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5年底,东线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双方进入堑壕战阶段,180万俄军与106万德奥联军如两头疲惫的公牛在寒风中对峙着,俄军这部巨型“蒸汽压路机”在泥泞的东欧大草原上已是寸步难行,损失超过100万。同年年底,俄军从加利西亚和波兰撤退,俄国危在旦夕。直到1916年初,俄军状态才开始有所改善,各种装备和补给开始源源流向前线。至此,在高加索对土耳其的成功作战之后,俄国最高指挥部决定发动一系列有节制的进攻,以缓和德军对西线的压力。俄国决定于当年3月在那拉奇湖北面发动攻势,这次战役以其指挥者的名字被命名为“布鲁西洛夫突破”。
布鲁西洛夫正在研究地图,以准备他的下一拨攻势。
1916年3月17日,俄军西南方面军司令部里来了一位瘦削精干的将军,他就是新到任的司令布鲁西洛夫上将。布鲁西洛夫是一名贵族骑兵军官,曾指挥过第八军团,他的想象力加上对细节的关注,使他的指挥成为1916年俄军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还在当集团军军长的时候,其刚烈倔强的脾性就已为人所知,他过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才能更为其部下所钦佩。这次新任方面军司令,俄军大本营给他下达的任务是向卢茨克实施辅助突击,然而布鲁西洛夫却在脑海里酝酿着一个大胆的进攻计划:全线突破德奥军防线,彻底扭转东欧战局!布鲁西洛夫受命全面指挥西南边境的军队后,决定放弃俄国传统的“人浪”消耗战略,转而使用突袭战术,他建议沿着奥匈联军的前线发动进攻,并周详地计划了整个战略部署,其中包括发动四次全面进攻,当时,他指挥的四支军队均参与其中。然而,绵亘战线的形成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迂回两翼合围歼敌,这在战争前夕被认为是最好的机动样式,但敌人宽广的正面排除了在防御敌方侧翼解决胜负的可能性,集中兵力,在某个选定的地段实施正面突破,往往容易暴露已方意图,不能达成战役突然性。当过军校校长的布鲁西洛夫曾经教导自己的学生永远不要迷信教科书,这一次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
布鲁西洛夫的考虑远远超出其他沙皇军官,他为进攻在细节上做好了一切计划,并对部下强调了一切必需的准备工作,使他们因此完全了解了奥军的防御情况。布鲁西洛夫认为同盟国拥有功能完备的铁路系统,可以迅速把增援部队运送到受到威胁的地区。因此,他决定扩大打击面,这样就可以牵制住敌军的增援部队,使其不得抽身。布鲁西洛夫选择了奥匈帝国的军队作为进攻目标,并开始了细致的备战工作。布鲁西洛夫摒弃了英法军队采用的在一个地段上突破防御的作法,准备在方面军所有集团军地带内,即在四个方向上同时实施突破,使敌军难以判断主攻方向,这样就达到了主要突击的战役伪装,使敌预备队不能向主要进攻方向实施机动。鉴于意军在特伦蒂诺受到重创和协约国请求俄国提前开始进攻以把敌军从意大利战线引开,大本营决定比预定日期提前两个星期开始西南方面军的进攻。
6月4日,布鲁西洛夫的四路俄军同时进攻,连奥匈后备军队也遭受了此次攻击,布鲁西洛夫的第八军团则在卢茨克的普里皮亚特沼泽南部进行大规模进攻,结果摧毁了奥匈第四军团,两天内便成功占领了这座城市。在南部的更远处,第十一军团突破敌军战线,击败奥匈第一和第二军团,而第九军团也占领了奥匈联军的阵地,虽然奥军猛烈反击,但奥军的防线最终还是被攻破了,奥军损失了60万人,其中40多万人被俘。到6月中旬,加利西亚的奥匈军队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东线的溃败使德奥军事首脑惊骇万状,他们急忙从西线和意大利战线调集援军,以堵住突破口,7月中旬,德国和奥匈利用更便捷的交通线路,德军从西线赶来增援,奥匈帝国的援军也从意大利赶来,使被动局面开始有了转机,德军对准俄军较为薄弱的北翼进行坚决反击。在南部,俄军已远至喀尔巴阡山脉,因补给不足而被迫放慢了前行的速度,在北部,德军设法阻止了俄军的前进。
