩序。科尔尼洛夫深信俄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吃败仗更是令民族自尊与荣耀受损。他认为这全是布尔什维克党人所造成的,在他的眼中,列宁与布尔什维克那一众叛国通敌的部下都必须除之而后快,打倒苏维埃、整顿军纪和整顿政府,都是他的目标。
为了引诱克伦斯基和谈,奥斯卡·冯·胡蒂尔指挥的德国第八集团军渡过德维纳河,于9月3日占领里加,只遇到零星的抵抗。胡蒂尔运用突然性、夜行军、短促而猛烈的炮火准备、徐进弹幕射击,以及渗透和机动这一整套战术,效果非常明显。德军派遣了一支两栖远征队去占领里加沿海诸岛屿,构成对彼得格勒的威胁。早在8月初,科尔尼洛夫就已下令将“野蛮师”和骑兵第三军从西南前线调到尼维尔-诺伏索可尼基-维里基路基这个三角形铁路地带来,借口是做保卫里加的后备队。这是进攻彼得格勒时一个很便利的根据地,身为总司令的科尔尼洛夫又调动一个哥萨克师到维堡和白俄罗斯中间的地带来,这个拳头直对着首都的面孔打去,从白俄罗斯到彼得格勒只有30公里的距离!
9月1日,德军为消灭俄军第十二集团军,夺取俄国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并对革命的彼得格勒直接造成军事威胁,在里加方向上实施了进攻战役。以科尔尼洛夫为首的俄国最高统帅部已获悉德军正在准备进攻,却不采取抗击进攻的措施。科尔尼洛夫甚至还准备把里加登陆场和里加让予德军,以此作为破坏工人和士兵的革命成果并在国内建立军事独裁的借口。那几日,彼得格勒在双重惊慌之下过活。里加陷落使前线更加迫近了,7月7日早晨,总司令得到电报,那是内阁总理的命令,要他把职权交卸于总参谋长,立即到彼得格勒去。事情如此转变,全非意料所及,科尔尼洛夫明白,自己的双重阴谋被人发现了。他决定不屈服,于是发表告人民书,其中说:“临时政府受了苏维埃中占多数的布尔什维克派之胁迫,行事完全依照德国总参谋部的计划,且与敌军在里加登陆同时,谋害军队并扰乱祖国。”科尔尼洛夫以维护首都秩序为借口,把亲信部队克雷莫夫的哥萨克第三骑兵军和由高加索山民组成的“野蛮师”调往彼得格勒,他不仅要镇压工兵代表苏维埃,而且向临时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逼临时政府成员全体辞职,并把全部政权转交给他。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不得不求救于苏维埃,而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掌权的苏维埃又不得不借重于布尔什维克党。由于克伦斯基不清楚手下的将军们是否会予以支持,结果向布尔什维克党的赤卫队求援。
俄军总司令部得到克伦斯基的电报,要他们阻止那些开向彼得格勒及其近郊的一切军队,叫他们退回原来的驻防地。但科尔尼洛夫在电报中批示不执行这个命令,队伍仍向彼得格勒开去。三个师的骑兵装在军用车上,由铁路开向首都去。克伦斯基给彼得格勒士兵的命令中说:“科尔尼洛夫将军曾宣誓过爱国家和尽忠人民的,如今却从前线撤退军队,派来攻击彼得格勒。”列宁在揭露这个反革命计划时写道:“地主资本家以及同他们站在一起的军官已经组织起来了,他们准备进行并且已经在进行罪恶滔天的活动,把里加(然后把彼得格勒)出卖给德国人,给他们开放战线,让布尔什维克军队遭到杀伤。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资产阶级掌握全部政权,为了使地主在农村的统治得到巩固,为了让工农的鲜血洒遍全国。”
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了反对科尔尼洛夫叛乱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彼得格勒的4万多名工人武装和1万多名卫戍部队严阵以待,几千名波罗地海的水兵赶到首都,各地的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控制了通往首都的交通要道,布尔什维克党还派出大批人员到叛军中进行宣传解释工作,叛军推进处处受阻,内部开始瓦解。布尔什维克党同克伦斯基、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结成暂时联盟,共同对付科尔尼洛夫。彼得格勒等地的工人和士兵积极地行动起来,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也积极地投入到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的斗争中。9月12日,克雷莫夫看到叛乱成功无望而自杀,科尔尼洛夫被撤职并被逮捕。叛乱被粉碎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武装起义的形势也开始成熟。
这时科尔尼洛夫的支持者——骑兵第三军,向彼得格勒开进,声称除了科尔尼洛夫不听任何人的命令。后来双方妥协,科尔尼洛夫被放出了大牢,出牢后的科尔尼洛夫南下顿河流域,1918年4月在顿河流域领导他那几千人的残军,在转移根据地途中强攻叶卡捷琳诺达尔时,科尔尼洛夫在司令部被人扔进一颗手榴弹炸死,邓尼金接替他统领这支队伍,并把科尔尼洛夫秘密埋葬,但红军赶到后把他的尸体挖出来挫骨扬灰。由于科尔尼洛夫的叛乱,使得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迅速壮大,并使当时的形势变得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十分有力。克伦斯基过后说,如果不是科尔尼洛夫的叛乱,临时政府也不会那么早就垮台。可以说,是科尔尼洛夫葬送了俄国的临时政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在军事上严重受挫,到1917年,士兵死伤数百万,俄国的经济也濒于崩溃。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随着冬天的到来,前线开小差的士兵已在100万人以上,士气十分低落。开小差的士兵公然住在家里,不受当局的干涉,腐败和低效率传染到社会的各个部门。1917年2月,当沙皇离开皇村去位于莫吉廖夫的总参谋部时,一些大公、地方贵族、杜马中的保守派和自由派代表曾来到皇宫觐见,企图让尼古拉相信,再不进行政治改革,革命马上就会爆发。甚至军队代参谋长瓦·古尔科将军也警告沙皇:“陛下,您在有意为您自己准备绞刑架。请不要忘记那些乌合之众是不会讲礼貌的。”可是,对于他的300年皇朝可能遭到危险的这些预兆,沙皇尼古拉二世仍然无动于衷。当杜马议长提出警告,叛乱正在席卷这个国家时,尼古拉二世写信给皇后:“这个大腹便便的罗德江科,又给我写了一篇胡话,我甚至不愿回答。”