俄西南方面军的成功突破未得到其他方面军的及时支援,俄军大本营不善于组织各方面军的协同动作,形势迫切要求将主要突击从西部转到西南方向,但大本营直到7月9日当德国已在此集结重兵时才定下这一决心。7月中,俄军向坚固设防的科韦利发动了两次进攻,俄军大本营战略预备队布拉佐夫将军的特别集团军也参加了进攻,这两次进攻酿成了斯托霍德河上的持久血战。此役,布鲁西洛夫的士兵总共俘获大约20万人及超过700门大炮,并使军队向前推进了80公里,最后由于缺乏能够进一步追击敌人的援军,布鲁西洛夫只好暂停继续攻击的计划。这次战役俄军伤亡合计为5万人。到了8月份,布鲁西洛夫还在顽强地向前推进,但由于后勤补给困难,俄军伤亡极大,终于在9月20日被迫停止进攻,当树叶变成金黄色的时候,东线战场重又归于沉寂。俄军在布鲁西洛夫攻势中大败奥军,使俄军的攻势最终压倒奥军。不幸的是,辉煌的开头与黯淡的结尾并不相称,这场胜利没能扭转东部战场的最终局势。
俄军西南方面军的进攻是一次大规模方面军战役,尽管方面军的胜利并不是决定性的战略胜利,但在整个战争进程中却具有重要意义。为迟滞俄军推进,德军不得不从西线和意大利战线抽调30多个步兵师和3个多骑兵师,这就减轻了法国在凡尔登的压力并迫使德军停止在特伦蒂诺的进攻,法金汉因此被迫辞去德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对奥匈帝国而言,其影响更为糟糕,它的军力被消耗殆尽,促使奥匈君主制度迅速走向解体。布鲁西洛夫的成功使罗马尼亚人确信奥匈帝国正在崩塌,8月,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对中欧列强宣战,虽然最终的结果证实,它的参与无足轻重,因为那时德国和奥匈帝国尚拥有足够的兵力摧毁罗马尼亚并控制其宝贵的资源——小麦和石油。这样,罗马尼亚加入战争的唯一结果,就是更加延长了本来已使俄国精疲力竭的战线。
1916年11月,86岁的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因战争失败郁郁而终。他是这个古老政权的最后一个代表者,在这次世界大战中,他那长达67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在此期间他经历了跨两个世纪的历史大舞台上的风云变幻,幸运的是他没有看到悲剧的高潮——他所统治的帝国的崩溃。布鲁西洛夫攻势大大减轻了法军在凡尔登受到的压力,挽救了意大利,同时宣告了德奥这两大君主制帝国覆灭的开始。在号称不可能被攻破的德奥阵地上,布鲁西洛夫因创造了“以一点为主,多点同时突破”的新战法而闻名于世,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唯一的“名将”,布鲁西洛夫攻势也以其辉煌的战绩,永垂史册。
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可谓世仇,俄国对奥斯曼帝国的重要地理位置一直是虎视眈眈,一心想要抢战奥斯曼帝国的首者君士坦丁堡,好打通它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只是碍于欧洲各列强的阻挠而无法得逞。从17世纪起到“一战”结束,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陆陆续续前后共长达240年,平均不到20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而其中重要的就有11次。俄国4败7胜,虽然所夺取的领土并不大,只有摩尔多瓦和高加索两个山地基督教小国,但是沉重打击了奥斯曼土耳其的权威,动摇了它的统治。1916年的埃尔祖鲁姆之战只能算是11次俄土战争中的一次。
在1914年的战争进程中形成了一些新的战场,德国战舰“戈本”号的加入,使土耳其站到了同盟国一方中,从而出现了近东战区。这个战区包括了高加索、达达尼尔、叙利亚、巴勒斯坦、苏伊士、阿拉伯和美索不达米亚等战场。在高加索战场上,俄国的高加索集团军曾在1915年的萨雷卡梅什战役中击败了土耳其的军队。在1916年,又对土耳其控制下的埃尔祖鲁姆发起了进攻。埃尔祖鲁姆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东部,是土耳其最大省份埃尔祖鲁姆省的省会,它是土耳其东部山区最大的城市与军事要塞,位于肥沃平坦地区,靠近卡拉苏河与阿拉斯河的分水岭,海拔约2000米,控制着卡拉苏-阿拉斯谷地通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埃尔祖鲁姆又是土耳其最冷的地方,被称为土耳其的“寒极”。
1916年初,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刚刚结束,俄军高加索集团军乘土耳其的军队未及脱身,决定先发制人,在土耳其援军到达前向埃尔祖鲁姆发动进攻,企图以向心突击歼灭土军第三集团军。俄国高加索集团军为歼灭土耳其第三集团军并攻占其补给基地和重要交通枢纽埃尔祖鲁姆要塞,实施了一场突然的进攻战役。土耳其第三集团军则依托埃尔祖鲁姆要塞,在亚美尼亚高原难以通行的帕兰德肯、萨布里、卡尔加帕扎勒等山脉组织防御,企图在得到援军加强后转入进攻并粉碎俄国的高加索集团军。
这是一支俄军补给运输队。东线战场糟糕的道路系统给所有参战国都带来了不少麻烦,而春季河水解冻和秋季大雨倾盆时的路况则更是糟糕透顶。
1月10日,俄军首先发起进攻,因为在攻击前俄军采取了精心的伪装而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俄军真正有能力的将领之一尤登里奇率军从卡尔斯出发,在宽广的战线上向埃尔祖鲁姆进军。尽管进攻是在寒风凛冽和遍地积雪的零下30多度严寒条件下进行的,但是俄军突击群的部分兵力仍然在1月14日前突破了土耳其军队的防御,前插到克普里考伊东北的土耳其军队的后方。1月18日,在克普里考伊,阿卜杜拉克里姆指挥的土军第三军团遭到俄军的突袭。刚刚得以逃脱包围的克里姆仓皇退到了埃尔祖鲁姆,损失了约2·5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在零度以下的山区中冻伤的。随后,俄军调集了16门重型攻坚炮和180门野战炮,在2月11日清晨发起了强攻,仅一天便攻占了埃尔祖鲁姆要塞北面的两座堡垒,要塞在16日被攻克,2月中旬,尤登里奇猛攻埃尔祖鲁姆,在三天战斗中,突破其堡垒线。土军被俘8000余人,俄军缴获火炮315门,到25日,土耳其军队西撤100多公里。与此同时,在海军舰只的支援下,俄军沿黑海海岸发动了辅助攻势。4月18日,占领了特拉布松,此举使俄军的后勤供应大为便利。
俄军突击群的胜利使土耳其第三集团军在克普里考伊、哈桑卡莱地区面临着被合围的威胁,迫使土耳其军队指挥部不得不下令撤退,俄军乘胜追击退却中的土耳其军队,一气进抵埃尔祖鲁姆工事的外廊代韦博因山。俄军攻占了埃尔祖鲁姆、特拉布宗、埃尔津詹等城市。土耳其第二、第三集团军均受重创。巴拉托夫的远征军1月开始进攻,5月在巴格达方向前突到土耳其-伊朗边境。这次战役,俄军以损失1·7万人的代价歼灭土耳其军队6万多人,沙俄军队在尼古拉大公的率领下占领了埃尔祖鲁姆,打通了进入安纳托利亚高原的道路。