1917年初,许多俄国人民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独裁及其政府的腐败积怨已深,他们认为沙皇不理解俄国人民的需求与意愿,而他们绝大多数是俄国恶劣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受害者。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粮食短缺也促进了革命的形成。在军事上,俄国在大战期间蒙受了惨重的损失,这更加深了俄国人民对尼古拉二世无能统治的观点,俄罗斯人已经对现行的体制感到厌倦,首都彼得格勒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1917年3月3日,群众的反抗活动首先在彼得格勒爆发,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开始罢工,10日发展成为反对饥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总罢工,罢工人数达到25万人。沙皇政府下令开枪镇压参加示威和集会的群众,从而激起了人民更强烈的反抗,11日,布尔什维克维堡区委员会决定将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12日起义席卷全城,驻守彼得格勒的士兵拒绝向工人开枪,大批转到革命方面。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此时尚在前线指挥军队作战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对军队和国家的控制,混乱中,杜马的成员得到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支持,取得了国家的统治权,成立了俄国临时政府。3月15日,沙皇把他的退位书送给他非常藐视的杜马议长,正式赋予了临时政府权力。从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大罢工开始到3月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止,在8天内,沙皇制度彻底崩溃了。
“二月革命”开始时,列宁还在流亡,但几天后他就回到了俄国。
“二月革命”进展之迅速,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二月革命”这样快地取得胜利不是偶然的,沙皇制度的残酷压迫和帝国主义战争,促使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激起人民极大的反抗力,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士兵是反对沙皇的主力军,在革命成功后,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武装力量掌握在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手中。苏维埃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其成员中,孟什维克占了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则由于在战争中遭受镇压,大多数领导人还在监狱和流放地,列宁此时在瑞士,斯大林还在流放地。在随后的8个月里,一个由资产阶级组成的临时政府和在整个俄国发展起来的“苏维埃”共同分享政权。
苏维埃是一个代表工人、农民、士兵和水手的组织,在苏维埃内部,最有影响的团体是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布尔什维克,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都是支持临时政府的。临时政府决定不让俄国退出战争,激起群众的极端不满情绪。工人和士兵们不信任临时政府,但信任苏维埃的领导人,临时政府的权威就建立在苏维埃领导人的威信上。这种现像被列宁称之为“双重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继续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并且千方百计地扑灭革命火焰。工人和士兵组织称为苏维埃的委员会,起初同新政权合作,但不久他们进一步向布尔什维克影响下的左翼靠拢,因为布尔什维克要求结束战争和废除私有财产。德国谋求同俄国单独讲和,以便在西线集中所有军队。为达到这一目的,代表德国最高统帅部的鲁登道夫,采取有意的冒险行动,以使俄国退出战争。
这场革命很快就变成了杜马执行委员会中比较温和的自由主义者同社会主义者建立的工人和士兵委员会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有一个叫阿列克塞·克伦斯基的人,他是一个具有杰出口才的律师,成为临时政府的首脑。“二月革命”胜利后,德国有意让列宁借道德国返回了俄国,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反对对外战争的,而这正是德国所希望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之后,彻底改变了布尔什维克支持临时政府的政策,同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阵营也产生分裂。一部分孟什维克党人和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行列,托洛茨基领导的区联派也全体加入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时的德军除坚守他们的防线外,停止了东线的一切军事行动,鲁登道夫高兴地注视着温和派和布尔什维克之间在扩大裂痕,他知道非正式停战可以阻止这两个派别团结起来共同保卫俄国。老练的德国特务伪装成士兵,聚集在前线,双方在温暖的阳光下交起朋友来,俄国士兵干脆不理会作战的命令,纪律已经破坏,上百万人开了小差。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于7月1日冒险在加利西亚向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军队发动发动了一场所谓克伦斯基攻势,妄图借战争来消灭革命,但这次冒险进攻遭到惨败,10天内俄军损失6万人。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首都,工人士兵群情激昂。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和其他革命群众走上街头,举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还苏维埃。临时政府派出军队进行血腥的镇压。战场上的失败,使布尔什维克退出战争的主张更得人心,11月,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苏维埃中赢得了多数,整个俄国、几百个苏维埃都通过了要求把全部权力转交给苏维埃的决议。机不可失,布尔什维克在11月以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名义发动了一次夺权运动。随后不久,莫斯科的政权也被苏维埃夺取,这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在“十月革命”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彼得格勒的冬宫只有一队女兵和几名军官保卫,克伦斯基化装逃跑了,曾经支持自由主义而不支持暴君的温和社会主义者们退出政府,以列宁和托洛茨基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托洛茨基大声对温和社会主义者们喊道:“你们的戏演完了。从现在起,到属于你们的地方——历史的垃圾桶里去吧!”