6月,恩维尔帕夏计划实施两路反攻,维希普帕夏率第三军团沿黑海沿岸地区进攻,艾哈迈德伊兹姆帕夏率领新组建的第二军团向比特利斯推进并迂回到尤登里奇的左翼。尤登里奇于7月2日以其特有的快速性和判断力开始机动,在埃尔津詹分割了土军第三军团,并在7月底将其彻底击溃,土军损失3·5万多人。随后尤登里奇转身攻击土军第二军团。但是加利波利的英雄凯末尔为土耳其取得了胜利,8月15日,他攻取了木什和比特利斯。但在8月末,尤登里奇重新占领木什和比特利斯,随后,双方均早早地进入冬季营地。直到1918年,随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签订,俄国军队才撤出了埃尔祖鲁姆,而土耳其将军凯末尔也以埃尔祖鲁姆为基地,率部驱逐列强,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1915年5月23日,观战近一年的意大利终于参战了,但它不是站在昔日的盟国一边,而是对奥匈帝国宣战。作为大战的参加者,意大利在地中海狭窄的蜂腰部处于有利的海上地理位置,陆上战场则不怎么有利,它的军队数量多,士兵具有农民的刚毅和攀登阿尔卑斯山的技能,还有一位饱经风霜的65岁的军队总参谋长——路易吉·卡多尔纳。此人具有战略头脑,但缺乏战术知识,正是他把意大利军队推向了毁灭。
当大战爆发时,欧洲主要的强国中只有意大利在这场冲突中置身事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是“三国同盟”的签字国,“三国同盟”是一个包括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内的共同防御公约,尽管德国人对意大利不存什么指望,但在战争爆发之前却征询了这个盟国的态度,因为奥匈帝国要对塞尔维亚进行战争,虽然意大利与德国之间有正式的盟约,但意大利的野心集中在上亚得里亚海以及巴尔干半岛沿岸,这使得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的利益日渐冲突。意大利在与德国的盟约关系中所得到的利益,根本比不上奥匈帝国战败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故在开战之初,意大利选择了中立。准确地说,它选择了待价而沽,以获取最大利益。但当英国人开始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之后,意大利人开始着急了,从正常情况来看,英国人应该很快会拿下土耳其,然后在东方开辟新的战线,那样的话,意大利就没有更多可以利用的价值了。
1914年,奥匈帝国在东线的挫败,使德国不得不去支援其盟国,以对付即将冲过喀尔巴阡山山口并扫荡匈牙利平原的俄国人。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另一次轻率的进攻也同样是损失惨重。由于奥匈帝国屡战屡败,意大利显然不大想再保持中立了,而德国最高统帅部担心,意大利成了协约国一方的交战国,会改变形势,使奥匈帝国遭受摧毁。这个时候,英国人抛出了橄榄枝,许诺只要意大利参战,它对奥匈帝国的领土要求一概可以满足,意大利权衡利弊,转而投入了英、法、俄的协约国阵营,并于1915年向德、奥宣战,出兵近90万人、1700门火炮,进攻奥匈帝国。但是,意军在伊松佐河所实施的多次进攻均未成功,这让德奥将其视为“叛徒”而恨之入骨。此后,奥军统帅康拉德将军只能称这个敌人为“背信弃义的意大利”。
意大利参战后,近70万的部队已经逼向新防线上的奥军,那些防线是他们被迫沿伊松佐河及蒂洛尔建立起来的。到9月,意大利军队实际进入战线的接近100万之众。康拉德最希望的就是打击背信弃义的盟友、他深恶痛绝的敌人,因为这个敌人在进行了最卑劣的讹诈之后,在苦苦挣扎的邻居背后捅了一刀。意大利的叛变增强了协约国的信心,法军总司令霞飞认为1916年的作战计划应该是:由俄国和意大利首先在东线和南线发动攻势,在战略上牵制德奥军队,然后再由英法联军在西线大规模出动,一举歼灭西线的德军,从而彻底改变战局。虽然协约国首脑们一致赞同霞飞的计划,但没有就向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间达成一致,于是,发动进攻的时间被推迟到1916年3月再确定。
尽管康拉德对意大利发出一连串的威胁,但没有力量付诸实施,奥军正在俄国的进攻中挣扎求存,只能抽出10万士兵来守卫它与意大利之间的边界。奥匈知道,任何意大利的突袭都将是上坡的战斗,奥匈还知道,等到其他战线上的压力一有减弱,就会有部队解脱出来,他们就能比较容易地长驱直入,穿越北部的意大利平原。意大利人在自以为讨得了最好的价钱之后,于1915年5月23日,正式对奥宣战了。它趁德、奥遭到英、法、俄两线夹击之机,出兵进攻奥匈帝国南部,奥军因主力部队陷于俄国战场,决定在意大利方向实施防御,重点防御伊松佐河地区。战前,奥军控制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和东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及卡尔索高地,并在托尔明诺和戈里齐亚筑有坚固的桥头阵地。
对意大利来说,唯一可供使用的陆地战场就是它的北部边境,从瑞士到亚得里亚海之间600多公里长的地域,这条战线单就地形而言就足以使人望而生畏。除了自然障碍之外,奥匈军还增添了人为的工事。早在战前,奥匈出于对这位假盟友的不信任,就在边境构筑了野战工事。意大利对奥匈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围绕伊松佐河、阿尔卑斯山展开的,在遍布沼泽地的伊松佐河平原后面,便是高入云端的阿尔卑斯山,由奥匈帝国训练有素的阿尔卑斯军守卫着。在这条呈曲线的山脉面前,奥匈军居高临下,占尽了优势,有人把它称为“自古以来人类进攻过的最强大的设防地域”。一位战略家总结道,意大利的困境是,“不攻占山脉,伊松佐河是不能渡过的,而不渡过这条河,山脉是不能攻占的”。意大利在动员日集结了36个师,其兵力远远超过了部署在边境线的奥匈军队。但是东线戈尔利采-塔尔努夫突破战役德奥早已大获全胜,因此当意大利军队在6月23日投入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时,奥匈已有20个师集结在意大利战线上或其附近,均由欧根大公指挥。意大利进行的是一场艰难的战争,面对五大国中最弱的奥军,意军以数倍的优势兵力,在两年多中发动了11次战役,伤亡超过100万人,却仅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推进。
1916年,意军部队开往前线,为又一次的伊松佐攻势作准备。
1916年,奥军统帅康拉德出于对意大利的轻蔑和仇视,于5月间从特伦蒂诺发动了进攻,他这样做是违背德军参谋总长法金汉的忠告的,也没有德军的支援。奥军在特伦蒂诺一带集结兵力发起进攻,意军缺乏火炮,又未构筑纵深防御阵地,致使奥军主力突破中央防线,占领了阿尔谢罗和阿夏戈两城,打开了进入意大利北部平原的门户,对意军伊松佐河战线后方构成威胁。20日,意军总参谋长卡多尔纳下令全线撤退。奥军的反攻初期虽取得了一些战绩,但因实施正面进攻伤亡很大,加上补给困难,地形易守难攻,至6月初攻势锐减。随着俄军在东线发起的强大攻势以及意军的反攻,6月底,奥军放弃了一大片所占的土地,撤退到他们精心准备好的防御阵地。此役奥军没能达到既定的战略目标,反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削弱了东线对俄军的防御力量,导致了布鲁西洛夫攻势的灾难发生,实在是得不偿失。