在1917年11月的军事斗争中,一群布尔什维克士兵与一辆装甲车的合影。
在“十月革命”中,由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与工人代表苏维埃联手推翻了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取得各政府部门的领导权,并夺取了农村的统治权。在彼得格勒,来自全俄的苏维埃召开了一次全体大会,被命名为“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新政府”,并将工人民兵部队组织为红军。为结束战事,布尔什维克马上就开始讨论俄国退出战争的问题,1918年3月,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随后国内就爆发了内战,战火持续了数年,最终由布尔什维克获胜,从而为苏联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前线战事不利,后方的沙皇统治也开始摇摇欲坠了,1917年3月15日,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沙俄君主政体土崩瓦解。不久,以克伦斯基领导的杜马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接管了俄国大权。与此同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也建立了起来。两个政权并存的俄国走到了十字路口。克伦斯基的政府决定俄国将继续参加战争,这个选择让渴望和平的俄国人民倒向了布尔什维克。
1917年11月7日,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时,俄国还处在同德、奥匈等国交战的状态,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必须迅速退出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停止战争,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公正和约。但是,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根本不理睬苏俄的和平建议,苏维埃俄国被迫单独与德国及其盟国开始和平谈判。1917年12月3日,双方在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开始停战谈判。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依约,苏俄将丧失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和白俄罗斯一部分共计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并向德交付60亿马克赔款。当时出席布列斯特会谈的苏维埃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等人坚决反对,率代表团退出了和谈。
在经历了三年帝国主义战争后,俄国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大部分工厂因缺乏原料而无法开工,各种生活必需品十分紧张,工人和农民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受到削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结束战争以争取喘息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列宁根据当时苏维埃国家刚刚建立,红军正在组建之中,国内反革命力量还很猖獗等情况,主张接受条件,退出战争,缔结和约。在签约谈判时,布尔什维克的党中央发生了意见分歧,以列宁为代表的主和派主张接受屈辱和约以求喘息时机,以布哈林为代表的主战派反对签订屈辱和约,主张进行革命战争,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中间派”则主张“不战不和”。1918年1月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
为了迫使布尔什维克政府屈服,并停止托洛斯基的滔滔雄辩,2月18日德军恢复了对俄国的进攻,1918年2月18日,柏林增强了压力,德军在前线大举进攻,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并从北面威胁彼得格勒。向前推进只遇到微弱抵抗的德国部队,于2月占领了波罗的海诸省,进占乌克兰和基辅,甚至深入克里米亚和高加索。随着“白军”反对“红军”,俄国爆发了内战,全国一片混乱,彼得格勒受到德军的威胁,列宁于是下令把首都搬到了莫斯科。由于俄国军队的瓦解,又面对德国和奥匈的利益要求,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只能选择委曲求全的道路。最初的谈判失败之后,德国人的快速推进终于使许多人认识到,革命的言辞不能遏止军事力量。在德国人推进到距离他们的首都仅有100多公里的紧迫形势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紧急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七票赞成、五票反对、一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包括里昂·托洛茨基在内的俄国代表团抵达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与德国进行和谈。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并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尽管《布列斯特和约》十分苛刻,在列宁的坚决主张和极力争取下,还是先后被布尔什维克党的七大和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批准。至此,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沉寂了下来。由于俄国退出战争,德国因此能够集中主要兵力在西线作战。《布列斯特和约》是一个条件十分苛刻的掠夺性条约,使苏俄丧失了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它的签订使苏俄摆脱了战争,巩固了政权,粉碎了协约国企图利用德国之手扼杀苏俄的阴谋。1918年11月13日,即协约国对德停战协定签字后两天,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此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