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使德奥联军从两线作战中稍微缓和过来,经伊松佐河战役第11次交战,奥军也伤亡惨重,无力单独对意军展开进攻,只好被迫向德军求援,德军7个师火速驰援,德奥联军遂决定给意大利沉重一击,主攻部队由德奥联军15个师组成,另有两个奥匈集团军配合作战。意大利军有50多个师,但士气低落,战术也很笨拙,对于至关重要的卡波雷托地区,意军竟然没有重兵把守。德奥联军由德国将军贝洛指挥,贝洛计划在托尔明诺、普莱佐一线实施突击,由奥第十、第五集团军分别在右翼和左翼配合行动。1917年10月24日凌晨,德奥联军炮兵对意第二集团军阵地发射毒气弹和高爆炮弹,摧毁了意军的掩体、指挥所、交通线和炮兵阵地。隐蔽集结在菲拉赫的贝洛指挥的德第十四集团军经6小时炮火准备后,以数个突击群对普莱佐、托尔米诺之间地段的意第二集团军发起冲击。虽然山地地形和兵力上的优势有利于意第二集团军进行防御,但其第一梯队只有4个师,因而对敌人的抵抗很不得力,防御正面很快被突破。德第十四集团军在卡波雷托渡过伊松佐河,向乌迪内发起进攻。
奥匈帝国军队在火焰喷射器的掩护下向意军阵地压进。
德奥联军绕过意军坚固的据点,向纵深穿插,于托尔明诺方向攻占卡波雷托,并在普莱佐方向推进了数公里。意大利第二集团军兵力分散,难以阻挡德奥联军的冲击,意军参谋总长卡多尔纳于10月26日下令全线撤退。意军第三、第四集团军也在左右两翼受到奥军的攻击,被迫一起撤至伊松佐河以西,准备固守塔里亚门托河防线。意军试图在塔里亚门托河畔组织防御,不但毫无成效,反使意第二和第三集团军彻底溃败,11月初,德奥联军渡过塔里亚门托河,迫使意军残部撤向皮亚韦河。整个战局似乎表明,意大利将不得不乞求和平。意军的失败和溃退引起英法联合指挥部的恐慌,遂向意大利派遣了11个师的援军,由于德奥军的战线过于拉长,进攻才慢慢地停了下来。此时德国已无力继续在战场上保持进攻态势,而奥匈单方面又不具备在战争中彻底打垮意大利的实力。由于来自英法联军的大力援助,意军终于遏制住了奥德联军在皮亚韦河畔的进攻,于11月底稳定了战线,在大战的最后几个月,这些联合兵力很轻松地打败了沮丧的奥军。
此战意军损失32万人、2500门火炮,从伊松佐河西撤100公里,德奥联军以损失2万人的代价夺回意军在伊松佐河战役前11次交战中占领的大片土地。卡波雷托战役使意大利几乎屈膝投降,如果德奥联军有足够的铁路和汽车运送兵力,如果兵败如山倒的意大利没有获得11个协约国师的支援,卡波雷托之战很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不管如何,意大利还是撑过了这沉重的一击,而德奥军的胜利并未改变自己的战略被动,俄国虽然退出战争,但美国却加了进来,一年后德奥投降,意大利遂以“战胜国”的身份捞取到了好处,从奥匈帝国那里吞并了不少领土。看来意大利在“一战”中的决策还是对的,尽管被人们所鄙视。
人的虚荣心和政府的贪婪,是人们熟知的罗马尼亚中途参战的原因。罗马尼亚像意大利一样,于1914年背叛了与奥匈的条约。它在谨慎和贪心之间摇摆了两年,直到1916年8月27日,在布鲁西洛夫攻势胜利的激励下,在盟国许诺分给领土的引诱下,终于对奥匈帝国宣战了。开战前一年,罗马尼亚民意开始倾向协约国,1916年夏天,布鲁西洛夫攻势更是大大鼓舞了罗马尼亚人,他们确信奥匈帝国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于是决定从奥匈帝国手中夺回属于他们的领土,罗马尼亚最终以特兰西瓦尼亚问题为借口,参加了战争,立即侵入垂涎已久的特兰西瓦尼亚。但是罗马尼亚显然并没做好战争的准备,只是指望着协约国的每日300吨补给的空头支票。
罗马尼亚的粮食和石油是令人馋涎欲滴的经济战利品,但是它的地理位置是很容易受到攻击的,它实际上处于同盟国的包围之中,罗马尼亚的首都离危险的国境线只有不到50公里。它的50万陆军是否有用尚属疑问,因为领导这支军队的是一批对战争一窍不通的将军。1916年8月,罗马尼亚向奥匈宣战,它动员了23个师,总计超过50万人。然而罗马尼亚军队的大炮力量弱,弹药供给严重不足,且主要军火库又在参战前数日神秘地发生爆炸。但罗马尼亚的政治家们异想天开地寄希望于保加利亚不会向它宣战,当这个希望在9月1日破灭时,罗马尼亚仍然相信英法的介入将把保加利亚兵力牵制在萨洛尼卡前线。
罗马尼亚一参战就向西、向北发动进攻,目标是夺取喀尔巴阡山和阿尔卑斯山隘口以外的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4个集团军中的3个,在300多公里宽的正面上,穿越相距遥远的山隘,沿着艰险的道路进军。到9月中旬,奥匈军的顽强抵抗、罗马尼亚军的谨慎与无能,加之补给的困难,使这场攻势在前进了80公里之后便停了下来。关于作战的线路,英国参谋本部指望罗马尼亚向南打保加利亚,而俄国却希望罗马尼亚挥师攻打匈牙利,罗马尼亚军队采纳了第二种想法,他们认为保加利亚的地势过于险峻,不适合发动进攻。罗马尼亚在发起攻势时,俄国答应派出3个师来支援,但是实际上俄国按照之前的协定至少应当派出15个师的兵力。
罗马尼亚从宣战之时起,其岌岌可危的地位日益明显。起初,在特兰西瓦尼亚仅有5个疲惫的奥匈师,但9月上半月4个德国师已经接近,且自9月6日起法金汉亲自担任这些部队的指挥。3个保加利亚师和1个骑兵师,以及调自萨洛尼卡前线的1个德国师之一部分混编的多瑙河集团军集结在令人敬畏的马肯森麾下,屯兵多瑙河对岸直指多布罗加。罗马尼亚的三路部队穿过喀尔巴歼山隘口,企图先进入特兰西瓦尼亚,然后占据匈牙利平原。罗马尼亚在开始取得一定的进展,但随后同盟国军队在马肯森的领导下,保加利亚和德奥联军发起了大反攻,而且马肯森军团拥有充裕的武器装备,有些武器罗马尼亚军队闻所未闻,包括重炮、掷雷筒、毒气。
尽管罗马尼亚军队拥有数量上的巨大优势,但只要研究一下作战地图就不能不令人焦虑不安。当时的英法军队不能投入战斗,只有靠俄国的援助,而俄国以前一直视罗马尼亚为潜在的敌人,因此,俄国的铁路系统不通到罗马尼亚边界,也就是说俄国不可能很快援助它的新盟友,这就意味着,罗马尼亚将孤军奋战而得不到支援。激战数天之后,三个包围后方的罗马尼亚部队被击溃,而康斯坦察此时直接暴露在保加利亚的攻势下,因此在特兰西瓦尼亚方向上的攻势被迫停止。罗马尼亚军队此时开始退入山地防御,散落在几个山上的罗马尼亚军队已经几乎失去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德军阿尔卑斯军在三日内高速行军80公里,直接击溃了锡比乌的罗马尼亚军队,逼迫罗马尼亚军队开始后撤。
罗马尼亚部队在退守东南领土的途中穿过临时人行桥。
正当英法新闻界还在为接纳一个新盟友而欢呼之时,令人吃惊的消息已经来到:9月1日,马肯森指挥的德军已攻入多布罗加。9月6日,他率领保加利亚军队和德国榴弹炮队摧毁了图尔卡伊的多瑙河要塞,俘虏2·5万名罗马尼亚士兵,并缴获100门大炮。10月中旬攻克康斯坦察,横渡多瑙河,离布加勒斯特只有65公里,对罗马尼亚的都城形成了巨大威胁,罗马尼亚已是危在旦夕。罗马尼亚随即在普列山将军的率领下发动了反攻,险些把马肯森的侧翼包围,但是德军最终挺过了危机,两军的兵力集中起来,罗马尼亚随即又在安格苏发动了一轮反攻,但是又一次被德军碾碎。
12月1日,罗马尼亚放弃首都,12月6日,德军进驻布加勒斯特。顽强自卫的罗马尼亚军向东朝着现在终于来到的大批俄军方向撤退,德军紧追不舍,在同俄军进行了一系列激战之后,将其驱逐到从塞列特到黑海的防线上,罗马尼亚基本全境沦陷,四个月前满怀信心参战的大军不复存在了,罗马尼亚会战结束。完全孤立并战败的罗马尼亚,于1917年5月签订了一项条约,这一条约实质上使它在大战剩下的时间里成为德国的辖地。